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強
摘 要: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數學課程改革下提出的基本理念,也是學生健全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主要方面。所以,為了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構建出高效的數學課堂,為了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在主動求知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在教學時,教師要組織多種活動來發散學生思維,使學生在知識的靈活應用中提高學習能力,進而也為學生健全地發展做好基礎性工作。
關鍵詞:高效數學;發散思維;求異思維;聯想思維;邏輯思維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是打基礎的階段,是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關鍵階段。但是,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灌輸式教學模式讓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激發不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利于高效數學課堂的順利實現。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組織多種活動來發現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在問題探究和靈活應用中掌握知識,進而為學生健全地發展做好保障性工作。因此,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如何在高效的數學課堂中發散學生的思維進行論述,以確保學生在高效的課堂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一、求異性思維的培養
教師要培養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注意培養思維求異性,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但是,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簡單灌輸式教學模式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不利于學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組織恰當的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求異性思維,使學生在尋求不同的過程中思維水平獲得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中“三角形的分類”的相關知識時,為了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保護學生長久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異性思維,在教學時,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一些三角形進行分類,找出不同三角形的特點,并進行總結和概括。比如,等邊三角形的三邊相等;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直角三角形中有一個角是90°等。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鼓勵學生自主對每個三角形進行分析,找出三角形與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和不同,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而且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求異性思維的形成也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聯想性思維的培養
“聯想思維是一種表現想象力的思維,是發散思維的顯著標志”。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多種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引導學生在想象中找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并在靈活應用中鍛煉能力,為學生健全地發展做好保障性工作。當然,培養學生聯想性思維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在抽象知識間尋找聯系的過程,也是學生健全發展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中的“梯形的面積公式”時,為了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也為了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在教學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組織學生對梯形進行分割、移動、折疊等,引導學生找到梯形與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已經學過的知識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推導,將已知與未知聯系在一起,以確保學生在高效的數學課堂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三、邏輯性思維的培養
邏輯性思維是發散思維中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在問題交流、重難點知識突破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以確保學生在高效的數學課堂中思維水平獲得大幅度提高,為教學目標的完成做好保障性工作。
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法和減法”時,由于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是幫助學生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規律,明確四則運算的規律,所以,為了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時,我組織學生對一些小數加法的練習題進行分析,通過計算的正誤來自主總結出小數點的位置,如:
21.32-(6.32+8.3) 12.45-1.35-0.65
=21.32-6.32+8.3 =12.45-(1.35+0.65)
=15+8.3 =12.45-2
=23.3 =10.45
組織學生對上述的練習題進行分析,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理解能力進行解答,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
當然,除了上述的三點之外,我們還可以組織多種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廣闊性和變通性等,這些都是發散學生思維的重要方面,也是確保數學課程價值最大化實現的保障。因此,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要有效地貫徹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要通過組織多種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欲望,使學生在主動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及水平也獲得大幅度提高。
參考文獻:
[1]鄭彥鵬.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37).
[2]張萍.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性發散思維[J].課程教育研究,2013(9).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