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進行科學方法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物理綜合能力,實現初中物理教學的目的。本文對初中物理探究教學中滲透科學方法教育的措施進行探究,以期提高學生的科學意識,提升初中物理探究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物理;探究教學;科學方法;途徑
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學中滲透科學方法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點,熟知物理變化規律,并以此為依據將物理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解決實際物理問題,實現初中物理教學的目的。在傳統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自己的“教”,常常忽略了學生的“學”,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此,初中物理教育者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將“授人以魚”的教學模式逐漸轉化為“授人以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物理素養。
一、強化基礎知識,探究科學方法教學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探究教學就是學生自主探究實現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現代化教學模式之一,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實現師生或者生生之間的充分互動交流,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種教學模式以探究作為物理課堂教學的核心,使學生可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后利用集體或者個體的力量解決問題。
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學中開展科學方法教育,教師要先從物理基礎知識入手,加強學生物理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和運用能力,以研究物理問題為重點,讓學生了解物理概念與物理知識,進而發揮科學方法教育的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物理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一課的教學設計中,以學生活動為主線,讓學生探究沸騰的特點以及蒸發與液體的溫度、表面積、表面空氣流動的速度的關系。教師要以學生生活中較為熟悉的現象為例,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蒸發和沸騰的概念。設計的實驗過程如下:教師取一燒水壺,壺嘴正冒著熱氣,提出“壺嘴為什么冒白氣”的問題。為了效果明顯,壺嘴上可蓋一玻璃片,玻璃片上出現大量水珠。通過演示實驗、口述過程、得出結論,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汽化現象,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在通過探究實驗得出沸騰和蒸發的有關知識后,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沸騰和蒸發現象,掌握科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綜合素養,進而實現本節課的科學方法教育。
二、進行物理實驗,開展科學方法教學
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點的理解力,教師一般要借助物理實驗引導學生進行物理探究,感受直觀的物理現象。同時,在進行物理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可以對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進行討論,借助物理實驗開展科學方法教育,達到物理探究教學的預期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物理“升華和凝華”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在探究碘的升華和凝華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在燒瓶中放少量碘,同時搖動燒瓶,并展示碘的變化,提出“燒瓶里的碘是什么狀態的?瓶塞底部是什么顏色的”。學生可以聽見碘在燒瓶里晃動的聲音,觀察碘的狀態并回答:燒瓶內是固態的碘,瓶塞底部是白色的,同時把觀察到的現象填寫在導學案上。搖動燒瓶是為了讓學生確定里面的碘是固態的,展示則是讓所有學生都能清楚觀察。為了確信碘的凝華現象,讓學生觀察瓶塞底部的顏色,培養學生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的習慣。綜上所述,利用物理實驗進行科學方法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思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為科學方法教育創造有利的教學條件。
三、觀察物理現象,滲透科學理念
初中物理學科在實際教學中有極強的實踐性與操作性,為了實現物理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要引導學生采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習物理知識,提高物理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在物理探究教學中,物理現象作為物理實驗的最終結果,對科學方法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教師可以借助物理現象對學生開展科學方法教育,進而實現物理探究教學的最終目的。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浮力”一課的教學設計中,為了使學生深入了解浮力,教師可以開展浮力實驗教學活動,先將小石塊懸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示數為F1;再將小石塊浸沒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示數為F2;將小石塊從水中取出,給一個向上的托力,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也能變為F2。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得出水給小石塊一個向上的力,教師加以總結,得出浮力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力叫浮力。
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學中滲透科學方法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方法意識,提升初中物理探究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卓玉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實施科學方法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5.
[2]曹春梅.初中物理教育游戲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王力新(1969— ),男,寧夏銀川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