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要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結合,積極探索高校資助工作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本文對在資助工作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受助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學生資助 思想政治教育 貧困生
高校學生資助政策是國家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經濟資助的重要途徑,也是對困難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載體。為了解決高校貧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問題,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資助資金的投入力度,學生資助工作已經形成規模,高校也基本形成了以“獎、助、貸、補、減、免、勤”為主體的資助體系。隨著資助力度的不斷加大,已初步實現了“絕不讓一個大學生因貧困而輟學”的承諾。現階段國家的資助體系走向了資助育人。但同時,現階段許多高校還存在著資助宣傳力度不大,對經濟困難學生重經濟資助,輕思想教育,存在資助與育人相脫節的現象。在這種形勢下,高校應在資助工作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建立資助與育人相平衡的工作模式,實現資助育人的最大效用。
一、在資助工作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一)是明確國家資助政策導向的重要途徑
政策的導向功能即政策能對人們的行為和事物的發展加以引導。國家資助政策的導向功能體現在:一是增強經濟資助的廣度和力度。新的國家資助政策增加了財政投入和擴大了資助覆蓋面。二是引導教育結構優化和人才合理分布。在努力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公平享有受教育機會的同時,鼓勵學生刻苦學習,接受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適當向國家最需要的專業傾斜,引導學生學習國家最需要的專業;引導畢業生到艱苦地區基層單位就業;鼓勵學校面向經濟欠發達地區擴大招生規模。
高校的資助工作人員應該讓學生理解這種國家的資助政策導向,這就要求資助管理工作必須上升到講政治的高度,在進行資助工作的同時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二)能更好地發揮資助育人功能,提高育人效果
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須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重要原則。所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將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和解決大學生實際經濟困難問題緊密結合起來。高校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成長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思想問題,容易產生更多的心理問題,如性格內向、孤僻、沉郁、壓抑、過于自尊、過于自卑、不善人際交往等,也會在生活中面臨很多現實問題,如經濟問題等。所以應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與落實學生資助政策相結合,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困難的同時,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感恩意識,以更好地發揮資助育人的功能,提高育人效果。
二、被資助學生的思想狀況
(一)缺乏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是指一個人對他人和對社會所承擔的職責、任務,是公民對這種責任的一種強烈的自覺意識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對自身社會權利和義務的自覺認識。在被資助的大學生中,有少數學生會認為自己的困難是社會問題造成的,他們對資助工作的認識存在偏差,認為國家的錢不拿白不拿,自己獲得資助是理所當然的,不需要感激誰。這部分學生平時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不努力學習,也不積極參加各類集體活動,整天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混日子”,社會責任感淡薄。
(二)缺乏勵志進取精神。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依賴于社會,依賴于獲得資助,他們不愿意吃苦,缺乏勵志進取精神,缺乏與貧困作斗爭的勇氣,對今后的人生道路很少考慮,心安理得地維持現狀,無所追求。他們對通過自身努力來克服經濟困難缺乏信心,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缺乏奮斗意志,產生惰性行為,不愿參加一些稍微艱苦的勤工助學工作。
(三)誠信缺失。在新的資助體系下,學生受助資金大、資助面寬,資格審核的程序也較為簡單,如在困難生界定上缺乏行之有效的界定標準,高校一般會參照當地相關部門蓋章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對困難生作模糊的界定,缺少監督。這就使得少數同學,利用政策的漏洞,捏造家庭經濟困難事實,跟真正貧困的學生爭搶受助名額,獲得不應獲得的資助。在助學貸款環節上,有的學生甚至認為沒有利息的貸款不用就虧了,所以,很多經濟不困難的學生也去申請助學貸款。同時,在國家助學貸款的償還環節,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約措施,使得少數貸款學生為追求利益而忽視信用意識,出現了國家助學貸款逾期還款、違約的情況。
(四)感恩意識缺乏。有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進入到高校之后,因為自己的家庭狀況,讓其感覺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從而產生自卑和羨慕心理,甚至產生不滿社會的情緒,這部分學生開始封閉自己的生活,不能與同學之間進行正常的交流與溝通。受這些負面情緒的影響,他們對自己所獲得的資助費用沒有做到勤儉節約。由于學校對學生的資助有名額限制,學生還出現埋天怨地的現象,他們的感恩意識難以形成。個別受資助者對恩人漠不關心,只擔心能否繼續被資助,這些感恩意識較差的貧困生不懂得“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道理。
