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老年人口逐漸增多,結構也在發生巨大變化,然而這個時期的老年人文化層次越來越高,對老有所養、情感疏導、文娛活動,心理慰藉等精神層次的需求也更加強烈,對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要盡快建立和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服務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支撐”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推進智慧健康養老應用系統集成,建立老年健康動態監測機制,整合信息資源,將人工智能體系納入到我國最新的養老體系建設之中,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養老服務,以期最大程度上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關鍵詞】互聯網+ 智慧養老 健康服務體系
一、國內養老服務需求狀況
目前,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大發展,我國養老政策在與市場的銜接上,還存在著明顯脫節。盡管居家養老智能化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社區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漸趨成型,但在實現智慧養老全覆蓋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智慧養老保障的水準比較低,還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保障需求。然而,近年來,老年人照顧服務需求持續上升,社區養老服務上門看病需求居于首位。城鄉老年人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項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上門看病、上門做家務和康復護理,其比例分別是38.1%,12.1%,11.3%。
如今,依托互聯網平臺,在線咨詢、預約掛號,以及為老年人提供家政、關懷陪伴等養老互助服務層出不窮;為老年人設計的健康手環、健康腕表等可穿戴監護設備也日漸流行……互聯網為老年人帶來了哪些新變化?如何借助互聯網推進我國養老服務轉型升級?
二、“網絡賦能”重構老年人生活
社會網絡對老年人生活機會的重構:個體生活機會的增加,拓寬了老年人信息和知識獲取渠道。在網絡上閱讀新聞可增加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加生活常識、拓展興趣愛好,豐富日常生活、深入社會參與。網絡對老年人的影響主要在于工具性賦能、社會參與賦能和情感賦能。互聯網逐漸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為老年人的交流方式增加新途徑,使老年人能夠通過網絡參與個體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實踐,獲取更多信息,培養興趣愛好,增加情感表達,改善孤獨狀態。語音、視頻等網絡功能增強了老年人與子女的異地代際交流,提升了家庭凝聚力和歸屬感,互聯網賦予老年人更多的機會和能力,使其能夠主動參與到養老過程中來,實現養老觀念的轉變。
三、互聯網養老服務需求豐富多樣
(一)智慧養老服務多樣化
老年人可通過微信預約、信息服務平臺等參與文化養老活動,并享受到老年餐桌、心理輔導等養老服務,同時還可以進入虛擬養老院、穿戴智能養老服務設備等,極大推動了我國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
(二)互聯網醫療與養老服務:期待與矛盾并存
老年人在使用互聯網醫療的過程中,多數也只使用預約、掛號功能,對于藥品配送、問診、報告等功能很少使用。整體來看,當前我國老年人的互聯網醫療服務使用率仍然較低。要真正把技術和服務結合起來,推進“互聯網+”養老服務創新,運用智慧養老發展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養老、個性化健康管理、互聯網健康咨詢、生活照護、養老機構信息化服務等健康養老服務模式,使智慧養老服務更加多元化。
四、當前我國智慧養老服務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互聯網+養老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多市場還需要去開拓和探索。隨著市場化的推進,要從企業生存環境的良性循環入手,找到一個可營利、可持續的“互聯網+養老”商業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斷提高養老服務水平。
一是政府在支持與保障智慧養老服務發展的有效制度供給不足,全面建設智慧養老服務的投入很大,會給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二是傳統的家庭養老服務功能不斷弱化,居家養老服務發展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養老的實際需求。三是民辦養老機構面臨用地、用人、融資和運營困境,床位空置率高。四是老年人口受歐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對于信息網絡技術要求較高的新產品的使用出現困難。五是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留守老人的智慧養老服務難以保障。
五、構建科學合理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議
一是政府要做好制度供給,兜底沒有家庭依靠的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底線,但不能過度大包大攬,應準確劃分政府、市場、家庭、社會的職能與邊界
二是要大力發展居家養老,發揮互聯網+時代家庭在養老服務中的第一支柱作用,大力發展智慧養老服務,推行老年健康管理,推進醫養結合,實現居家養老服務內容的精細化。通過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的數據采集、信息交互系統優化融合社會養老資源,不斷滿足老人個性化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三是要多管齊下,緩解民辦養老服務業用地、融資、用人以及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呼叫中心建設和配套服務項目等運營困境。盡管近年來政府不斷鼓勵和扶持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但仍然難以真正擴大社會養老服務有效供給。在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政府應該抓住互聯網+這個大機遇,大力支持并給予為智慧養老服務的社會企業力量一定的優惠政策,培育一批創新的民辦智慧養老品牌,推動養老服務產業升級。
四是加強對老人群體的互聯網知識的培訓,提升老人信息技術水平和使用產品的技術。然而,現階段老年人口整體教育程度偏低,使得老人在接受和使用高科技產品的時候遇到困難。因此,要大力發揮社會以及政府力量,組織老年群體進行互聯網知識的學習,由于老人記憶力和學習能力下降,因此,在設計產品的時候,要充分考慮老人的現實情況,如視力下降、動手能力較差等,使得產品易于操作。
五是解決鄉村人口智慧養老服務資源有限形成的困境,要進一步完善農村智慧養老保障制度,加大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行智慧養老服務產品進入鄉村,加快農村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改善農村養老基礎環境,構建農村互助式智慧養老服務體系。
六、總結
智慧養老建設體系是提升養老服務能力和水平的一個重要創新的舉措,在提升老人生活質量、提高老年人服務質量、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互聯網+養老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多市場還需要去開拓和探索。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動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的不斷創新,提高養老的服務水平,使得養老服務業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參考文獻
[1]李麗君.社會治理視角下的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探析[J].蘭州學刊.2015(07).
[2]總報告起草組,李志宏.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總報告[J].老齡科學研究.2015(03).
[3]鐘春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完善路徑探討——基于老年人服務短缺視角的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2).
[4]席恒,任行,翟紹果.智慧養老:以信息化技術創新養老服務[J].老齡科學研究.2014(07).
[5]梁譽.我國養老服務的現狀、理念與發展路徑[J].老齡科學研究.2014(05).
作者簡介:郭安輝(1991),男,吉林農業大學社會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