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平
摘 要:小學數學課程直接關系著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大對計算教學的重視程度,綜合考慮學生認知水平、教學內容等方面的因素,不斷創新計算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意識,豐富學生計算教學的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理解數學來源于生活,進而提高學生計算能力、舉一反三能力。本文重點從夯實學生數學知識基礎、加強數學新舊知識聯系等幾方面闡述提升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途徑,以期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知識遷移;計算教學;教學方式
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不斷更新,教師應及時順應時代變化,豐富學生課堂教學方式,特別是在計算教學過程中,教師須在尊重學生課堂主體性地位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主要以講解計算規則為主,學生需進行大量機械性題目訓練,使得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基于此,教師必須及時轉變課堂角色,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確保學生能夠及時接受新知識,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1 夯實學生數學知識基礎,創造數學知識遷移條件
夯實學生數學知識基礎,使得學生能夠理解計算知識的來龍去脈,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數學知識遷移條件[1]。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系統講解計算方式的原則與規律,使得學生能夠較好地區分開概念,如在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教師可首先利用情境創設的方式,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導入對應的復習課堂:“馬上就要到圣誕節了,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新的朋友——圣誕老人,小朋友們想要圣誕老人的禮物么?但圣誕老人跟我們設置了關卡,只有通過了關卡,才可以拿到禮物(通過圣誕老人展示不同的計算題:5+7、3+6、7+8等),教師再選取不同的學生回答,當學生回答正確后及時予以獎勵。完成以上教學活動后,了解學生加法掌握情況,針對學生沒有掌握清楚的地方再重新講解。確保學生掌握知識后,再進入下一步教學環節,即知識遷移環節,引導學生總結出“9+幾”、“8+幾”的數學規律,并讓學生根據“9+幾”的運算規則,推測出其他運算規則。在應用創設情境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合理選擇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2]。夯實學生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須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為知識遷移創造更好地條件。
2 加強數學新舊知識聯系,降低數學知識遷移難度
小學生具有活潑可愛的天性,對于一切未知事物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在計算教學中培養學生遷移能力的過程中,在教授新知識的同時,應加強數學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以舊知識引出新知識[3],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降低數學知識遷移的難度。如在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教師可以擺出“8+8=16”、“4+8=12”、“6+7=13”、“7+9=16”的等式,用“加法”引入“減法”,通過提問式的方法,吸引學生注意力:小朋友們,你們思考過16-7等于多少么?有沒有發現“7+9=16”與“16-7”之間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引導學生參與到問題討論過程,通過圖片等直觀展現方式,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能夠明白加法與減法之間的聯系,將加法具備的性質遷移到減法上去,降低新知識學習的難度,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4]。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全面了解教學內容,科學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并運用合適的方式展現出來,提升計算教學的有效性。
3 重視數學課堂知識訓練,提高學生舉一反三能力
觸類旁通與舉一反三的能力是數學教學過程中所追求的目標,在計算課堂中,教師應重視數學課堂知識訓練,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與解題能力。如在學習“100以內的加法與減法”時,教師可以通過數學小游戲的方式,將課堂練習與知識遷移相連接,通過“數學計算題接龍”的形式,布置不同的計算題目:34+24、67+22、23+14、19+21等,讓學生以接龍的形式完成任務,并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計算規律”,幫助學生抓住計算的核心與關鍵,使其學會舉一反三[5],做到觸類旁通。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選擇恰當的訓練習題,綜合考慮課堂教學目標等多種因素,并根據學生不同層次,布置對應的課后習題,充分發揮課后習題的作用。針對基礎層學生,教師須選擇最簡單的運算題目,了解學生運算法則的掌握情況;針對提高層學生,教師可適當提高題目的難度,激發學生探索欲望,并改變學生粗心大意的學習習慣;針對優秀層學生,教師應設置難度關卡,開拓學生知識眼界,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
4 應用數學類比教學方式,培養學生遷移知識能力
應用數學類比教學方式,主要為調整學生的認知結構,樹立學生知識遷移的意識,引導學生抓住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系,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如在學習“分數的除法”中,因分數是學生才接觸的知識,且分數離現實生活較遠,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所以,在學習除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類比教學方式,將“整除”與“小數除法”與分數除法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推導出分數除法的規則與注意事項。完成類比教學后,教師再進入到分數除法的系統教學,分數除法與其他除法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求導”是其中的難點,教師可將其作為教學重點,將其與整除、小數除法區別開來,并將其他除法的知識遷移到分數除法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5 豐富學生數學實踐活動,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
豐富學生數學實踐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遷移條件,使得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如在學習“小數乘小數”的計算知識時,教師可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根據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合理對其進行分組,并布置有吸引力的教學任務,以供學生思考探討:兩個小朋友零用錢相乘的積是75.2,其中一個小朋友的零用錢擴大6倍,另外一個零用錢縮小2倍,請問零用錢相乘的積變為多少?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應適當進行指導,增加師生有效互動,促使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在生活中,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同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參與情況,確保學生全身心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多層次培養學生的數學知識遷移能力。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計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小學生學習特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在計算過程中培養學生遷移意識,幫助學生梳理計算知識,構建其計算知識體系,提高學生計算準確性與邏輯思維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豐富學生教學實踐活動,加強計算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于正軍.小學生數學思維方法的有效遷移 ——以”分數除法的簡單應用”為例[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6,27(2):52-54.
[2]盧坤.有序操作,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以概念和計算教學為例[J].新課程·上旬,2016,19(2):45-45.
[3]徐穎,馬吉.審視計算教學功能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當前小學計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16,33(4):43-44,47.
[4]王陳亮.有效計算教學的策略思考--以《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設計(數學),2016,36(3):6-8.
[5]黃曉旦,強震球.淺談“數形結合”在計算教學中的應用--以蘇教版五下《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16,28(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