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增德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科內在的興趣,又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的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思維抽象能力,加強實驗教學,增強物理教學課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物理 學習興趣 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70
眾所周知,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以來是課改的目標。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科優勢,運用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不斷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物理思考與實踐的機會,引導他們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收獲知識,形成方法,最終實現思維創新。下面筆者就如何實現初中物理有效教學淺幾點粗淺的認識,與同行一起討論和分享。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這就決定了學習物理總是與一定的問題情境相聯系,在問題情境下學習,可以使學生獲得具體的感受,激起學生積極的情緒,促進學生潛能的發展。我在進行“壓強”教學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書包帶為什么扁而寬?農村挑稻草的扁擔為什么中間扁兩端尖?問題的提出立刻引起學生激烈的討論。這些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切入點較小,學生比較熟悉,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展開討論和實踐,并獲得對問題的正確認識。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也提高了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利用物理實驗,提高課堂效率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的定義、定理、規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實驗和實踐活動基礎上,觀察和實驗是研究物理學的重要方法,多數初中學生對實驗抱有濃厚的興趣,都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些實驗操作技能,去探索大自然的奧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多做實驗,這些實驗可以是演示,也可以由學生自己動手做。可以使用實驗室所配備的器材,也可以自備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現有物品進行實驗。經常使用學生身邊的物品做實驗,如用象棋和學生尺做慣性實驗,用紙張做流體壓強與流速關系的實驗,用平口玻璃杯和紙做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用雞蛋和鹽水做物體的浮沉實驗等,這些器材學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學生明白物理不是遠在天邊而是就在自己身邊,物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發。
三、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課堂效率
生活中處處有物理,這些發現在學生周圍的生活現象包括了豐富的物理知識,而我們的教學就要從身邊的生活實際入手,將這些蘊涵物理知識的生活現象引入學生的視野,通過培養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經常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多觀察、多思考、多動手,讓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走近學生學習范圍,進入物理課堂,不僅使物理教學變得具體、生動直觀,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實際物理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例如:在學習了電學知識后,我布置了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調查各自家庭的家用電器使用情況,估算一個月的用電量情況,并與電費單相比較,寫出具體計算過程,很多學生的估算與實際用電量很接近。我還讓學生觀察各自家里電路布局情況,看是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并向家長建議改進,有的學生確實發現家里電路的安全隱患,如電器增多,但導線還是原來的導線,截面偏小,沒有安裝地線等。學生既提高了應用知識的能力,又增強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
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在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對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現象進行多方位觀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通過“討論探究”進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動手動腦的實踐、思維活動過程,達到解決問題、學好物理知識的目的。例如:學習浮力的大小時,我要求學生分組動手做課本“想想坐坐”的內容并思考相關問題,考慮到課時比較緊,課前布置各自選材造“船”和準備所需運載的“貨物”。學生都能完成且各具特色,這就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學生的實驗討論和教師的啟發,學生能夠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和物體排開的液體有關,還討論了測量物體排開的液體多少的方法,并知道測量浮力的一種方法——稱量法,接著利用已被配備的器材做“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分組實驗就順理成章,實驗效果也好。這樣學生的動手及互相討論學習中完成由體驗——觀察——猜想——思考——探究——獲得結論的認知思維過程,在這種觀察和實驗的“討論探索”、“誘發思維”的長期教學活動中,不僅使學生體會到了物理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且發揮了學生在物理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五、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情的需要,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方便地創設物理情境,還可以實現傳統教學手段難于實現的教學情景,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使學生的興趣貫穿于教學的始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時,先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讓學生猜想:雞蛋是沉入水底還是浮于水面,學生討論氣氛很快便熱烈起來,生活中很平常的事因為平時沒注意,學生為此爭論不休。這時,教師在多媒體實物展臺上演示該實驗,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現象的發生:1.將一只生雞蛋投入盛水的燒杯中,發現雞蛋沉于水底;2.再將這只雞蛋投入濃鹽水中,雞蛋卻浮于液面。學生通過投影儀在大屏幕看到如此之大的反差,出于自己想象的實驗現象時,個個感到異常驚奇和興奮,躍躍欲試,這就營造了學生參與探究的濃烈氛圍。
總之,“學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然的火”(瑞伯雷斯語)。教師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有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學生學習熱情,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讓其主動地、活潑地發展自己,最終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翟揚.淺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青年與社會》,2012年2期
[2]朱小青.關于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提問有效性的思考《物理教師》,2015年1期
[3]國鑫.淺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周刊:B》 ,2011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