張穎+楊鳳珠
【摘 要】交叉學科模式是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大趨勢,學科交叉背景下研究生課程的設置應立足于復合型知識體系與能力體系的建構,強化跨學科學術視野、融合多學科方法與理論,強調綜合技能訓練,對課程的考核應注重創新能力考核,實行成績評價與培養效果相結合,建立動態的質量監控與退出機制。
【關鍵詞】交叉學科研究生 課程考核 課程設置
隨著科學的高速發展以及對創新的要求不斷提高,特別是學科間的壁壘逐漸消融,不同學科之間相互交叉、融合、滲透而出現的新興學科和學科方向。國內外對以多學科交叉融合提升高校創新能力,形成前沿科學研究方向的發展趨勢十分重視,充分認識到學科交叉點往往最有可能產生重大的科學突破,使科學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學科的交叉所形成的綜合性、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均為有效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學科的交叉融合是新時期科學發展的方向,也是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突破口,國內外高校紛紛付諸實施,各種培養模式應運而生。
近年來從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看,大致可分為三種典型的模式。第一種是課程模式,即從課程開設層面來推動交叉學科研究生的培養。第二種是以項目或問題為中心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第三種是制度化模式,即通過制度化的路徑,建立專門的跨學科大學或跨學科院系,從而使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與傳統的基于單一學科的研究生培養具有同樣的地位,得到同樣的認同[1]。
目前在許多國內外高校,三種模式往往并存。以蘇州大學為例,近年來學科交叉融合在物理、化學、生物、材料等相關領域有序開展,目前通過行政手段已經建立起以材料、化學、物理作為基礎的跨大學科的功能納米與軟物質學院、新能源學院;以專業項目或問題為中心化學、生物、藥學、醫學等相關學科建立了骨科研究所、唐仲英血液研究中心;更多傳統的以一級學科為基礎的院系在自身條件限制下開展跨學科課程的設置以謀求創新發展。無論采用何種培養模式,研究生課程設置都是其中的基礎工程,只有把基礎設施做好才能謀求之后的更高更強。如果缺乏有效管理,只是流于表面文章,為了學科交叉而交叉,不但造成有限的教育資源浪費,更是貽誤了學生的培養,弊大于利。
本文試圖從管理視角提出交叉學科背景研究生課程的設置及考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探索一些新的改革方法,以期該類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及考核得到改進和完善。
一、問題與現狀
長期以來,傳統的二級學科培養模式下,國內研究生課程設置主要以核心學科為主,其他相關知識為輔,特別涉及到有關交叉知識的均通過自學或前往其他專業院系、兄弟高校通過記憶性學習或訓練獲得。研究生課程設置固定在專業范圍內,學習內容普遍重視與導師科研密切相關的知識,研究生課程一般對外開放的程度較低,導致研究生的知識面及研究視野的拓寬等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科研中借用他山之石攻玉的能力減弱,科學研究及成果的局限性明顯,對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以及科研創新十分不利。
課程模式是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的初始層次,它既涉及培養交叉學科研究生要達到改變學生學習習慣的目的,同時又有實施便捷等優點,因而它是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的必由路徑,交叉學科專門課程的開設主要是隨著交叉學科的發展和交叉學科人才培養逐漸成為一種共識后,在學科發展自身邊界的突破以及社會需求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課程。 由于交叉學科課程不再是完全按照單一學科的知識結構和邏輯體系來進行課程的組合,而是在教學中真正實現以問題或交叉學科的理念來進行課程的編制與實施[2]。它要求既有基礎寬廣度又有研究縱深度,同時兼具前瞻性,這就使課程設置天然帶有“因人設課”“按需設課”的特點,往往隨意性較大,缺乏統一的標準。以碩士研究生為例,課程總學分要求一般在30~35左右, 而公共課程學分即占了總學分數的1/4, 此外研究生社會實踐、文獻閱讀等也計入總學分,用于專業方面課程的學時和學分就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寬廣深厚的跨專業背景知識以及最新的學術前沿動態對交叉學科的課程設置是很大的挑戰。
二、改革思路
(一)課程設置
