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安
【關鍵詞】 語文教學;前置性作業;生本教育;點撥;深化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6—0087—01
今天的語文教學工作者,已經有了一個共識——課堂教學的主流價值是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而不是教師的才華、藝術和修養展示,而生本教育行為的本質正是推進、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生本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從組織教學轉向組織學生的學習,從設計教學轉到設計學習,教師更大的作用在于幫學,而前置性作業無疑能更好地促進生本教育。本文將著重談談前置性作業在生本教育中的教學實踐。
一、在前置性作業引領下,學生漸掌課堂主動權
前置性作業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讓他們提前進入預習預學階段,為后面的學習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筆者在設計小學六年級上冊的《老人與海鷗》第一課時的教學活動時,注重了前置性作業的設計和規劃。經過三次課堂實踐的不斷探索,反復修改,在前置性作業的引領下,課堂的主動權正慢慢由學生掌握。
因為是第一課時,所以在第一次設計的前置性作業中,筆者首先設計了熟悉生字、理解個別詞語意思的板塊;為了更好地理解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筆者還設計了查找海鷗資料這一學習活動,為學生深入感悟老人愛海鷗做了鋪墊。但課后也發現了不足之處。首先,筆者對于“生本教育”的理解和把握還不夠,使得在理解課文重點句段時,忍不住又回歸到師生之間一問一答的交流方式中,讓課堂中少了一絲生氣。其次,在這份前置性作業中,生字詞學習占的比重略多,其實高年齡段學生對生字詞完全可以自學,而且對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理解也有了把握。
于是,筆者馬上做了相應的改動,在前置性作業中,將生字聚焦為自己認為容易出錯的字,刪去了原有的“詞語理解”這一板塊,將重點放在初讀感知上,預習時厘清課文圍繞主題寫了哪幾件事,并關注文中描寫老人外貌的句子,進行初步體會。
第二次試教后,筆者和其他聽課教師及時進行了研討,一致認為,對六年級的學生,生字詞的學習在前置性作業中可不涉及,做到學生會的教師不教,于是果斷刪減了這一個板塊。在第三次教學實踐中,終于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同時明確了:閱讀、思考、感悟是語文教學的根本,這樣課堂學習才能更高效。
二、三次教學實踐改革,課堂得到了深化和提升
三次前置性作業布置并結合課堂教學后,筆者得出了結論:學生要有更高的概括能力、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行。
教師要帶領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品讀課文后,引導學生:“你看到了怎樣的老人,怎樣的海鷗?”通過此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礎上,與文中人物對話。然后,教師幫助學生對課文結構進行把握。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讓學生在初讀感知后梳理出:課文圍繞“老人與海鷗”寫了哪幾件事,這些事情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的答案并不統一,但有了第二個問題的引領,學生對于課文結構的劃分水到渠成。由于從三年級起開始訓練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所以對高年級學生應提更高的要求,筆者設計了“用一句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樣的學習任務,還要學生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想表達什么,這既通過初讀感知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引導學生了解文章主旨,體會作者寫作意圖。在第三次教學實踐的課堂中,學生抓住老人外貌描寫中的三個“褪色”,結合課外對海鷗、老人的了解,體會到這位簡樸至極的老人對海鷗無私的付出。最后,學生說出了本節課的收獲,他們或為老人的無私付出而感動,或學會了抓住關鍵詞語分析課文,或學會了結合題目思考文章主要內容。
通過三次對前置性作業的修改,三次教學實踐的探索可以看到,課堂中,教師只是引導學生就前置性作業中的問題展開討論,及時點撥總結學法,而大部分的理解和討論,都是在教師與學生的思維碰撞中產生的,使得學生的“預學”在課堂中得到了深化和提升。
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引導下,這樣的前置性作業有效引領了學生的學習,做到課前有備而來。學生通過課前自學、課堂群學、小組展示、教師引領,學得積極主動。體現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使閱讀教學走向高效。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