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霞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感悟語言和體會文章思想的重要教育方式,因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每個語文教師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理解課文每句話、每個詞的意義,而是通過閱讀這個方式培養學生樂于讀書、好于讀書的習慣和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興趣
經過我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和觀察,發現在現今以“應試教育”為主流的大環境下,閱讀教學在課堂上乃至課堂下的教學效果微乎其微。在課下,很多家長都忙于讓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以至于現在的孩子很少再有時間能夠靜下心來,坐一個下午看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任重而道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帶給學生無限的閱讀樂趣。
在國外的閱讀教學研究中,有一種現象叫做“杰克現象”。在我國,這種現象也被映射到絕大部分中小學生身上。這是一種什么現象?這種現象又能反映出哪些問題?下面我將進行簡短解說。這種“杰克現象”是指一個學生在家中、課下過度迷戀閱讀一些除教材之外的閱讀素材,像報紙、雜志乃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說明書;然而在課堂上卻過度排斥學校的語文教材,抱怨課文沒味道、不精彩。對于這一群體來說,他們對事物是充滿好奇心的,如果單純地讓他們去閱讀課文,感受課文講了什么內容,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樣他們是可以接受的,也是愿意的。然而很多學生耐不住性子,不愿意去讀,抱著做任務的心態草草了事,出現這種現象,我們作為教師不能光一味地從學生身上找原因,認為他們不認真上課,也該從我們自身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找一下原因,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方面是不是哪個環節不夠吸引學生。只有教師和學生都相互契合,教法與學法能完整對應,那一堂課才算是完美的。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我們往往也會看到一種現象,即同樣的作品內容,如果是在課下,學生讀起來津津有味,但是放到課本內,學生讀起來便覺得不夠精彩。這種現象我們可以把它認為是一種學生常見的閱讀心態。十多歲的孩子,他們的心態往往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把一篇辭藻華麗優美的文章放到他們眼前,告訴學生要分析出哪個詞有什么含義,哪個句子體現了什么道理?等等,條條框框不失為一種枷鎖。我要是學生,我也不愿意去閱讀,不愿意走進課本。語文教育家章熊曾說過:“各門文化學科都是教而后會,唯獨母語能夠不教而會。”各個學科在沒學之前可能都是從零開始,但是語文課卻不同。對于一篇課文,不論它是長篇小說還是短篇散文,是古詩詞還是文言文,學生初讀都會有一種熟悉感,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是骨子里去不掉的。在課堂上教一篇課文時,很多教師都是根據自己的主觀設計一套教學方案,從課文背景、作者、字詞到中心段落,以一種類似公式分析的方法從頭灌到尾,學生無“思”自通,教師講得很累,學生聽得也乏味至極。這種死板的閱讀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到窒息,還何來興趣可言?
讀乃生智,讀乃生情。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不讀,怎么體會課文的思想。教師要想喚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欲望,首先就不要扼殺學生閱讀的機會。要想消除學生消極的閱讀心態,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教師就要合理設計課文的導入語。例如,講授一篇文言文時,學生對文言文的詞句用法較生疏,為了消除他們閱讀恐懼的心理,可以在講課前將文言文內容通過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這樣不僅通俗易懂,還能留有懸念,激發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不失為一種閱讀教學手段。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善于處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在學生深入閱讀時,教師不要急著把自己的定論傳給學生,要讓學生在閱讀之后進行思考,提出一些自己不懂或者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向老師提問,也可以在小組間解決,還可以全班一起討論,激發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對于沒有疑問的學生,可以讓他們把自己閱讀后的感受或者印象深刻的內容和大家分享,看看和同學之間會不會產生共鳴。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所以即使讀同一篇文章也會有不同的見解和感受。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事物變更的步伐也愈發加快。而教師能做的就是秉持一顆熱愛教育不變的心,培養學生能夠靜下心來學習。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在這樣浮躁的教育環境下,學生要有善于閱讀的思想,讀好書,好讀書,讀經典,從課本內學會品讀文章的技能,從課本外拓寬獲取知識的途徑。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品位詞句、劃分段落的閱讀方法,還要指導學生將這些無形的知識技能運用到有形的閱讀活動中,使學生真正做到為國家之崛起而讀書。
參考文獻:
[1]郭明果.淺析如何強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學周刊,2016(25).
[2]陳容.淺談閱讀興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8).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