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張華+張妍
摘 要: 繼續教育新媒體向社會上的受教育者推送信息,具有輻射范圍廣、內容針對性強的優勢。教育文化尤其是大學文化是主流文化的重要構成,積極發揮“受教育者—家庭—社會”由點及面的文化傳播模式的作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繼續教育新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關鍵詞: 繼續教育 新媒體 主流文化
教育是文化現象產生、傳播和文化成果形成的重要領域。繼續教育是教育系統中與社會聯系最緊密的教育層次。與在校教育或全日制教育不同的是,正是因為繼續教育受教育者分布在社會各地域、各領域的特點,組織管理困難反而倒逼其通訊媒介、學習平臺、服務網絡的建設處于教育系統中的領先水平。繼續教育工作者同時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們利用新媒體等先進傳播技術手段不僅是為了溝通信息、管理服務,更應該將大學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等社會接受度較高的主流文化通過新媒體推送至社會每一個家庭。
1.繼續教育新媒體的特點
1.1繼續教育新媒體范圍
本文所指繼續教育新媒體的受眾為成人學歷教育學生、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考生及參與行業非學歷培訓的學員。他們以非全日制在校學習為基礎,依托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媒介,由學校繼續教育管理部門或教育培訓類機構等單位借助官方網站、即時通訊軟件(微信、QQ等)、網絡社交平臺(微博等)、移動應用軟件(app)等當下使用頻率較多的新媒體類型來宣傳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弘揚大學文化,擴充專業知識。本文所指繼續教育新媒體不包括純粹僅供受眾學習知識、技能,提供在線資源服務的專業網絡平臺。
1.2新媒體“新”的內涵
我國學者熊澄宇認為:“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新相對于‘舊而言是指從媒體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新媒體是伴隨著媒體發生和發展在不斷變化。廣播相對報紙是新媒體,電視相對廣播是新媒體,網絡相對電視是新媒體。今天我們所說的新媒體通常是指建立在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上的媒體形態。”[1]也就是說,如今的新媒體技術已不僅僅代表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技術,而是互聯網技術革命性發展所產生與擴充的新形式、新手段,這些新生媒介正處在不斷分化、整合、優化的過程中,在未來可能長存也可能被替代,但是當下卻屬于主流網絡媒介。
1.3繼續教育新媒體輻射范圍廣
我們之所以研究繼續教育新媒體,是因為受教育者多數已是在職在崗、成立家庭的社會成員,他們不屬于全日制在校學習的學生。全日制學習學生在地理空間上較為集中,年齡較低,對社會的文化影響力稍弱。繼續教育學員由于地理分布空間廣、人數眾多,所以校園文化、大學文化、專業文化的傳播范圍相對較為廣泛。
不能忽略的是,社會學員大部分是已經參加工作、成立家庭的社會成員,因此他們通過接受繼續教育獲得的文化信息會在單位同事、親朋好友中廣為傳播,二級受信對象會再次傳播至更廣泛的同事、親朋,以此類推,這就形成了由點及面的“蛛網”格局。
2.繼續教育新媒體輸出主流文化的內容
2.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適用對象是全社會成員,其基本的宣傳媒介可以歸納為:網絡、廣播電視、紙質書報及戶外廣告等。國家工作人員、國有企事業單位人員、理論研究者、教育系統從業人員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會采取主動學習的態度,其他行業從業人員往往停留在感性認識。我們恰好可以利用繼續教育新媒體的廣覆蓋功能,抓住繼續教育學員這一主線,在官網、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上有力推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學員由于必須通過新媒體了解學校等教育機構的信息動態,這一手段非常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從而形成全社會弘揚的局面。
2.2大學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國家的軟實力。大學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一般而言有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3]。大學文化不僅是校園文化,而且包含了大學思想、科學知識和人文精神,這些價值理念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有利,更對全社會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樹立有利。
