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理源
摘要:目的 探討吡喹酮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肝纖維化的臨床效果觀察。方法 將80例在本站接受治療的晚期血吸蟲病肝纖維化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的是常規的護肝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吡喹酮進行治療,通過測定門靜脈內徑、脾靜脈寬度和脾厚度,以及比較肝實質的損害等級來評價吡喹酮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肝纖維化的臨床效果。結果 與治療之前相比,觀察組的平均門靜脈內徑、脾靜脈寬度和脾厚度明顯降低,而對照組沒有任何明顯變化;觀察組的肝纖維化分級有明顯的改善,對照組無明顯變化,其中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吡喹酮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肝纖維化的臨床效果顯著,并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以后的應用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吡喹酮;血吸蟲病肝纖維化;治療
晚期的血吸蟲病主要是由于長期感染血吸蟲尾蚴,在治療的過程中不徹底造成的,臨床體征伴隨有很多的疾病,肝硬化、肝腹水等等,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1]。本文主要的研究內容是探討吡喹酮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肝纖維化的臨床效果,將8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吡喹酮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肝纖維化,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的好于對照組,其中P<0.05,具體的數據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在本站接受治療的80例晚期血吸蟲病肝纖維化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42.10±0.32)歲;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45.20±1.20)歲。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信息,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DDIA的檢測發現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抗血吸蟲抗體均為陰性,其中排除了合并感染HIV、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是伴有惡性腫瘤、心臟病等疾病的患者。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保肝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服60 mg/kg吡喹酮,每月服用1次,分3次口服;在經過一段實踐的治療之后,觀察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并且進行對比研究。
1.3觀察指標[2] 在接受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門靜脈內徑、脾靜脈寬度和脾厚度,其中肝實質的損害等級分別為 0(無損害)、Ⅰ(輕度肝纖維化)、Ⅱ(中度肝纖維化)、Ⅲ(重度肝纖維化)4 級,通過比較參數的變化進行研究。
1.4統計學方法 通過所有數據均進行統計學分析,%表示計數資料,χ2進行檢驗,統計結果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門靜脈內徑、脾靜脈寬度和脾厚度比較 在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治療后的門靜脈內徑、脾靜脈寬度和脾厚度有明顯的降低,對照組治療后的門靜脈內徑、脾靜脈寬度和脾厚度無變化,見表1。
2.2兩組患者血清指標的變化 在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的肝纖維化分級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的改善,對照組無明顯變化,并且局勢有加重的現象,見表2。
3 討論
血吸蟲病肝纖維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血吸蟲在肝臟沉積時間過長,對肝臟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導致肝纖維化,慢性血吸蟲病患者基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肝纖維化,在血吸蟲病肝纖維化早期及時祛除病因,肝纖維化多能終止或部分逆轉;當肝纖維化進一步發展,可由干線型纖維化形成肝硬化、肝癌;雖然徹底祛除病因,即使肝臟炎癥與壞死均不明顯,但因細胞因子網絡失調,肝纖維化仍可進一步發展,難以逆轉。只有阻止或者逆轉了肝纖維化病理過程,結合病原學治療,血吸蟲病肝纖維化才能治愈,但是目前尚無有效的商品化抗血吸蟲病肝纖維化藥物[3]。
本文主要研究的內容是探討吡喹酮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肝纖維化的臨床效果觀察。將選取的80例晚期血吸蟲病患者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常規的護肝治療,觀察組采用的是在基礎治療之上采用吡喹酮進行治療,經過6個月的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對比分析,從統計出來的數據中可以得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后的門靜脈內徑、脾靜脈寬度和脾厚度有明顯的降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后的門靜脈內徑、脾靜脈寬度和脾厚度無變化,其中觀察組患者平均門靜脈內徑、脾靜脈寬度和脾厚度分別為(10.2±0.8)mm、(6.2±1.1)mm、(42.7±4.9)mm,跟治療前相比有顯著的降低,對照組患者平均門靜脈內徑、脾靜脈寬度和脾厚度分別為(14.2±1.2)mm、(9.1±2.1)mm、(50.6±3.1)mm,跟治療前相比無明顯的變化。
綜上所述,吡喹酮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肝纖維化效果明顯,建議在臨床擴大病例應用以驗證本研究的結論,并將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吡喹酮抗血吸蟲病肝纖維化的確切機制。
參考文獻:
[1]盧萍,尤璐,華海涌,等.吡喹酮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肝纖維化效果的臨床研究[J].熱帶病與寄生蟲學,2015,04(12):204-207.
[2]QL Luo,ZP Qiao,YD Zhou,et al.Application of signaling protein 14-3-3 and 26 kDa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to serological diagnosis of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J].Acta Tropica,2009,112(2):91-96.
[3]S Bhattacharjee,K Gupta,N Jung.Site preference of NH3-adsorption on Co,Pt and CoPt surfaces:the role of charge transfer, magnetism and strain[J].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Pccp,2015,17(14):9335.
[4]盧萍,尤璐,華海涌,等.吡喹酮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肝纖維化效果的臨床研究[J].熱帶病與寄生蟲學,2015,13(4):204-207.
[5]陳超,白瑞璞,何興,等.吡喹酮對日本血吸蟲病肝纖維化的治療作用及宿主miRNA表達變化[J].國際醫學寄生蟲病雜志,2015,42(1).
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