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珊 張澤人 唐詩妹
【摘要】穆勒的教育思想不僅揭露了當時英國傳統教育的弊端,促進了英國教育改革和社會發展,具有歷史意義,也對當今教育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然而穆勒的教育思想也存在等級化、精英化等局限性。
【關鍵詞】教育思想;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現實意義;局限性
一、前言
19世紀英國工業化、城市化、民主化程度不斷加深,各個領域充滿變革。英國著名功利主義倫理家、教育家、經濟學家和思想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關注教育,其提出的眾多教育思想深刻且富有啟迪性,體現在自由教育與個性教育、知性教育與道德教育、基礎教育與大學教育三方面。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以下簡稱穆勒)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功利主義倫理學家、教育家、經濟學家和思想家。穆勒關注教育,認為教育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之一。穆勒的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經濟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19世紀,英國工業化、城市化、民主化程度不斷加深,教會過多干預教育的局面已經不再適應迅速發展的英國,國家干預教育的呼聲越發高漲。而此時英國已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技術革新要求工人們受到更多的教育,同時伴隨著工人階級的斗爭,政府亟須采取教育方面的措施緩和階級矛盾。穆勒等人由此結合現實狀況提出自由教育、基礎教育與大學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思想。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的自然科學在19世紀居于世界前列。此時期的科學家們注重實際效用,因而也引起人們對現實生活更多的關注,影響了后來各專業領域人才的思想。邊沁“凡是能將效用最大化的事,就是正確的、公正的”的功利主義思想應運而生,而穆勒在其父詹姆斯·穆勒教育思想、方式等的影響下,對功利主義思想進行了繼承、限制及修正,形成了功利主義教育即解放個性、注重個體的思想。盡管當代與19世紀的英國相比社會背景截然不同,但穆勒的教育思想所具有的里程碑式意義,在今日依然無法估量,值得研究與借鑒。
二、穆勒的教育思想概述
穆勒提出的眾多教育思想深刻且富有啟迪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能夠“實現人的幸福”的自由教育與個性教育;以智育為目的的知性教育和培養人的良心的道德教育。同時他重視基礎教育與大學教育,并明確提出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點,大學教育要以塑造偉大的頭腦為己任,實施文學和科學并重的通識教育。
(一)自由教育與個性教育
不同于前人專注論述自由與宗教、政府的關系,由于所處的時代的變化,穆勒拓展了自由的內涵。他認為自由應是每一個走向現代文明的國家與公民個體所得到的權利。在其經典著作《論自由》中,穆勒論述了教育是個人自由、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他對當時社會的教育目標即“增進人類智識的最高目標和最佳結果,是令天下人在一切重要真理的認同越來越趨一致”提出了嚴正的抨擊,在這種教育目標的指導下導致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受過教育的人都處于這種偏聽偏信狀態”。他強調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實現普遍之思想自由以推翻以往的精神奴役氛圍。自由教育要使人類獲得整體認識就必須傾聽各種各樣的意見并觀察各色思維方式。同時,基于功利主義“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原則,穆勒認為自由教育是破除人們追求幸福真正障礙的利器。
穆勒認為個性是人類幸福的首要因素之一,他主張培養個性,認為“各種性格只要不傷及他人就該給予其自由發展的空間”,而個性則是與教育相配合的內容和必要組成部分。在《圣安德魯斯大學就職演說》中,穆勒明確提出教育包含了向人格自我完善的特定目標。 通過教育,個性得到發展,人們才能有首創性。首創性能讓人們大開眼界,沖破習俗的桎梏,突破常規,打破專制。教育的價值就在于教育把人類置于共通的影響下,通過個性的發展使其獲得通往普通事實與一般情感的門徑。穆勒提倡的教育是德、智、美三位一體的教育,他特別提出藝術教育雖是輔助德育和智育的,但是對個性的培養來說必不可少且發揮著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知性教育與道德教育