交叉學科的研究生課程首先要注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打破原有的二級學科甚至一級學科的專業束縛,開展對課程體系的大規模重組。在深入了解與某一基礎學科存在交叉融合的科研方向以及對交叉性研究生人才的需求之后,建立以一級學科為核心,二級學科為導向的從理論到應用的完整的研究鏈。通過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學科知識的綜合性等實現學科間的取長補短和借鑒作用,才能不斷地強化科研能力,不斷深化科研層次,提高創新能力,衍生出更多的科研增長點,促進形成新興學科和研究方向。在突出學科特點的基礎上,著力優化課程結構,體現課程教學與前沿研究成果的深度融合。一般可分為兩種路徑。
其一是實行通開課責任人制度,實現以人為主的PI教師團隊。充分調動有關學科交叉的科研團隊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各研究團隊的優勢資源,開設以課程PI教師為主導,由多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共同講授和指導的交叉學科所需的專業知識、最新的學術前沿動態以及基本技能的訓練課程。以大類課程為基礎,建立密切的關聯,通過自薦或推薦選舉責任心強且具有一定教學能力的教師作為課程負責人,全面負責課程大綱的制定、教學內容的考核、團隊教師的選聘等,課程負責人對考核結果負責。
其二以專項任務或科研方向為主的課程模塊制。課程設置需要適應碩士生教育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轉變的需要,增加面向實踐的課程。設計和開設相關的課程模塊,模塊課程間可靈活組合,形成與學科交叉匹配的基本技能訓練課程,課程內容與科研密切配合。主要培養學生建模和理論模擬能力,提高研究生從理論上解決交叉學科中的新型科學問題提供基礎。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向全校研究生開放,滿足不同學科中對交叉學科知識和技能培養的修讀要求。除了理論課程之外,必須加強以綜合能力訓練為主的實驗實踐類課程,要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蘇州大學化學學科為例,基礎化學實驗技能(合成化學實驗),通用型儀器分析實驗(表征化學),面向高分子化學與材料的精密高分子合成方法學實驗課程,旨在提高從事以功能材料制備及應用、合成方法學研究等為導向的交叉學科研究的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儲備及創新能力。課堂以設計型的科學實踐(實驗)為主,輔以交叉學科的學術報告,專題討論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創新課程資源的管理、設計以重點骨干學科建設為依托,整合和配置多學科的實驗平臺資源,實行動態調整課程資源,建立開放性、競爭性課程設置申請機制,建設完全共享的課程資源。開展學科交叉背景下研究生綜合技能課程的建設與實踐研究對于完善研究生課程體系,促進學科交叉形成新的學科前沿,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研究生課程平臺的共享提供途徑,為在蘇州大學校內建立以化學為核心學科,切合校內學科交叉融合、共享的課程資源。以高度集成、開放共享、交叉應用的研究中心和平臺為支撐,借助骨干學科的人才和團隊優勢,為多學科交叉融合提供支撐。
(二)課程考核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各類研究生課程的考核與監控機制始終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但是長期以來許多高校研究生課程考核只是本科教學方法的延續,沿用本科生的一套方法,沒有根據研究生的不同學歷層次以及不同類別、不同專業的研究生實施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考核辦法。具體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其一只注重考核結果,忽視考核過程;其二只針對學生考核,沒有針對課程本身及授課教師的考核;其三考核過后缺乏配套措施以保證考核的效果。
對交叉學科的研究生課程考核,形式只是手段,短期目標是衡量所設課程,長遠目標是衡量培養效果。應建立涵蓋研究生整個學習過程的全新考核體系,多角度、全方位考查研究生基礎知識掌握的廣度和深度、創新性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己诵问郊瓤梢匝赜脗鹘y普通課程的形式,也可以建立起形式多樣的新的方法,關鍵是應該注重創新能力考核,實行成績評價與培養效果相結合,建立動態的質量監控與退出機制。
1.研究生的課堂學習考核通常是考試和考查,按形式可分為三大類:閉卷考試、開卷考試和研究報告及其他。對基礎理論課程,必須注重知識的掌握程度,實行嚴格的標準化閉卷考試??荚嚂r間設為2小時,分值設為100分。任課教師應自備題庫,對試卷的題型及題量應有相應的詳細規定。對一些通識課程或選修課程,注重創新性思維培養,考查研究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培養發散性思考問題的習慣。此類課程往往實行自命題開卷考試。對研討以及學生參與度高的課程實行撰寫研究報告的考查。任課教師確立若干研究題目或必讀文獻,供學生結合自己所在課題組的科研方向自行選擇項目開展研究,期末考試一周之前提交一份5000字左右的小論文或讀書報告,中英文不限,可以是文獻閱讀后的心得體會,可以是創新性的科研設想。
