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
摘 要:二輪復習是化學教師感覺比較困惑的環節,知識已經講了多遍,接下來該復習什么,如何復習呢?本文提出了二輪復習的兩個關鍵:上架天線——吃透考綱,下接地氣——研究學生。以高考為導向,以學生為本,落實課堂,并以“整合、提升、遷移、應用”為二輪復習的主旋律,提高二輪復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二輪復習;高中化學;實踐;思考
每年的四月份,各個學校都進入了緊張的二輪復習備考階段,化學二輪復習到底該怎么進行呢?后期的復習時間非常寶貴,化學知識點又多,如何提高二輪備考的有效性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認為二輪復習有兩個關鍵:上架天線——吃透考綱,研究考試說明,研究近四年來的浙江省考題,明確高考方向,知曉考什么,怎么考。下接地氣——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缺什么、需要什么,教師應該補什么、怎么補。
一、二輪復習的教學實踐
下面,筆者以原電池的小專題復習為例,談談“連天線,接地氣”二輪復習備考的一些做法。
1.架天線——吃透考綱,明白考什么,怎么考
(1)明白考綱。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對于電化學部分的要求是:①了解原電池和電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寫出電極反應和電池反應的方程式,了解常見的化學電源及其工作原理。②理解金屬發生電化學腐蝕的原因,了解金屬腐蝕的危害和防止金屬腐蝕的措施。
(2)掌握考題。筆者整理了近幾年浙江省有關電化學的考題,發現2009年、2010年、2011年考查了有關原電池方面的知識,2012年、2013年主要考查電解的相關知識;其他省市的情況基本類似,考查形式以選擇題為主,其中廣東等地的考題涉及原電池的有關設計及作圖問題。
2.接地氣——研究學生,知道補什么,怎么補
(1)研究學生在一輪電化學復習中存在的知識漏洞。每個學校的學生基礎不同,一輪復習后的知識漏洞也不相同。教師對學生知識漏洞的了解主要來自對作業的批改。課堂上很多學生渾水摸魚,似懂非懂,等到做練習,問題便暴露無遺。對學生存在的知識漏洞,教師在一輪復習過程中發現一處,及時解決一處。筆者認為,知識漏洞是學生容易搞混的,或者容易遺忘的,或者不易理解的知識點。在一輪教學中,教師應及時做好教學札記,便于在二輪復習中再組織,再強化,打好基礎。
(2)研究學生對電化學的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電化學在歷年考試中不斷創新,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在分析新信息的過程中存在哪些思維障礙?教師該如何引導他們突破信息?筆者認為,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答疑是掌握學生情況的最佳途徑,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理解信息的思維過程,教師不斷引導糾錯,促使學生舉一反三,提升他們的能力。
(3)研究學生在電極方程式書寫上存在的問題,包括電極的判斷錯誤,忽略電解質對電極的影響,電子數目不正確,反應式不規范,等等。這是電化學題中最常見的錯誤,也是最可惜的失分。對此,教師要做到不厭其煩,反復訂正,強化學生的書寫規范意識。
3.抓好兩頭,落實課堂
課堂教學中,如何把“天線”和“地氣”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呢?筆者認為架天線主要落實在備課環節,教師要吃透考綱,嚴格按照考試說明,精選例題,精編練習,大膽刪除偏題、怪題,減輕學生的負擔。在“天線”的指揮下,課堂教學重在“接地氣”,提高效率。
【2012四川理綜11改編】一種基于酸性燃料電池原理設計的酒精檢測儀,負極上的反應為CH3CH2OH-4e-+H2O = CH3COOH+4H+ ,則正極上的反應式和電池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在解答該題時,通常存在的問題是學生會寫成堿性介質。
設置的問題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高考復習后期,學生在電極方程式的書寫思路上多數時候并無多大障礙,對他們而言,缺乏的是這些細節問題的再強化和再落實,如果教師能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做實做足,將會大大降低學生在應試過程中的一些錯誤。
二、二輪復習教學思考
