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春芬
摘 要: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尤其是器樂的演奏。器樂的演奏對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表達和創造能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說:“音樂是人類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如果不具備這方面的修養,教育不完整,離開了音樂談不上是個全面發展的人。”器樂教學則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表明,器樂教學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提高學生音樂能力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學習,在積累教學經驗的同時進行研究探索,充分發揮器樂教學的積極作用,以更好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器樂教學;興趣;意志力;合作創新;人文氣息
音樂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而“器樂”是音樂中的一大類,即完全使用樂器演奏而不用人聲或者人聲處于附屬地位的音樂。本文針對素質教育的今天,器樂充分發揮它在音樂教學中的功能,以推進音樂教學的改革和進步。陶行知先生說過這么一句話:“人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句話正是他為人類、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宣言。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聽了之后感受頗深,思考一番后想寫寫我在器樂教學方面摸索出來的一點體會。
一、開展器樂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把興趣定義為個體對某人或某事物的選擇性注意的傾向。興趣是由內外兩個因素構成的:一是個體內在的需要,二是外界的人或事物具有滿足個體內在需要的價值。小學生生性好奇心強,喜好新事物,探索欲望強,接受能力強,而器樂演奏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發揮器樂的作用,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呢?
每每一堂音樂課,我們運用多媒體的次數遠遠比我們更形象、更直觀地在學生面前演奏的次數還要多,我們希望通過信息技術更好地表達音樂,可是有時卻也忽略了,直接在學生面前展示某種樂器,更能促進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欲望,更能直觀具體地體現樂器的美。首先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各種樂器,如,口風琴、豎笛、排簫、電子琴、鋼琴等,并用這些樂器演奏學生熟悉的歌曲、樂曲,讓學生感受各種樂器的不同音色,感受器樂與聲樂的不同效果,使學生產生好奇心,產生學習樂器的興趣。然后,再用豎笛或口琴吹奏短小的歌曲、欣賞曲主題,并介紹初步的演奏方法。就器樂進課堂來說,它改變了原有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學生對自己身邊的器樂(排簫、電子琴)能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充滿了好奇心,并產生了學習的愿望。就我們學校的排簫班來舉例,60把排簫整齊一致地擺放,精致而有序,課室的圍墻上介紹著排簫的歷史演變進度,掛著各種跳躍的旋律,音樂名人名句,營造一種音樂美的氛圍,學生每當走進這樣的教師,都會好奇,驚嘆不已,我仿佛在他們的臉上看到一種恨不得馬上能拿著排簫演奏出一首動人的旋律,享受著音樂的神情。仿佛他們個個都是演奏家,都在表演屬于自己的音樂,這無疑就會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二、開展器樂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視唱能力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聽覺的藝術。在小學音樂歌唱課中,如果單一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模式,時間久了,學生就會產生厭煩心理,這種厭惡的情緒是不利于我們開展音樂教學的,所以,我們要轉變教學模式,開展音樂教學,器樂教學無疑是首選,美國當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所言:“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的體驗的橋梁。”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單一的識譜教學,學生會學得很枯燥,還不上心,就連時值有時都會數不準,如,我在教唱《四季童趣》時,學生對于旋律的時值總會把握不好,總會搶時值,這時,我使用排簫吹奏樂曲,學生打拍,邊聽邊打拍,感受音樂的時值和音高,一下子他們就能學會了,我主要采用模奏、模唱的方式訓練學生的聽覺,教師吹奏一個音,讓學生來模仿,從簡單的單音到簡單的旋律,循序漸進,慢慢的,學生在手、腦、口、耳等方面都得到提高,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知識,這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演唱的準確性。
音準問題也是小學生歌唱課有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針對這些(音高、音準、節奏等難點)深奧、枯燥的學習與訓練,如果我們借助學生手中的“樂器”(如,排簫)輔助解決,基于小學生對樂器的向往,這樣學生就會為了掌握樂器技能而努力學習音樂基礎知識,提高基本的音樂識譜技能。
三、開展器樂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意志力和陶冶情操
學習一門樂器,就要不斷克服困難,這困難既有生理上的,又有心理上的。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點在器樂學習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當學生稍有松懈甚至心灰意冷的時候,我總是及時地給予學生關心和鼓舞,教育他們不要害怕受挫折,勇往直前,引導學生多開動腦筋、用心思考、反復練習,從而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和堅韌的品格。
排簫班開辦幾年來,學生從一張白紙開始,慢慢的,學習中也不斷得到鍛煉,從參加學校的藝術節展示到舞蹈比賽,學生都在經歷一場蛻變,從一開始經常找不到音,到現在不用看著樂器,用耳朵和觸摸去感受樂器的音高等,這都是一個進步。從一開始“兩天打魚,三天曬網”的積極性,到現在一到上課點,整齊的小身影都在等著,學生堅持不懈追求知識的狀況讓人感動欣慰。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就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薄爸居诘?,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卑言娊毯蜆方滩⒘?,看做是造成仁人君子必不可少的條件;把“志道”與“游藝”結合起來,當作陶冶德性的途徑和手段。
將器樂教學引進音樂課堂對學生藝術美的教育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審美能力,并能激發他們對美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當學生聆聽教師在音樂課上演奏一種樂器時,他們能夠學會欣賞美、感受美;當他們自己學著演奏樂器時,可以提高他們表現美、演繹美的能力。開展器樂教學的作用并不限于音樂課堂內,在課外的許多方面開展器樂教學有助于學生陶冶情操和增強自信心。
四、開展器樂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意識和精神
音樂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引導學生運用組織、設計、分工、合作等方式展開音樂的學習和實踐活動,是進行音樂教學的好方法。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器樂團隊,不管是在平常的練習上還是在團體的比賽上,要想將一首樂曲表現得很到位,是需要團隊集體的付出的,我也常在器樂教學上進行分組訓練,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學生都是只顧自己吹奏,別人怎么吹都不管,也不看老師的指揮,經常會產生一團噪音,所以,再美再動聽的音樂,也是需要相互合作的。因此,學生參加器樂學習,有助于培養其集體榮譽感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我們樂器的練習一般是按種類練習,當學生把自己手中的樂器練習得很有默契,他們再將自己的樂器與其他同學相互配合與磨合,你聽我的,我聽你的的過程就是學生注意力得到鍛煉的過程。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作品時,演奏出來的音效應該是讓人興奮的、美妙的。
我相信,器樂教學經過師生在音樂課堂內外多方面的積極努力,必將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2]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08.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