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潔
摘 要:思維導圖是能夠反映出人類思維過程的一種工具,也是反映學生習作的一個特定思維過程。把思維導圖運用到小學習作教學中,可以簡單清楚地把各級關系的層級圖展現出來。通過對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思維過程進行層層展示和精細解析,這樣不但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掌握習作的規律和思路,還可以幫助學生的邏輯與想象平衡發展,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無限潛能。
關鍵詞:思維導圖;學生;習作教學
思維導圖就是記錄、表達人類思維的向導性圖形,通過運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將主題下的內容進行思維發散,從而實現層與層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一種有效的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可以幫助我們分析邏輯、提高記憶、充分運用大腦技能。它是一種從中心主題引出一系列的次級主題,然后再從次級主題向四周發散的結構模式。將此模式應用到小學習作教學中,幫助小學生理清思路、發散思維,從而實現構思與寫作。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如何將思維導圖應用到實際的習作教學中。
一、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習作選材
由于小學生的自身年齡較小,而且每天重復“兩點一線”的生活,活動空間過于狹窄,使得學生感官封閉、想象力缺乏;其次是小學生對習作一直有一種畏懼的心理,不愿意接觸甚至抵觸閱讀和寫作;還有就是小學生沒有養成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等良好習慣。所以這些原因都會造成小學生頭腦中用于寫作的題材少之又少,內心缺乏豐富多彩的寫作素材,在習作課上不知道寫什么,像無頭蒼蠅一樣無所適從。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給學生演示如何進行思維裂變的過程,教師可以選擇一組主題來講解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習作內容可以要求學生寫出自己的課余生活。老師可以首先在黑板的中心位置寫上“課余生活”四個大字,引導學生思考什么叫做課余生活,學生很快就會積極發言,有的學生會說放學后還有放假期間的生活就是課余生活。那么教師可以根據這個話題來進行裂變。例如,生活可以分為靜和動兩個方面,然后在黑板上“課余生活”旁拉出兩個箭頭,一個方向是“靜”,一個方向是“動”。然后教師要適時給學生一些鼓勵,讓學生根據靜和動兩個方面來進行裂變,從“動”旁拉出兩個箭頭,讓學生思考哪些可以歸屬于“動”。學生開始爭先發言,有的學生說運動,還有的學生說是勞動。在黑板標出“動”的兩種分類后,再引導學生想一想“靜”該如何分類,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中標出“休閑”和“文娛”。完成后,教師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將這些三級分層進一步裂變下去。這樣,學生在思維導圖的裂變過程中,能夠清晰理解到“課余生活”這個主題的內容,并從中選擇自己認為最喜歡、最能表達的題材來進行寫作。師生可以一起多做幾次類似這樣的思維導圖來進行練習,這樣學生就能很好地把握主題,選擇適合自己的題材了。
二、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習作構思
當學生有了適合自己的題材之后,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從細微處把作文的內容寫得清楚具體、充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將作文進行結構構思,幫助學生理清層次和重點。老師可以通過一個主題來演示一下自己的構思過程,一邊思考,一邊講解。例如,主題“一次難忘的滑冰經歷”,老師可以在黑板上通過思維導圖來展示哪些是關鍵內容,文章主要圍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還有哪些是準備先寫哪些是后寫的,哪些內容是需要詳細寫出和哪些是簡略帶過的,以及標出如何銜接好每個段落之間的關系等。通過思維導圖把自己的思路結構表現出來,然后再根據思維導圖上的先后順序等把這些內容具體地寫出來。這樣學生就會慢慢熟練這種構思方式,從而幫助學生寫出一篇層次分明的作文。
三、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習作表達
首先當學生有了寫入作文中的具體內容后,為了讓讀者可以讀起來更流暢通順,學生就要將所有的內容進行串聯,讓作文的邏輯性更強、更合理。在畫思維導圖時,學生可以把作文的題目和二級題目寫在一側邊,然后根據內容將標題進行合理的調整,以保證文章的條理性。其次還可以將自己畫好的思維導圖再畫出一些線條,上面根據重點詞語或者關鍵詞語來填補上一些擴展內容,讓學生的思維再一次涌動起來。這樣可以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中心內容更加清楚明確。再次學生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將細節加上更多的細致修飾詞語,有針對性對每一部分進行細致觀察。看看哪些地方可以使用哪種的修辭和表達手法,還可以借用一些名人名言或者古言詩詞等,從細節上加強學生對于習作的表達效果,不斷地提高文章的深度和含金量。
總之,將思維導圖應用到習作教學中是順應大腦思維方式的一種教學方法,不但減輕了學生在習作時頭腦混亂的情況,而且幫助了學生快速選定主題、提煉素材、豐富和完善內容的布局,讓寫作變得越來越得心應手。
參考文獻:
[1]鄧敏杰,李占偉,張豪鋒.運用思維導圖優化小學作文教學的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2(3).
[2]王紅燕,陸青春.思維有導圖 習作“看得見”:談思維導圖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新作文(小學作文創新教學), 2013(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