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紅平
【關鍵詞】 作文教學;生活化;命題;指導;過程;修改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6—0095—01
一、命題生活化
教師對作文命題的選擇確定常傾向于自己的情感、喜好、認知范圍,很少顧及到學生是否喜歡,是否感興趣。其實,教師應盡量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從自身實踐活動中尋找作文素材,通過討論、交談,提煉出既具表現力又能引發真情實感的題目來。如,一次筆者在上文言文閱讀課時,天氣驟變,窗外風伴著雨,雨借著風正肆虐地侵襲著外面的世界,學生見此情景無心上課,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窗外。筆者靈光一閃,停下原本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看著窗外的景象,聆聽風雨合奏的交響樂,回憶下雨前天氣悶熱的情景,并讓學生口頭描述當時的所見所感。學生口頭表達完后,給學生布置命題作文《暴雨來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很高。可見,“生活化”的作文命題遠比教師個人憑空想象好得多。
二、指導生活化
經驗之父常常會提醒我們:生活中的尋常事都會成為絕妙的寫作素材。身處于有著“中國花椒之鄉”稱號的禮辛鎮,可以說花椒給當地帶來了很高的經濟效益,當地百姓辦起了許多加工廠,花椒讓禮辛人的腰包鼓了,但同時也給禮辛帶來了較嚴重的環境污染。七年級有一個單元是要求學生介紹自己的家鄉。筆者摒棄了教參中的教學內容,先用電視播放甘谷的美麗風光,再帶學生沿著學校周邊走一走,引導他們把看到的畫面,聞到的氣味說出來,并讓他們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們對這一生活現象十分熟悉,紛紛暢所欲言,達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教師還讓學生課后收集本地環境污染的資料,利用社會實踐活動的契機向家長、社會發起倡議,要求學校附近的加工廠不能再把花椒殼丟棄在路上。這一倡議在社會上引起不小的反響。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許多優秀作品都源于日常閑聊。《聊齋》中很多故事就得益于“聊”。有的作家為了搜集寫作素材,自掏腰包請行人喝茶,只要求行人給他講一個故事,并和他閑聊。只要我們在寫作時注意“生活化”,相信學生對寫作的恐懼感將會慢慢被成就感代替。
三、過程生活化
成年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越是緊張,所做的事越難達到預想的效果,越放松,反而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樣,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不要對學生作文的字數、提交時間等作特別剛性的要求和相關懲罰,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在壓力較小的情況下,能輕松完成作文。確實,剛開始實行這個措施的時候,的確有學生想混水摸魚,要么寫不到一頁就交上來,要么字跡潦草,對于前者,筆者會把學生單獨叫出來,把這次作文的要求、寫作目的重新說一遍,讓該生重新寫;對于后者,筆者往往在放學后留下該生,陪在他身邊讓他把作文重新抄工整,再送他回家。幾次之后,學生就不會再出現這種對自己作文不負責任的現象了。
四、修改生活化
很多語文教師對于作文的批改都采取在辦公室、在家中獨自一人完成。可是這樣對學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效果不佳。因此,筆者曾經嘗試過很多種批改的方法,有小組互批(一個小組內有五個成員,兩個成績優異的學生,兩個成績中等的學生,一個各方面較弱的學生),讓成績優異的兩個人互評后,評議中等生,中等生評議各方面較弱的學生,而那個各方面較弱的同學細讀學習成績優異的同學的作文。這種方法在短時間內是可行的,但從長遠來看是不適合的,不利于教師的講評,也無助于提高學困生的寫作。筆者還曾采用一對一互幫互助式,同樣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最終筆者采用了本校教師語文教研時提出的方法——面批,每天利用l0分鐘的時間和五六個學生面對面地對習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改,給他們時間修改,并向他們提出下次力求比這次更好的要求。這樣,教師批改量化整為零,學生又可以了解到自己習作中的不妥之處,兩者皆樂,何樂而不為?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