穆勒認為教育的內涵不僅包括影響人成長積極的因素,也包括那些阻止他成長的消極因素。對于不好的教育,需要發揮知性教養和意志力的全部力量來對抗其傾向。穆勒給知性定義為“人類能獲得的最高的知性,并不是僅僅知道單一事物,而是能夠把有關的一種事物或幾種事物的詳細知識與相關的多種事物的普遍知識結合起來”。 在穆勒的就職演說中,他重點提到了科學教育對于培養人的知性的重要性。他認為科學的價值在于讓一個人能把知性適用于自己工作的訓練過程、鍛煉過程。在知性教育下,人們在探索真理時要有對事物的真實與重要真理的判別能力,通過觀察和推理兩種手段對現實生活中的諸如外交政策乃至人生決定等進行真理的探索。正確判斷的能力是兩個人知性之間存在的根本性差異,導致人們不能有正確判斷的能力在于每個人只依賴于直覺以及視覺所獲得的信息。因此知性教育的重要部分就是糾正這一純粹知性的根本缺陷。
穆勒把教育分為智育教育和意志教育,直接實施意志教育的就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道德教育不是開設特定的課程,而是滲透在每一門的課程教育中,散落于整間學校的氛圍中。教學是把對人生有價值的所有知識教授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對人類有實際作用的人,更重要的是以此來提高人的品性。穆勒將道德教育與功利主義聯系起來,認為教育使人們成為有良心的人,他們會滿意自己的命運做“不滿足的蘇格拉底”來促進“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而不是只做自私卑鄙的“一只滿足的豬”,通過道德教育的教化,人的道德情操和人的良心得到了養成。他特別提出,實施道德教育的方式應與傳統的授課方式內容有區別。在授課方式上需要多進行闡釋性教育,而不是評判或者教條;授課內容則是那些一直對人類產生實際影響的道德哲學相關知識,倫理學基礎的善惡標準如自然正義、自然權利、道德感覺等應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基礎教育與大學教育
穆勒認為所有人應在其兒時或年輕時接受教育和訓練,知曉并且受益于人類經驗業經確定的結果。教育的職責是培育自愛之私德(self-regarding virtues)和兼愛之公德(social virtues),他主張在基礎教育階段尤其需要對兼愛之公德進行強迫教育,而這種強迫子女進行教育訓練是父母的義務。在父母不履行義務時,國家應當強制其得到履行。穆勒指出,這一階段的教育目的是使兒童普遍獲得尤其是普遍掌握最低數量的一般知識,使人們形成對周圍實際環境的有著理性的正確判斷和感性的認識。穆勒通過他親身經驗得到啟示,在基礎教育階段必須重視理智與情感的協調發展。他在自傳中寫道:“我所受到的教育未能建立起具有足夠力量以抵抗因分析帶來的瓦解感情的影響,而我在培養知識的整個過程中所造成過早發展和過早成熟的分析,已成為我思想上根深蒂固的習慣。”在父親的只關注理性知識的早期教育培養下,穆勒經歷了嚴重的“精神危機”,他開始通過藝術進行感性知識的彌補,尤其是華茲華斯的詩歌給了他莫大的鼓舞,使其擺脫了絕望。因此基礎教育應是理智與情感的雙向協調。
在其全部的教育思想中,穆勒尤其強調了大學教育的重要性。作為教育的最高機構,大學的義務是“向社會輸出一部分擁有廣博知識、特別能力的學生,還送出一大批利用所掌握學術精神為人生目的發揮作用的學生”。他明確提出了大學不是進行職業訓練的場所,大學的目的不是培養熟練的律師、醫生和工程師,而是培養有能力、有教養的人才。因此,大學教授的不應是專門的知識,而是能使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學到的知識體系化。他認為大學階段的自由教育尤為重要,因為大學是自由思考的場所,大學從一開始就要真正實施自由教育,并且使這種教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此時,在大學推行通識教育(liberal education)是十分有效的。因為專注于某一領域的知識會造成視域的狹隘,一個人為了完全知道那些細枝末節部分,必然對以外的領域一無所知,繼而喪失理解、評判宏觀事物及其根源的能力,而最終導致最壞的結果——“所謂的人性,將越來越因只能熟悉細小的事物而漸漸萎縮下去,一旦面臨重大的事物就適應不了了”。穆勒把大學教育任務分為三個領域:圍繞美學的藝術教育,以智育為目的的知性教育和培養人的良心的道德教育,針對這些領域他提出了入門程度的教育。但是這些教育卻具有充分的價值,首先可以喚起學生的興趣,其次幫助學生養成學術研究的精神習慣,再次是展示了學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和謀生手段,最后是幫助學生形成了對真理的判斷力以塑造偉大的頭腦。這是最重要的,也是大學教育的目的。
三、穆勒教育思想的歷史意義、現實意義及局限性
19世紀的英國充滿著變革,改革思潮在各個領域此起彼伏,而穆勒作為英國功利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也投身到了變革之中,其教育思想不僅揭露了當時英國教會教育的弊端,促進了英國教育改革和社會發展,其教育方法和方向也對當今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
