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玲紅
摘 要:德育一直是教育中所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語文教學對提高學生德育的作用,為了有效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素養,很多學校都開始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這不僅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也能讓學生得到綜合發展。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德育工作;教學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文化學科,它是小學教育中的基礎科目,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通過小學語文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從小學語文課本當中的故事里有效獲得情感的熏陶,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素養。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新課程改革給教育教學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教師應該牢牢抓住這次機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作用,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了有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師要注重對語文教材中德育的挖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工作,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語文課本進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挖掘里面與德育相關的內容,這樣教師在語文教學時就能將語文知識與德育進行有效的結合,既讓學生有效了解語文課本知識,又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
例如,在學習《爬天都峰》這一篇文章時,除了讓學生有效掌握文章當中出現的生字和新詞,讓學生對課本有一個基礎的了解外,教師要重點講解“我”和爺爺相互鼓勵的事情,讓學生明白在人與人的相處過程中,要善于相互學習、彼此鼓勵,以獲得共同的進步。同時讓學生明白在遇到困難時,不要在一開始時就打退堂鼓,而是要擁有戰勝它的勇氣和決心。讓學生學會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困難,在生活中能和學生互幫互助,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很多知識都可以當作德育的資源,教師要善于挖掘和利用這些資源對學生進行教學,有效促進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提升。
二、在語文教學中選擇正確的德育方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這不是一朝一夕的過程中,而是要在漫長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慢慢地滲透,讓學生的思想境界逐步獲得提升,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千萬不能急功近利,直接生硬地塞給學生德育知識讓學生吸收,而是要循序漸進地讓學生自主獲得思想境界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詹天佑》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逐步對學生進行引導,比如詢問學生“詹天佑為什么會修鐵路???”學生就會回答“因為清政府下令。”“因為它不想外國人譏笑中國人,不想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蓖ㄟ^學生的回答,教師就可以一步步對學生進行引導,那么從這里可以看出詹天佑什么精神啊?學生就明白了詹天佑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然后教師還可以就詹天佑在修鐵路時的其他表現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有效領會詹天佑先生工作時一絲不茍、不怕困苦的精神,這樣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思想境界進行提升。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相關的視頻,這樣就可以將語文課本當中單調的文字變成生動形象的畫面,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讓學生有效領悟課本當中的思想情感,使得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自我進行思想品德的提升。
三、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要有適度性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學生的德育越來越受重視,但是教育不能一味地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德育,而是要有適度性,使得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既能有效掌握語文課本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又能有效獲得思想境界的提升,讓德育教育有效進行,雙管齊下,才能讓學生得到綜合發展。
例如,在學習《梅花魂》這一課時,可能以很多小學生的思維是無法有效理解文章當中的“祖父”對祖國的思念、眷戀之情的,那么教師在教學時不能為了德育而進行德育,強行將愛國思想情感強加給學生,這樣不僅達不到良好的德育的目的,還會造成語文教學效率的降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教育,使得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夠有效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文字表達能力,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成果。同時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受到他人精神的感染,有效對學生道德品質進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得到綜合性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應該有效利用這個優勢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滲透,使得學生不僅能夠有效掌握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語文教學成果,還能有效豐富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使得學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素養能夠得到全方位提升,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曉蘭.新課改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學中關于德育滲透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6(10).
[2]戴睿.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14(17).
[3]曾孝群.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8(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