繼續教育學員多數沒有高等學校本科以上層次的全日制學習經歷,他們所缺少的不僅是高度專業化、理論化的科學知識,在青少年階段,更缺乏自由且豐富、生動而具體的大學校園生活。因此,繼續教育學員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完全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在繼續教育學習階段,我們應當為他們補上大學文化短板,深挖主流文化內涵,把繼續教育的外延擴充至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的高等教育。由于繼續教育學員的學習方式決定了他們在校時間極少、文化活動難以組織,繼續教育管理者就不得不利用網絡新媒體承載文化交流、傳播功能。
2.3積極向上的奮斗理念
繼續教育體現了終身學習的理念,它的目的和意義不全是為了知識積累,更著重于培養不斷進取的人生奮斗理念。發展繼續教育的目的是把學習不僅當作校園內、年輕人僅有的知識汲取,而且看作人生所有年齡階段的對真理的追求、對自我的超越、對人生價值的思索。這些積極的人生態度對社會發展將產生深遠印象,是主流文化應該涵蓋的精神實質。
2.4培育良好家風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4]。繼續教育新媒體按照“受教育者—家庭—社會”的傳播路徑,把家庭作為文化傳遞的中轉站。繼續教育學員的學習態度將直接影響其子女的學習興趣,存在言傳身教的榜樣示范作用,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學校”的深刻闡述不謀而合。學習雖然不是家庭成員生活的全部內容,但是繼續教育新媒體的穿透力可以讓家庭成員更加注重文化知識的積淀、優良生活習慣的養成、崇尚尊老愛幼,讓繼續教育文化成為家庭文化提升的源泉。
3.繼續教育新媒體文化主要輸出方式
3.1由點及面的擴散渠道:微信
微信具有各種資源優勢并迅速成為用戶最喜愛的移動軟件,兼具“QQ、郵箱、手機通訊錄、微博、語音、彩信”等產品于一體,整合和管理用戶關系,通過視頻、交友、搖一搖、漂流瓶、手機通訊錄等溝通方式提供了多元溝通體驗[5]。目前,繼續教育管理部門都已建立了相應的微信公眾號來發布、傳遞信息。這些信息通常被受眾通過“微信朋友圈”轉發,達到了擴大傳播范圍的效果。
騰訊公司、互聯網監管機構對微信發布的內容有嚴格的審核、管控機制,杜絕了虛假信息、不良信息的傳播,對弘揚社會正氣、傳遞社會正能量起著不可小覷的促進作用。繼續教育學員由于工作經驗、人生閱歷豐富,對信息的真偽、善惡有著相對較高的辨別能力,容易形成具體化、導向化、主流化的傳播局面。
3.2廣泛而具有公信力的內容發布: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是繼續教育管理部門面向全社會開放的宣傳平臺,與微信由點及面的傳播方式不同,它具有“面面俱到”的形式及內容特點。新浪公司對微博的官方認證有“申請——提交認證材料——信息審核”的確認程序,因此官方微博加上“藍色V字母”后的公信力是有保障的。繼續教育學員對教育機構官方微博所發布的信息是信任的,也愿意通過官方微博來便捷地了解準確的信息。
微博所發布的內容不局限于學習任務布置、專業知識介紹、工作總結交流,更側重與教育有關、與學員有關的大眾化信息推廣和文化知識傳遞,如氣候狀況、養生保健、全民閱讀,等等,是對社會成員的隱形文化熏陶。微博內容的廣泛性給予繼續教育足夠的宣傳空間,各種內容只要是積極向上的、對社會有利的就可以裝載,這是其他新媒體所不具備的。
3.3上層架構瀏覽:官方網站
官方網站側重于與繼續教育相關的信息發布,受眾一般僅為參與繼續教育的人員。官方網站平臺一般需要由專門軟件公司開發和維護,成本較大。然而,繼續教育學員一般不會僅滿足于繼續教育管理部門官方頁面的瀏覽,更會有興趣花時間查閱上一級網頁,如學校、教育主管部門的官方網站。
以南京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官方網站為例,其受眾主要為該院成人教育學生、自學考試考生、非學歷教育學員為例,從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的點擊量為23987人次,主要的訪問目的依次是成績查詢、考試報名、新聞瀏覽、查閱公告等功能性操作。然而如上繼續教育受教育者又通過友情鏈接直接訪問了上一級官方網站即南京醫科大學官網。南京醫科大學官網發布的學校介紹、科學講座信息、校園文化活動信息、先進典型人物的介紹等教育文化內容比二級部門、學院發布的信息量大且豐富。因此,繼續教育學員在上層網絡架構中實現了大量的文化知識獲得,如聆聽講座、借閱圖書、文獻檢索、學校歷史及發展的了解,不經意間成了大學文化的傳承對象,向真正意義上成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邁出了關鍵一步,這也是繼續教育新媒體傳播主流文化功能的有力落實途徑。
參考文獻:
[1]熊澄宇.新媒體與文化產業[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B/35928/36353/3160168.html,2005-02-01.
[2]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Z].2013-12-23.
[3]許青云.論文化與大學文化建設[J].高等農業教育,2014,(1):7-10.
[4]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2/17/c_1114401712.htm,2015-2-17.
[5]陳璐.芻議微信的社會文化傳播功能及其影響[J].青春歲月,2013,(6):183-184.
本論文為2015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立項課題“主動加強新媒體在繼續教育領域文化占領的實踐研究”(項目批準號:2015SJD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