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 要】進入新世紀,科技迅猛發展,競爭日益激烈,需要大量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所以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要。作為高中生物教師,如何在自己學科上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培養,這是當下實施素質教育應該考慮的核心問題。
【關鍵詞】高中生物 教學 創新意識 培養 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52
新課改之后大綱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要求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認識到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這就對我們的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創新性思維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的產生是創新的起點,也是整個創新過程的內在動力,在生物教學中,我們一談起創新,很多學生有一種神秘感和可望不可即的害怕心理,學生認為那是科學家的事,自己沒資格,也沒有能力去創新。據此,我們老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消除對創新的神秘感,告訴學生只要不墨守成規,提出合乎事物發展規律的新觀點、新設想、新方法都是創新。教學時要充分利用生物學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史實和生物科學的新成果,和學生共同探討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的。如大家熟知的遺傳病,往往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如果能采用巧妙的技術手段,把遺傳病的致病基因切割下來,換上正常的基因,遺傳病不就根治了嗎?讓學生積極參與,充分動用各種感官進行深層次的思維,就能促使學生在領悟知識的同時,特提出獨的見解。
二、在教學過程中,改變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即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趨向。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學生才會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釋放創新激情。對學生來說,激發創新意識主要靠學科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吸引力,我們應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靈活的借鑒各種新的模式,方法,努力創造出能體現個性化的開放式教學模式,以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設置情境,制造懸念,誘發學生產生創新的欲望
中學生好奇、好動、思維活躍,但思維需要感性材料支持,需要教師的激發和引導才能達到理想的目的。生物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因此,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典型的直觀材料,展開相關的知識背景,指導學生觀察討論,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努力創設誘發創新的情境,把學生推入創新思維的狀態。
(二)鼓勵創新意識,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的創新活動,鼓勵他們大膽幻想,從而增進他們的創新意識能力。在實驗教學中,我們把一些簡單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培養創新意識的自我獨立性。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主動探索性。例如在教“生物礦質代謝”一節時,改變教材中先講知識結論后做實驗為直接做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交換吸附實驗,通過實驗再發現離子交換吸附原理,這不僅符合學生認識規律,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主動探索性。改室內實驗為室外實驗,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三)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1.敢于主動提問,激發創新意識問題是創新的源泉。
在生物教學中,問題如果常常由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對于學生往往是面小、狹窄的問題,學生的任務是應對解疑,這樣會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發展。在生物教學中,教師不應“圈地為牢”,阻礙學生問題的產生,限制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相反我們應更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精神,創造民主平等的地位,允許和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敢于面對要解決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2.大膽假設,優化設計,培養創新意識。
學生在提出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問題提出假設性的理論,假設是嘗試性的解釋和推測,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實驗觀察等進行探究,使學生設計出相應的最佳方案去驗證假設,進而解決問題。如在做光對鼠生活的影響實驗時,提醒學生不要急于動手,先充分想象和推測:除了光照之外,其他條件影響鼠的生活嗎?我又進一步引導:如果實驗裝置中除光照不同之外,土壤的潮濕度、溫度也不同會怎樣呢?鼠會向潮濕的那邊去嗎?鼠會向溫度高的那邊還是向溫度低的那邊去呢?
3.不懈探究,培養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其創造力,并不要求學生像成人那樣創造,去發現某一個新東西,而是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的過程,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有所發現,有所進步,有所創新,幫助學生形成愛探索、愛創造的習慣。那么,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大膽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去觀察、去實驗,教師只是適時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促使學生解決自己提出的或遇到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多動口、動手、動腦,廣泛收集實驗過程中的多種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加工,多角度認識事物的現象和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家蠅、菜粉蝶、蟑螂、蟋蟀、瓢蟲、螞蟻等。學生們非常高興,捕捉到這些昆蟲后,分組實驗,檢驗出這些昆蟲是否具有趨光性。在此過程中,學生研究興趣濃厚,創新能力得到鍛煉。
4.通過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評價在教師和學生行為的塑造方面有著非常大的作用。有什么樣的教學評價,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教學和學習行為。實施創新教育,要改革教學評價體制,在評價中顯示個體的創造性,給個體以獨特闡釋、理解、表達以及策略的尋求留下必要的空間。教師要在最大容許的范圍內進行努力,在教學評價中增加學生創新的比例。這樣的教學滲透試題的評價方式,就起到一種激發學生創新導向作用,促進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會更注重自己的擴散思維、求異思維等創新能力的培養。
總之,在自然教學中,實踐創新教育,任務艱巨而意義深遠。只要老師樹立了創新教育觀,在實踐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個性,不斷探索創新思維的教法,激發學生敢于質疑、勤于思考、善于實踐,必能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培養大批創性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莉芬.《生物教學中創新教育初探》.《中學生生物教學》,2011年第212期
[2]孫玉忠.《科學的真理溯求與科學精神》.《北方論叢》,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