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濱
摘 要: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讀書和寫作是互促、共生的。只有在閱讀教學中打好了字、詞、句、段、篇的基礎,學生在寫作時才能更好地表情達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感悟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讀寫因素,有目的地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習作指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 表達訓練 閱讀教學 寫作教學
閱讀是吸收,就像吃飯一樣汲取精神的營養;寫作是表達,把腦子里的東西用嘴說,或者用筆寫出來。可見,讀書和寫作從來就不是兩回事,它們之間是互促的、共生的。只有在閱讀教學中打好了字、詞、句、段、篇的基礎,學生在寫作時才能更好地表情達意。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感悟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讀寫因素,有目的地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習作指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品味文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要以語言文字為主,注意對課文中關鍵詞句進行品讀、感悟,這種言語的咀嚼,不僅是為了使學生在認真研讀課文的過程中理解內容、形成解釋、做出評價,還要努力幫助學生在此基礎上,揣摩寫法,領悟表達,從而學會運用。例如:《奇異的琥珀》一課教學,在學生匯報蜘蛛和蒼蠅被松脂球包裹住的那一瞬間的情景時,相機聚焦:蜘蛛剛撲過來,突然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這幾句話引導學生通過去掉突然、剛好、一齊等表示巧合的詞語,讓學生在與原句的比較當中感受到事情真是太巧了,科學家的想象是合理的,作者用詞也是非常準確的,難怪說它是奇異的琥珀。
當學生匯報兩個小動物被淹沒在松脂里的情景時,再次聚焦: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淚珠里。它們前俯后仰地掙扎了一番,終于不動了。引導學生采用層層剝筍的讀書方式。
課件出示:
兩只小蟲都淹沒在松脂里。
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的淚珠里。
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淚珠里。
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松脂一滴一滴落下來的情景,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比喻句形象、生動的作用。這樣,學生就把抽象的語言文字進行了“具象化”,讀中有形;將語言文字和學生的形象思維進行關聯,在讀中積累語言材料,悟出表達方法,掌握表達技巧。
二、揣摩文思
正所謂:“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有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思路,想明白了文章的脈絡,才更有利于讀者理解作者的認識,體驗作者的情感,領會作者的意圖。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幫助孩子理清文章的思路,并順著這個思路,揣摩文章詞句段篇的組成。
《豐碑》一文故事感人,情節起伏,軍需處長的形象光輝而高大,是一篇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經典范文。課文采用欲揚先抑的寫法,主要人物是軍需處長,可是對他的描寫卻少之又少,反而緊緊圍繞軍長的情感變化展開,通過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表現軍需處長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盡職無私的精神。全文的核心是第七自然段,集中從正面具體刻畫了軍需處長被凍僵時的動作、神態和穿著,雖然只有短短百余字,但言簡意豐,充分體現了軍需處長的精神品質,是本文的靈魂所在,同時也是最具震撼人心之處。如果按一般的敘事性文章,從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采用逐段推進的方式展開教學,那么其結果多半是會使學生淺嘗輒止,或教師無奈地指出答案。這種“一卡通似”的閱讀策略,學生很難真正走進文本,真正走進軍需處長的內心世界,更不可能有心靈和情感的觸動。所以,對于這樣一個足以能“牽一點而動全篇”的重點段落,理解需要關聯,感悟需要回環。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先弄明白本文作者看似是在寫事,實則是通過事在寫人,在說人的一種精神。看似是一篇實用文,但細讀起來更像是一篇微型小說,所有情節、環境、人物都是為了凸顯軍需處長這個人物。然后,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神態、動作、語言描寫入手,用心感受人物形象。再引導學生關注文章開頭和結尾環境描寫的作用,揣摩文章的寫作方法。既引導學生由“言”尋“意”,又使學生的閱讀更加深入,既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又學習了文章布局謀篇的方法。
三、融入文境
