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珍

摘 要: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學習由單純的行為參加轉變為積極的情感體驗、深層認識,在此過程中,自我意識、控制能力得以培養。小學數學課堂研究性學習重視生成性、交互性以及體驗性,在學習內容方面,強調素材、結構的重組,其流程分為創設、提問、自主探究、反思、體驗。
關鍵詞: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活動設計
小學數學課堂研究性學習主要指的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以科學研究方式來學習數學知識,對數學進行再創造的過程。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不單是簡單的事實證明,而是要讓學生有所發現并獲得體驗,形成探究習慣、探究意識。
一、教學實例
學習內容:比例
師:今日我們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看到“比例”二字,同學們能想到什么?
生:比例是什么樣的,什么是比例,比例是不是和比有關系?
……
師:大家所提出的問題都有價值,老師總結一下,你們所問的大概有兩方面的內容:比例意義、性質。那么,你們想如何去研究?
生:(不明白)
師:聯系學過的知識,試著想想有哪些研究的好方法。你們可以嘗試著寫出一些比。
師:非常好,那現在開始大家對教材進行研究,看看是否還可以發現有關比例的其他知識?
學生通過自學后開展匯報,并在教師指導下開展思考、研究活動,同時教師聽他們的討論,和學生一起分享。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展開全班的交流。有的學生說比例中的一個規律。先舉出例子,觀察得到結論,再舉出更多例子驗證此結論。教師再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大家一起思考、發言。
二、案例點評
上述教學案例,為我們提供小學數學課堂研究性學習的基本規范,它包括明確問題、自主探究、反思體驗、應用拓展。
例如,明確問題,這是認識活動的起點,更是研究活動的開始。能否提出有思維價值的數學問題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關鍵因素。讓學生在開放的問題情境中,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從而產生進一步研究的心理需求。
三、思考
第一,教師的主導作用非常重要。合作是小學數學課堂研究性學習的基礎,在活動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
第二,教材并非學習的全部。教材只是將知識點羅列出來,不完全是學生學習的對象,教材是學生從事研究活動的出發點而非目的。
第三,小學數學課堂研究性學習要求對立方面是平衡的。以學習方式來說,并非所有學習內容都適合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接受學習也可產生意義過程及結果。教師要積極地認識學習方式的優點、局限性,從而可以在特定的教學環境、內容、教學對象上加以適當地運用。以教學目標來說,小學數學課堂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并非是研究,而是讓學生保持良好的研究意識,這才是研究性學習的價值所在。
綜上所述,只要大膽引導學生研究、探究,重視其學習過程分析,優化數學課中學生學習活動,就一定可以促進他們創新思維的發展,并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通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后,就可以培養數學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魏雪峰,崔光佐.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認知分析、模擬及其教學啟示:以“異分母相加”問題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3(11):115-120.
[2]劉志平,劉美鳳,呂巾嬌.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0(2):84-87.
[3]葉萍愷.小學數學的“數學建模”教學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2(4):201-20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