三、在資助工作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一)以育人為導向,加強資助工作宣傳
重視資助政策宣傳,大力開展資助政策解讀活動,讓學生理解資助政策的價值指向和行為導向,深入理解國家的資助政策是為困難學生提供受教育機會,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的一項制度。
資助工作宣傳要注重常規宣傳和重點宣傳相結合,把握新生入學和開學前后等重要事件節點進行重點宣傳,同時舉辦資助政策宣傳月活動加大資助政策的宣傳力度。注重學校宣傳、家庭宣傳和社會宣傳相結合,真正做到資助政策“全覆蓋”,體現育人導向。
(二)建立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
高校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不同的困難生面臨的問題也有所不同,需要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長期、系統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內容體系包括勵志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教育等。
通過勵志教育,開展困難大學生發展性資助,培養困難學生的獨立自強意識,提高他們的抗挫能力,引導他們化壓力為動力,積極體驗生活的意義,積極參加勤工助學和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爭做生活的強者;通過誠信教育,增強困難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誠信教育作為發揮資助育人作用的核心推動力,貫穿于學生成長成才的始終,引導學生內誠于心、立信于行、守信做人、勇擔責任;通過感恩教育,在困難生群體中大力弘揚飲水思源的優良傳統,培養困難生的回報社會意識,力爭用優秀的表現回報國家、回報母校、感恩父母;通過心理教育,培養困難生的健全的自我意識,樹立正確的貧困觀,能夠坦然面對自己家庭經濟困難的現實,引導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心理壓力,提高其自信心、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三)開展多樣化教育活動,搭建資助育人平臺
針對貧困生開展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載體應實現多樣化。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開展困難學生家訪活動,一方面可以核實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家長們宣傳資助政策,讓家長明白國家資助政策的導向;可以開展“勵志、誠信、感恩”主題系列教育實踐活動,把感恩之情化為強烈的責任感,付諸于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實現由“受助”向“助人”的轉型;可以利用網絡和校園文化陣地,營造誠信、感恩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通過開展主題班會、座談會和個別談話,引導他們提高對事物正確判斷的能力。
(四)調整資助結構,更多發揮勤工助學作用
勤工助學制度是一項國家鼓勵學生自食其力的教育制度,為家庭困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創造條件,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大學的學業,培養他們的自立自強精神。
高校首先要加大對勤工助學的支持力度,積極拓寬勤工崗位,為學生提供更多校內勤工助學的機會。其次,要更多的發掘一些能發揮學生專業特長的工作崗位,讓困難學生在助學的實踐工作中增長知識、增長才干,提高綜合素質,改變勤工助學就是體力勞動的陳舊觀念。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核心環節。在資助工作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不但重要而且必要。資助工作不但要重視對困難生的經濟資助,更要關注對他們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在資助中實現育人,在育人中創新資助,是新形勢下資助工作的基本思路。
參考文獻:
[1]張曉艷,李釗,沈婷婷.大學生資助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3(4).
[2]史凌芳.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析[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7).
[3]趙貴臣,劉和忠.在大學生資助服務指導中提高思想政治
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
[4]武立勛.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調查研究———基于北京部分高校本科畢業生的問
卷調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6 (3).
[5]袁秀良,陳中桂.資助工作中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
法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4(2).
[6]洪流.資助育人: 高校資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安
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7]楊凱.論在新的資助體系下必須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力
度[J].科教導刊,2010(9).
[8]吳薇.發揮資助工作服務育人功能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
育實效性———廈門市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調研報告
[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6).
[9]赫崇飛,王繼輝,彭勃.高校被資助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及
對策探析[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5).
作者簡介:劉成紅,女,于1981年3月出生于山東淄博。專業:產業經濟學,研究方向:產業組織與企業發展 職稱:助教 工作單位:山東商務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