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山
摘要:目的 觀察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治療剖宮產子宮疤痕妊娠的效果,探討治療作用。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50例剖宮產子宮切口疤痕妊娠患者為觀察對象,將其分為兩組,每組各25例。一組為常規組,使用甲氨蝶呤治療;一組為觀察組,使用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進行治療。對兩組的治療效果和術后恢復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子宮切除率為0,效果遠超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結果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以及β-HCG轉陰時間也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治療剖宮產子宮疤痕處妊娠效果良好,臨床治療成功率較高,降低了子宮切除率,對女性的健康保護更加有效。
關鍵詞: 子宮切口疤痕妊娠;米非司酮;氨蝶呤
剖宮產子宮切口疤痕妊娠對孕婦的人身安全有極大的威脅,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終止妊娠有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治療中采用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治療剖宮產子宮疤痕妊娠的方法已經較為普遍,大量的臨床研究也表明了該方法的高效性。我院對50例剖宮產子宮切口疤痕妊娠患者行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進行治療,效果良好,本文對本次實驗研究作如下匯報。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自2015年3月~2016年3月以來收治的50例剖宮產子宮切口疤痕妊娠患者為觀察對象,按不同的治療方法,將其分為兩組,各25例。常規組使用甲氨蝶呤治療;觀察組使用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進行治療。常規組年齡23~41歲,平均年齡32歲,既往孕次1~7次,平均4次,有18例患者有人工流產史,流產次數1~5次,平均3次,25例患者經陰道彩超等輔助檢查診斷為剖宮產子宮瘢痕妊娠。觀察組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31歲,既往孕次1~5次,平均3次,有20例患者有人工流產史,流產次數1~7次,平均4次,25例患者經陰道彩超等輔助檢查診斷為剖宮產子宮瘢痕妊娠。
1.2治療方法
1.2.1常規組 常規組患者使用甲氨蝶呤治療,即使用甲氨蝶呤(本次實驗用藥為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1020644號藥品)為患者進行肌肉內注射治療,甲氨蝶呤使用劑量為50 mg/m2,注射1次/d,治療時間持續14 d。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使用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進行治療,即在常規組治療的基礎上增加米非司酮口服治療(本次實驗用藥為北京紫竹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950003號藥品)。用法為:患者口服2次/d,50mg/次,治療時間同樣持續14 d。
1.3評估標準 以兩組的治療效果和術后恢復情況為評估標準。
1.4統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通過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用(%)表示計數資料,用(x±s)表示計量資料,以t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子宮切除率為0,效果遠超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結果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以及β-HCG轉陰時間也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3討論
剖宮產子宮疤痕處妊娠是指受精卵種植于剖宮產子宮疤痕處,其臨床病因不明,一般認為可能是患者孕卵或滋養葉細胞通過微觀可見的裂隙種植于有缺陷的疤痕處[1],也有研究認為與多次宮腔操作引起子宮內膜發育不良及內膜炎等原因有關。由于胚囊種植部位特殊,為于疤痕部位,而此處肌層相對菲薄,胚囊覆蓋程度差,有部分胚囊甚至無肌層覆蓋,疤痕部位周圍有較豐富的血供,因此經常有陰道出血的情況發生。在以往的治療進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該類病癥出現誤診的幾率較高,臨床治療時常采用吸宮術或鉗夾術進行治療,導致術中有極高的大出血風險,一旦出現大出血情況則須進行子宮全切術,對患者的傷害非常大。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現代B超診斷技術和醫務人員的能力也顯著提高,對于給病有了全新的認識,對眾多的患者在癥狀早期就能夠做出準確的診斷,增加了保守性治療的幾率。
子宮疤痕處妊娠的早期診斷有一定的難度,其臨床表現通常與先兆流產、難免流產以及早孕等情況有極高的相似性,極易出現誤診的情況。經過大量的研究實踐發現,要提高該病早期診斷的準確性,除對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有較高的要求之外,還需善于利用B超的特點進行綜合判斷。臨床中B超對于該病的相關情況有比較直觀的反應,是提升診斷準確性的重要輔助手段[2]。
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治療剖宮產子宮疤痕處妊娠的方法經過大量的研究表明是可行,米非司酮是一種具有甾體結構的抗孕激素藥物,在分子水平與內源性孕酮競爭結合受體,產生較強的抗孕酮作用,使妊娠絨毛組織及蛻膜變性,釋放內源性前列腺素,導致促黃體生成素下降,黃體萎縮,從而使賴以發育的胚囊壞死、吸收[3]。也有人報道米非司酮能阻斷滋養層細胞周期的運轉,促進組織的退化變性,達到抗早孕的目的[4]。米非司酮能抑制滋養細胞的增殖,誘導和促進其凋亡的發生,對早孕絨毛的作用是直接的[5]。甲氨蝶呤是葉酸拮抗劑,對細胞內DNA的合成有抑制作用,能夠抑制滋養細胞的生長并促使其死亡。臨床中將米非司酮和甲氨蝶呤聯合使用能有效的控制滋養層細胞的增長,促使絨毛變性壞死,減少治療時間,降低患者陰道大出血情況的發生。
本次試驗中也加強了藥物毒副反應檢測,在治療過程中定期為患者進行血常規及肝腎功能檢測。結果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基本無明顯的毒副作用,只有1例肝功能損傷Ⅱ級,在積極對癥治療后即恢復正常。
綜上所述,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治療剖宮產子宮疤痕處妊娠效果良好,臨床治療成功率較高,降低了子宮切除率,毒副作用低,對女性的健康保護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凌娟.剖宮產子宮瘢痕部位妊娠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聯合治療9例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09(32):349-350.
[2]王繼紅.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聯合手術治療剖宮產子宮瘢痕部妊娠18例臨床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49):76-77.
[3]圖娜拉,戴曉怡,劉芳.口服米非司酮聯合單次注射甲氨蝶呤治療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的臨床分析[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3,45(12):1458-1460.
[4]袁曉霞,楊文文,王麗宏.彩超監測下口服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治療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的臨床效果分析[J].醫藥衛生:文摘版:00214-00214.
[5]張旭東.口服米非司酮片聯合局部注射甲氨蝶呤治療剖宮產切口瘢痕妊娠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5(8):734-736.
編輯/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