“架天線”“接地氣”的二輪復習教學,要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避免一個知識點不落的“保姆式”復習,精心研究高考要求,把握重點主干知識,大膽取舍。第二,避免教師只講、學生只聽的低效率評講課,這種課學生很容易走神。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二輪復習,勤于動腦動手。第三,避免教師“經驗式教學”,有些教師只滿足于自己的教學經驗,以曾經的教學經驗來引導教學,而不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不足來引導復習課。第四,一節二輪復習課的目的性要明確,目標要小。一節課不可能解決太多的問題,提升學生太多的能力,如果一節課能解決好一個問題,提升學生一種能力,也就足夠了。
在“架天線”“接地氣”的指導下,筆者提出以“整合、提升、遷移、應用”作為二輪復習的主旋律,經過多年的嘗試和實踐,教學頗見成效。
1.整合知識,建構體系
經過漫長的一輪復習后,雖然學生已經理解并掌握了許多知識,但仍有不少知識點容易遺忘或者混淆,同時,學生對知識內化仍然不夠,不能充分應用。很多學生對知識之間的因果關系模糊,缺乏宏觀的知識框架,所學知識是一盤散沙,不成體系,需要再次鞏固,連成體系。因此,二輪復習的目的在于進一步強化知識,構建網絡,提高綜合能力。
如小專題“有機反應條件的控制”復習中,教師可先設計如下問題整合知識:有機實驗中常用的溴試劑有哪幾種?(溴水,溴的CCl4溶液,純溴——液溴,溴蒸汽),請寫出三個以上與溴試劑反應的有機方程式,要求:有機物分屬不同類別,包含三類有機反應類型,注明所用的溴試劑及反應條件;教師和學生一起將與溴有關的有機反應整理成表格,見下表:
通過整合表格,使學生對溴參與的有機反應及反應類型有更新、更完整的認識。
2.挖掘內涵,提煉提升
二輪復習不應該還是就知識點論知識點,教師要帶領學生跳出思維的圓圈,站在新的高度理解知識內涵。如上述表格可再提煉為:苯的同系物與溴試劑反應,條件控制不同,取代位置不同。烯烴、炔烴與溴的加成,為何老教材用溴水溶液,而新教材出現的均為溴的CCl4溶液呢?上述問題的設置,可以把學生帶入到對有機反應深層次的認識中——條件控制對有機反應的影響,包括溫度的控制、溶劑的選擇和催化劑的選擇等。對溫度的控制,可整合教材中涉及的溫度不同、產物不同的例子,如乙醇在濃硫酸催化下的消去,苯與混酸在不同溫度下的一元取代和二元取代,二烯烴在不同溫度下的1、2-加成和1、4-加成,實驗室乙醇與溴化氫得溴乙烷使用微沸而不強熱等例子,引導學生從課本中提煉得出溫度控制的意義:加快反應,減少副反應的發生;及時蒸出生成物,促進平衡移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再如,溶劑的選擇問題,教材涉及的有鹵代烴的消去NaOH/醇溶液中醇的作用,油脂的皂化反應實驗加入油、NaOH,酒精加熱,酒精的作用,比較酚羥基和醇羥基的活潑性,為何選擇乙醚作溶劑,從而引導學生得出溶劑的選擇原則: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對反應無干擾。
又如,對苯與液溴的取代反應,我們還可再挖掘:為何用液溴而不用溴蒸汽?(苯為液態,接觸面積大)為何用液溴而不用溴的CCl4溶液?(溴自身已易溶于苯中)已知該反應首先發生Br2+FeBr3=Br++FeBr4-,得到的Br+再與苯環作用,引導學生思考:能用溴水代替液溴嗎?(溴與水反應,不能形成Br+ ;FeBr3水解,不能形成Br+)通過多個角度,讓學生體會有機反應中溶劑選擇的意義和重要性。
3.遷移應用,觸類旁通
知識的整合建構、提煉提升,最終的落腳點是融會貫通、遷移應用。如有機反應溶劑的選擇,可設計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CH4中的CH2=CH2雜質如何除去?(溴水而非溴的CCl4)用NaBH4還原酯基,為何還要用到甲醇或乙醇?(作溶劑)在AlCl3的催化下,用苯和乙酸酐合成苯乙酮,實驗為何強調無水?(防止三氯化鋁和乙酸酐水解)
又如,在復習氨氣與酸的反應時,讓學生認識到該反應的本質是形成了配位鍵,對比氨氣和肼的電子式,遷移應用:N2H4與HCl溶液反應嗎?1mol N2H4最多消耗幾摩爾HCl?N2H5Cl能與酸反應嗎?能與堿反應嗎?已知N2H4在空氣中能發煙,試推測煙的成分?1mol H2NCH2CH2NHCH2CH2NH2最多能消耗幾摩爾HCl?寫出N2H6Cl2的電子式,指出其含有的化學鍵類型?氨氣溶于水后,溶液顯堿性是由于水電離出的H+與氨分子形成了配位鍵,試解釋Al(OH)3的兩性為何看成一元酸而非三元酸?把問題設置成問題鏈,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學而致用,觸類旁通,提高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增強了他們在學習中的成就感。
三、結語
在高三化學二輪復習中,教師應以考綱為指導,以學生為本,“架天線,接地氣”,關注學生對方法的自主體驗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總結規律。同時,教師要做到精選——選取例題,取舍有據,多中求少,少中求精;精講——方向明確,重點突出,抓住關鍵,以質取勝,用最短的時間創造最大的效益。
參考文獻:
沈慧芬.優化二輪復習,提高復習效率[J].化學教學,2013(10):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