對一些特殊的課程,例如實驗課程、社會實踐類課程,還可以采用一些補充形式,例如現場答辯、組會陳述等。任課教師確定與授課內容相關的題目,要求聽課研究生在課后查閱資料、討論研究,并制作PPT或其他形式多媒體資料,作專題報告、演示或展示,中英文不限,教師進行現場提問、答辯,形式可以靈活掌握,任課教師在取得教學督導委員會和學位分委員會同意并備案后,可以采取其他考核方式。
2.課程考核改革不僅面向研究生還要面向授課教師以及各級管理機構。一方面豐富研究生課堂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激發研究生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性和能動性,充分發揮各研究生任課教師對研究生課程考核的創造力;另一方面吸引研究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體現研究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增強其開展合作型、研究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研究生任課教師應在開課前制定詳細、完備的課程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無論采取哪種考核方式應在開學一個月之內以書面形式上交學院研究生教學管理秘書備案。期末考試結束后兩周內,任課教師按百分制統計各種考核形式分數,通過研究生成績錄入系統自行登記成績。成績登記結束后,任課教師應將試卷、論文、報告、答辯材料等研究生課程考核資料交各學院研究生教學管理秘書處存檔、備案。成績一經提交,任課教師無權再行更改。如屬錯登或漏登成績,必須由任課教師、學院研究生分管領導簽署意見后,進行試卷查閱,如果情況屬實,方可補登或更改。
聘請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組成學校、院系教學督導委員會,對研究生課程教學進行監督。形成由學生、督導委員會、同行專家等多級評價機制,建立全方位的課程評價體系,對研究生課程實行目標管理和過程管理,將課程考核機制制度化,考核過程常態化??己瞬缓细裾邔嵭袆討B的退出機制,撤銷所設課程或改聘其他勝任者授課。以考促學,以考促教,加強過程監控,建立多級評價和監督機制,同時考核教學管理機構及專職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
3.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交叉學科的校院兩級研究生管理平臺,課程管理既有課程負責人負責又有研究生教務管理, 避免跨學科培養的結構松散與職責不清問題;校級研究生管理機構負責課程管理的宏觀指導以及協調協作, 突破行政管理邊界,推進跨學科課程共享與搭建跨學科學術交流平臺,實行課程設置、考核一體化,對教學質量進行全面檢查、評估、監督,統一考核;制訂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相適應的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不同學科教師集合集體智慧,搭建交叉學科平臺課程,對優秀教師及管理人員予以表彰獎勵。
三、發展方向
目前,實行學科交叉進行創新性的研究仍然存在困難和阻礙。雖然在體制、管理、資源分配和平臺共享等方面已經做了較多的探索和實踐,但涉及學科交叉第一線的研究生仍然以第一學科為方向,其知識的綜合性、基本技能的完整性和學科前沿的視野等方面的缺陷都或多或少地成為學科交叉研究的阻力。只有通過科學設置交叉學科的研究生課程,培養學生的基礎學科知識和綜合性基本技能,實現學科間的取長補短和借鑒,才能不斷地強化科研能力,不斷深化科研層次,提高創新能力,衍生出更多的科研增長點。最終建立以二級學院培養單位為主體,擴大到對全校相關院系(直至周邊兄弟院校)開放,建立相互補充及合作共贏的課程體系平臺,實現整體培養質量不斷提升、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教育體系。
建立一系列交叉學科研究生課程考核機制,著重實行成績評價與培養效果相結合,多樣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建立動態的質量監控與退出機制。加強對考核的過程管理,完善試卷命題質量的評價制度、課程考核工作的獎懲制度、課程考核過程的規范化管理制度、閱卷質量標準和抽查制度,來確保課程考核工作的嚴肅性、規范性、公平性,同時對教風、學風以及考風兼具良好的引導作用。推動考核機制的頂層設計,突破學科藩籬與行政管理束縛,實現導師團隊的高度融合與緊密合作,推動研究生培養改革, 進一步提高各類研究生培養質量,以適應經濟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雪飛,程永波.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的三種模式及其評析 [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 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