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潔
摘 要:新課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它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倡導將教學過程建立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基礎上,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合作探索有機結合,使學生的主體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體性、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探究交流等多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有效教學方式,它是新課改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有分工、有合作的學習活動,從而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達到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目的,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提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改變傳統數學課堂的教學方式,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學習方法逐步得到優化。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難以把握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如分組不合理、小組討論不分內容等,導致小組合作表面看似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沒有收到預期效果。筆者對當前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并總結出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化策略,在實施過程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筆者結合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要注意分組的科學合理性
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前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小組劃分可以有效提高小組合作效率,保證小組合作的順利實現。合作小組的劃分是進行小組合作的第一個程序,也是小組合作學習成敗的關鍵,小組的劃分科學合理,小組成員在合作過程中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相互取長補短,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達到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的效果。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如果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小組劃分,需要教師首先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有一個準確的把握,許多教師因為實施起來較為繁瑣,大多數都忽略了這一步,以就近原則,將座位靠近的學生分為一個小組,忽視了小組成員之間的合理搭配,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難以實現相互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在進行小組分配前,要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和把握,在對學生有了準確的把握后,對學生進行各個層次的劃分,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配在一個學習小組內,使每個小組內都有不同性格和不同優點的學生,保證小組內學生之間的優勢互補,使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實現優勢互補,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如在進行小組劃分前,筆者先根據學生性格和學習情況的不同對學生進行了層次劃分,即將學生分成了優、中、差三個層次,從三個層次分別抽出一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使不同性格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一個小組內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小組內實現性格和能力的相互搭配、相互補充。
二、選擇恰當的合作學習內容
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如果教師不加選擇一味地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不僅浪費課堂教學時間,對學生能力的提高也沒有任何的幫助,使小組合作學習出現嚴重的形式化問題。因此,對于那些學生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的教學內容,教師應該以引導為主。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區分出那些開放性的、有討論價值的內容,設計精彩的討論環節,如開放性的問題,有多種不同解法的題目等。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合作,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思維發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如在學習完應用題之后,考慮到學生對應用題的掌握程度,筆者要求學生在小組內,通過合作的方式編寫應用題,看哪個小組編寫的應用題最合理。這樣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應用題進行分析和思考,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使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注意到易錯的地方,從而加深理解和掌握。
三、組織活動,引導小組間進行競爭
在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小組劃分后,每個小組間的勢力基本保持均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小組間的競爭和對抗,可以有效地提高小組內學生合作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合作學習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適當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間的比賽,使學生在比賽過程中進行合作學習方式的優化,促進學生合作學習效率的提高。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改所提倡的教學方式,它符合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在小組內將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完美地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對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亞敏.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下的自主探究式小學科學教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6.
[2]丁伯榮.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J].語數外學習,2014(6).
編輯 趙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