穆勒教育思想揭露了英國教育弊端,促進英國教育變革。英國工業革命期間科學突飛猛進,人民生活不斷改善,逐漸成熟的工人階級在教育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學校仍然以古典教育為主,缺乏時代性和先進性,甚至古典教育本身也變得故步自封。穆勒教育的最核心內容在于將教育與幸福相結合。他主張教育是為了讓人們在現實中謀求幸福,而幸福就是個體機制不斷實現價值的過程,因此他認為科學知識應該貫徹到教育當中,推崇科學和先進知識的教育才能夠改善人民生活,實現人民的價值。在以穆勒為首的教育家的呼吁下,科學教育的呼聲愈發高漲,在19世紀末期蓬勃發展,成為和古典教育地位平齊的教育理念。在學校中科學知識類課程比重不斷增大,使學生得到更為全面的教育。
穆勒教育思想對當今教育具有重要價值。首先,穆勒指出了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在現實中謀求幸福。從人和社會發展的現實角度入手,他將教育和功利主義“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原則相結合, 強調知識、技能、情感、道德等培養對實現幸福的重要性,重視人性的培養。這種具有強烈人文主義色彩的教育理念和注重全面發展的教育方法對當今中西方教育教學具有極大借鑒意義。其次,穆勒提出“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多幸福”的教育目標體現出普及教育的重要性。穆勒認為人人都有權受教育,工人階級和婦女都應受到同等的教育,他所倡導的基礎教育和大學教育就體現了這一點,對當今社會教育所遇到不平等等問題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然而,穆勒的教育思想也存在其局限性。第一,穆勒雖然倡導民主和平等的教育理念,但其自由教育的思想和方法針對的是中上層階級的教育,仍然具有階級性。他所提倡的基礎教育主要針對工人階級子女,然而部分原因也是為了防止社會動蕩,維護資產階級社會穩定發展。第二,穆勒的個人成長經歷決定了其思想具有精英主義色彩。他受邊沁功利主義哲學影響,強調價值和效益,認為應培養社會精英來促進社會發展,這使教育內在和外在價值產生了矛盾。第三,穆勒教育思想注重個體性和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又將幸福等同于利益和價值,然而這也會被誤解為個人利己的極端化。他所強調個人利益建立在尊重他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上,一旦過分注重個人利益,那么教育結果就會不堪設想。
四、結語
本文對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的教育理念進行了梳理,他的教育思想全面闡釋了教育的本質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達到“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盡管穆勒的教育思想因為當時社會背景的限制而帶有階級性等局限性,但其提出的自由教育、個性教育、通識教育等教育理念對于改變當今中國被日益詬病的畸形應試教育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在當前物質得到基本滿足的條件下,思考科學的教育模式,實現教育的本質回歸具有實踐意義和時代意義。
【參考文獻】
[1][英]約翰·穆勒. 論自由[M].孟凡禮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2][英]約翰·穆勒.功利主義[M].徐大建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3][英]約翰·密爾. 密爾論大學[M].孫傳釗, 王晨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
[4][英]約翰·穆勒. 約翰·穆勒自傳[M].吳良健, 吳衡康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7.
[5]梁景明. 約翰·密爾功利主義教育思想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 2010.
[6]周峰.約翰·密爾教育倫理思想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 2013.
[7]吳海燕.19世紀英國功利主義教育思想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 2006.
[8] 張湘洛.19世紀英國教育普及綜述[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3(04):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