常言道:“境由心生”,表示心情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看待事物的美丑,強調心態的重要性。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就需要給孩子們先創設這樣的情境,啟發他們貼近作者的心和編者的心,使孩子們在這樣的境中受到啟發和感染,為他們將來能用自己的言表自己的境,抒自己的情做好鋪墊,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現行教材中很多課文在言語表達方面都給讀者留下了較大的想象空間,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這些描寫的空白點,引領學生批文入境,順境而思,思中煉言,使學生在不離文境的基礎上,理解內容、啟發思維、錘煉表達,達到一環多能的功效。《天鵝的故事》一文記敘了在一只老天鵝的帶領下,一群天鵝為了生存,用自己弱小的身軀破冰捕食的感人故事。冰面是如何被老天鵝這個破冰勇士破開的作者并沒有具體寫,而這恰恰是學生理解的一個難點。課文中只是這樣寫道:“經過這沉重的一擊,鏡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顫動起來。接著是第2次,第3次……”從這幾句話中我們能感受到破冰絕非易事,文中的省略號給讀者留下了無限想象的空間。因此,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抓住省略號精心設計,進行讀寫結合訓練,從而突破教學難點,發展學生想象表達能力。實踐中有的老師是這樣設計的:老天鵝撲打了幾次?每一次撲打有什么表現?其他天鵝呢?冰面是如何在老天鵝的撲打下一點一點發生破裂的?想一想文中省略號省略了哪些情景?在交流的基礎上,通過練筆,把省略的內容再現出來,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帶來的成功喜悅。
另外,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有時還會遇到一些耐人尋味的事件或情節,教師可以抓住其間的觸發點,給孩子還原一個場景,創設情境,讓他們傾訴心聲,抒發情感。例如學習《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時,教師可啟發學生:王維在什么情況下為元二送行?他是如何為元二送行的?他們在渭城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在這一杯又一杯的酒中,二人的心情如何?相信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思緒是飛揚的,言語是開放的,情感是真摯的,而對于王維和元二之間依依惜別之情的體會也會是深刻的。
四、體會文情
“情動而辭發”是情感因素對習作創作的精辟寫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于將“文之情”與“生之情”進行鏈接,促進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使學生依托文本自由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現行教材中很多課文文質兼美,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情感。因此,引導學生適時適度地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內心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嘗試抒真情、表真意尤為重要。教學《我看見了大海》這篇課文時,當學生感受到繼父對河子那深沉的愛之后,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關聯已有的生活經歷,將自己的故事和文中的故事交互,將自己的情感和文中的情感對接,將自己的言語與文中的言語比較,從而記錄下那份屬于自己的親情。我想對于每一個孩子來說一定是一次不尋常的情感和言語體驗。
又如《買小狗的小孩》一課結束時,我引導學生聯想,就是這樣一個身有殘疾的小男孩去雜貨店還錢了,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三個星期……
此時你內心有著怎樣的感受……
此時你想對誰說些什么?(老板、小男孩、小狗……)或想象:當這個殘疾的小男孩帶著他的小瘸狗給老板還最后一筆錢的時候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任選一項內容,試著寫一寫。
本次讀寫訓練的效果非常好。因為孩子們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先是走進了文本,走進了小男孩的內心,然后依托生活實際進行了再造和想象。最后將情感幻化成了語言文字,這樣使得孩子們不僅樂于寫,還有的寫。由此來看,學完一篇課文,指導學生在不離文情的狀態下,試著寫寫自己的感受,寫寫書評,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和習作能力來說會有很大的幫助。
有人說:“閱讀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釀蜜。”可見讀和寫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善于幫助學生搭起兩者之間的橋梁,將“表達訓練”根植于“閱讀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讀世界,抒寫生活,使學生的閱讀和寫作都閃現出個性與生命的光彩。
參考文獻:
[1]代順麗,王榮生.語文閱讀教學有效問題的本質特征[J].課程·教材·教法,2014(8):51-57.
[2]王志軍,溫小勇,施鵬華.技術支持下思維可視化課堂的構建研究——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5(6):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