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軻
摘要:從實質(zhì)的教學效果來看,教學過程中問題探究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沒能從根本思想上轉變認識,只認識到了形式上的問題探究,而忽視教學問題設計的精巧性,教學效果的可靠性,學生學習的興趣等實質(zhì)內(nèi)容上的創(chuàng)新。我們探究的目的是改變我校以往德育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改變“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使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和自主、合作與探究問題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教學實效性;德育教育;問題探究
一、產(chǎn)生問題探究教學實效性不高的原因
(一)教學實施過程中只重視問題探究的形式是實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眾所周知,自從技校教學改革以來,教學新理念的創(chuàng)新精神遍地開花,各學校開展了多種改變教師教學新理念的培訓等活動。但是從實質(zhì)的教學效果來看,教學過程中問題探究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沒能從根本思想上轉變認識,只認識到了形式上的問題探究,重視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如重視課堂小組討論,重視提問人數(shù)的分布,重視一節(jié)課堂形式完整等等,而忽視教學問題設計的精巧性,教學效果的可靠性,學生學習的興趣等實質(zhì)內(nèi)容上的創(chuàng)新。
(二)問題設計缺乏層次和深度是問題探究實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問題的設計探討是有具體要求的,那種將問題設計成學生翻翻課本就能找到答案的簡單問題缺乏探究的必要,浪費學生的課堂時間,會導致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會影響德育課的學習興趣;將問題設計深度過高,學生探究最后變成云里霧里,不知所云的問題也不必探究,所以問題設計需要有一定的層次和深度才能符合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程學習認知,既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通過學生的探究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問題探究的實效性。
(三)教學實施者和接受者缺乏興趣原動力是問題探究教學實效性不高的直接原因
在哲學上我們說:事物的發(fā)展要靠內(nèi)因來推動,外因只能是重要條件,需要通過內(nèi)因才能發(fā)揮作用??荚嚨母母?、教材的單一化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是終歸只能是外部因素,德育課淪為邊緣課程,與教學主客體的不重視密不可分。
當前有些教師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基礎理論和知識上,重點放在如何使學生記住這些新知識,很少真正主動將思想政治理論聯(lián)系到社會現(xiàn)實上,德育課教學只是對理論狹隘地的利用,而不是系統(tǒng)全面地理解,學生感到枯燥,難有好的結果,更不用說運用所學理論來探究認識時政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了,長而久之,學生喪失了對德育課程學習的原動力,教師由于學生狀態(tài)的缺失,長久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動力喪失等,最終會對問題探究教學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
二、提高問題探究實效性的有效解決措施
調(diào)查和分析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基于上述的調(diào)查和分析,以及教學實踐中的經(jīng)驗總結提出針對我校德育課教學實效性的對策和策略。
(一)基于學生疑問而設置具有層次和針對性的探究問題
“思起于疑”,疑問是導火索,有疑問才會有思索,才會探究。由此,問題的設置是極為重要,設置問題是否合理,是否合乎學生的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直接關系到學生思維火花的燃起。問題的難易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動機和出發(fā)點,問題過于簡單、單調(diào)、枯燥,學生感到乏味,問題過于難,超出學生的實際能力所能達到的境界,久而久之,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失去了動力和樂趣,問題的無序性、無目的性,缺乏連續(xù)性、暢通性,會打亂學生的正常的邏輯思維。因此,在設置疑問時要注意:(1)問題能引出所學領域相關的概念、原理。(2)問題應該是開放的、有一定探究空間,問題要能引起學生足夠的探究興趣。(3)問題有足夠的復雜性,包括許多相互聯(lián)系部分。學生能進行合作學習、在協(xié)作中共同構建知識。(4)學生能共享探究心得和探究成果,老師能適時給學生有效評價。對有些問題教師不需詳盡解答,目的在于激發(fā)和開拓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提高發(fā)展?jié)撡|(zhì)。
(二)發(fā)揮小組探究的實際功能借以促成問題探究的實效性
探究的過程是學生獨立思考、相互合作的過程,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和交流機會,能夠從各自的特長和關切出發(fā),主動經(jīng)歷觀察、操作、討論、質(zhì)疑、探究的過程,富有個性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揭示各種現(xiàn)象的本質(zhì)規(guī)律,使學生完成由現(xiàn)象到理論的轉變,由感性認識走向理性認識。
學生先可以在小組內(nèi)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由小組長將有代表性的問題集中起來,探討如何解決,以便為下一次小組間交流做準備。開展生生互動的小組合作學習,是為自主創(chuàng)新教學營造輕松、民主、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這樣,學生就從傳統(tǒng)教學中單純的旁觀者轉變?yōu)閷W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由學習上的競爭對手轉變?yōu)橄嗷f(xié)作的伙伴,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了一個信息交流的立體網(wǎng)絡,既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增強了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也培養(yǎng)了團體意識和合作精神。
(三)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是問題探究成功的不二法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想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德育課堂的探究問題當中來,就必然要從課堂和課堂之外想辦法,找點子,通過實踐,我們認為以下四個方法具有實際的操作價值。
1.課前準備要充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德育課教學同樣如此。教師應打破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外生活的壁壘,采取有效措施把國內(nèi)、國外、校內(nèi)、校外、課內(nèi)、課外各種有用的知識資源調(diào)動起來,利用社會的大課堂去增加學生的社會見識。
2.營造激勵思考、創(chuàng)新的情感氛圍
要使學生的問題探究活動成為有意義的活動,必須努力營造積極、和諧的情感氛圍,真正使學生能夠自由自覺地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為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要多用鼓勵性語言,如“相信你能行”“你的想法很獨特”“你很棒”等語言給學生以精神鼓勵。當教師偶有疏忽而出錯時,要勇于承擔責任,同時,巧妙利用契機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此外,在面對全體學生的同時,要對差生多偏愛些,讓他們在老師的關愛和激勵中樹立起學習信心。
3.給學生以充分思考、發(fā)言和交流的時間
當呈現(xiàn)問題情境后,要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針對問題去看書、思考、討論和發(fā)表意見。給學生較多的活動時間和空間,一是設計的問題要少而精。二是教師要精講,組織學生開展問題探究,需要教師的指導、示范,但不能以教師的思維、引領替代學生問題探究的活動過程。應該盡量讓出時間,讓學生圍繞問題多看、多想、多做、多說。
在德育課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要遵循學生的具體特點,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層次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探討之中,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變,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才能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4.實踐體會,拓展延伸
課后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社會調(diào)查,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著力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提升認識,豐富內(nèi)容,開闊思路,從而明白探究的重要性,理解探究的價值,享受探究的快樂。
總之,我們探究的目的是改變我校以往德育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改變“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的現(xiàn)狀,變成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服從者、執(zhí)行者變成主動的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通過對問題情境的設置和問題的提出和研究,創(chuàng)立新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習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使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和自主、合作與探究問題的學習方式。互動,互問、辨析等多種方式,師生共同討論,提出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問題。問題的設置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貫穿于教學過程,讓學生的思維隨著問題而動,隨著問題的深入而深入,最終實現(xiàn)知識的掌握和靈活運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魯潔.當代德育基本理論探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zhàn)——思想的回應[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許桂清.美國道德教育理念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
[4]張世欣.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賀曉星.課程研究的生活史視角[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4)
[6]王陽根.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德育實效性研究[D].溫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