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木機
摘 要: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習的閱讀效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立足教學課堂,進行閱讀的拓展,豐富學生的閱讀能力,開闊學生的眼界,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學生的課堂學習能力,使學生的課內、外閱讀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拓展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推進,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小學語文課堂閱讀內容遠遠滿足不了學生閱讀的需求。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有效拓展,為學生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文本,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尋求課內外閱讀文本的交叉點,引導學生將課內閱讀獲取的方法進行及時遷移,提升課外閱讀的效率,促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一、立足課堂拓展閱讀,構建課內外的有機統一體
有效的閱讀教學,首先要對學生的閱讀需求形成全面認識,才能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文本閱讀的推薦與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教師要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內容、興趣、習慣、目的等進行一定的了解與認識,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的閱讀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教學,立足課堂拓展閱讀,使課內、外閱讀教學相輔相成。
1.從學生閱讀興趣入手,提升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興趣作為學生閱讀的內驅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激情,提升學生的閱讀課學習效果,并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閱讀,使學生享受閱讀空間。
(1)從名家入手,激發閱讀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名家入手,為學生介紹著名的文學作家,使學生在閱讀優秀文學作品的同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向學生介紹葉圣陶、巴金、老舍等,從教材中的文本入手,使學生在了解作者文本特征的同時,對文學家的其他文本進行拓展閱讀,使學生了解同一文學家的不同文學作品,感受文學家的語言特點、情感表達方式等,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母雞》時,可以從文本的語言特點入手,讓學生通過閱讀全文,對作者的語言特點進行總結與認知。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老舍其他相關的文本,比如:《小白鼠》《想北平》《北京的春節》《在鄉下》《養花》等,讓學生通過閱讀老舍其他的文學作品,對老舍的語言特征、表達方式、人生態度等形成一定的認知,并將其運用到寫作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以及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
(2)搭建閱讀平臺,促進學生閱讀
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激情,教師可以在教室中為學生創建閱讀條件,在教室中為學生構建班級圖書角,讓學生在課間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圖書進行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2.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可以為學生規定閱讀時間,使學生在固定的時間內進行文本閱讀,從而保證學生每天一定的閱讀數量以及閱讀質量。教師可以給學生規定每天早讀時間內抽出20分鐘進行語文閱讀,通過大聲朗讀,調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閱讀的有效性以及積極性,為學生的閱讀進行熱身。在中午,為學生留出20分鐘的自由閱讀時間,使學生閱讀自身喜愛的文本內容。此外,教師要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使家長在家中注重與學生的交流,關注學生閱讀,在每周或者每月為學生購買適量、適當的閱讀文本,為學生的閱讀提供資源。學生每天少量時間的閱讀,能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使學生自主進行課外文本的閱讀,并且積少成多,只要學生不斷地進行文本閱讀,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就有重要價值。
3.有效把握切入點,進行閱讀拓展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準確把握課外閱讀的切入點。因此,教師在閱讀拓展時,要做好由課內向課外進行拓展的選材工作,讓學生的閱讀有所依靠,同步閱讀相關內容,使學生做到及時鞏固與拓展與文本相關的內容。
(1)以相同題材的文本為切入點進行拓展閱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與教學文本主題相似的文章進行有效拓展,使學生在適量相同題材的文本閱讀中,從而對文本進行鞏固以及拓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2)以文本的表現手法為切入點進行拓展閱讀。教師可以將表現手法相近的文本設置為閱讀主題,將表現手法相近的文章進行拓展。
(3)以文章的創作背景為切入點進行拓展閱讀。在遠離現代的歷史時代,距離學生的生活較為遙遠,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找一些創作背景相同的文章為學生進行拓展,使學生通過大量文本的閱讀,對文本的創作時代產生形象認知,提升學生的文本閱讀、理解能力。例如,教學《游山西村》時,教師可以依據陸游生活的南宋時期為出發點,為學生推薦陸游的其他作品《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還可以為學生推薦相同時期的詩人楊萬里、范成大的相關作品等。
二、探究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方法,提升閱讀的有效性
教師要注重方法的教學,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了閱讀的相應方法,就可以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閱讀,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筆者依據豐富的教學實踐,對于有效閱讀的方法進行了相應總結,主要包括:
1.精讀法
對于描寫細膩,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存在重大意義的文本段落進行驚喜閱讀,做到全面投入。
2.選讀法
依據學生閱讀的需要,進行有選擇閱讀,學生在閱讀時,要依據閱讀的要求,尋找閱讀的關鍵詞,找出文章的“主干”略讀“旁支”,從而提升閱讀效率。
3.瀏覽法
對于篇幅過長、內容不太重要的文本,可以進行粗略瀏覽,了解文本的大致意義。
4.摘錄法
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依據自身喜歡的段落,可以將其摘抄到筆記本上進行優秀文本段落的積累,此外,學生還可以將閱讀心得寫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5.批注法
用規范的符號和格式,隨讀隨寫,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引導學生閱讀時對文本進行思考與分析。
三、對課內外閱讀融合的效果進行檢驗,提升閱讀有效性
教學的檢驗作為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總結與肯定,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獲取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內外閱讀教學的融合時,要對學生的閱讀效果進行有效檢驗,使學生對于自己的學習有充分認識,提升學生閱讀動力。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學生的閱讀筆記、進行美文朗讀、利用文本舞臺劇進行展示以及讀后感互評等方式進行閱讀效果的展示。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創建“班級動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為學生展示班級學生閱讀的優秀文本,使學生對于班級其他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了解,從而起到相互督促的作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的閱讀動力,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有效性。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訓練,豐富學生的閱讀文本,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使學生將課內外的閱讀進行有效統一,提升課外文本閱讀的有效性,讓學生將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技巧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從而提升課外閱讀的有效性,并且也對課內學到的知識進行鞏固與練習。課內外閱讀的結合,能更好地提高課內課外閱讀效率,促進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桂華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28).
[2]郭琳.淺論小學語文教師藝術素養的重要性及其培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3(5).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