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龍 胡小芬 胡雙妹 曾小玲
摘要:目的 對應用急診聯動流程內鏡治療方案對患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的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患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的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45例。采用常規止血方式對對照組患者實施治療;采用急診聯動流程內鏡治療方案對治療組患者實施治療。結果 治療組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明顯少于對照組;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 應用急診聯動流程內鏡治療方案對患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的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關鍵詞:急診聯動流程;內鏡;上消化道大出血;治療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屬于現階段臨床上公認的一種急診科常見急危重癥,在發病早期階段進行明確的診斷和合理的治療,與手術治療是否能夠取得成功有著非常重要關系[1]。急診胃鏡檢查不僅僅可以對出血發生的部位和導致出血的原因盡快明確,還能夠在胃鏡的輔助下,同時實施快速有效的止血治療,屬于目前臨床上公認的對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實施治療的一種良好急救手段。但是,患者在大量或快速失血的狀態下,會直接導致躁動不安、循環狀態不穩定、誤吸等現象的出現,對急診胃鏡檢查及治療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2]。本次對應用急診聯動流程內鏡治療方案對患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選擇我院收治的患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的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45例。對照組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發病時間1~19 h,平均發病時間(7.3±1.2)h;體重40~76 kg,平均體重(53.8±7.4)kg;男26例,女19例;年齡35~81歲,平均年齡(56.6±8.3)歲。治療組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發病時間1~16 h,平均發病時間(7.0±1.6)h;體重43~75 kg,平均體重(53.9±7.6)kg;男28例,女17例;年齡33~87歲,平均年齡(56.2±8.5)歲。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上述相關指標比較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常規止血方式對患者實施治療。
1.2.2治療組 采用急診聯動流程內鏡治療方案對患者實施治療,主要措施包括:
1.2.2.1急診基礎治療 ①對血容量進行適當的補充,對休克進行及時糾正,泵入給予施他寧,劑量控制標準為250 μg/h,使內臟血流減少,靜脈滴注方式給予立止血,使患者的凝血功能得到改善,靜脈滴注給予40 mg的奧美拉唑,以達到抑酸的效果。②對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進行檢查,并實施鏡前傳染病篩查,通知血庫備血,對病情進行初次評估,通知內鏡醫師和麻醉醫師到位。③轉送至急診ICU病房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進行監測,與家屬溝通治療方案并簽署文書。實施深靜脈置管術、經鼻氣管插管術等操作。
1.2.2.2胃鏡治療 對患者病情進行再次評估,符合條件的可以進行床旁無痛胃鏡檢查。急性胃黏膜病變、食管黏膜撕裂的患者采用內鏡下噴灑巴曲酶法、激光凝固法進行治療;單純性胃、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采用內鏡下腎上腺素注射法或噴灑巴曲酶法進行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胃動脈破裂出血的患者采用激光凝固法或鈦夾法進行治療;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出血的患者可以實施胃底曲張靜脈硬化注射治療。單純性食管曲張靜脈破裂出血的患者可以通過套扎方式進行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部位相對較多且出血量較大的患者,可以首先進行三腔兩囊管壓迫止血處理,然后再擇期進行內鏡套扎硬化治療[3]。
1.3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在住院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的治療總有效率等兩項內容作為觀察的指標。
1.4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顯效:嘔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癥狀消失,消化功能基本或完全恢復正常;有效:嘔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癥狀明顯減輕,消化功能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改善;無效:嘔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癥狀沒有減輕,消化功能沒有任何改善,或病情加重[4]。
1.5數據處理方法 統計學分析均經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當P<0.05的時候認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則實施χ2檢驗。
2 結果
2.1在住院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 在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住院治療期間,對照組有7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治療組有1例,組間差異顯著(P<0.05)。
2.2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的治療總有效率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止血方式治療后上消化道大出血控制總有效率為71.10%;治療組采用急診聯動流程內鏡治療方案治療后上消化道大出血控制總有效率為91.10%,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應用急診聯動流程內鏡治療方案對患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的患者實施治療主要具有以下幾大優勢:①急診ICU病房所配備的監護設備和搶救設備相對更加的齊全,借助ICU病房內的各種監護和搶救設備,可以在患者發病的早期階段實施深靜脈穿刺置管操作,為輸液、輸血正確更多的有效時間,對休克的及時糾正具有一定的幫助,使患者循環衰竭發生的風險達到降低。②內鏡醫生可以協同急診醫師共同對病情進行評估,估計風險及獲益的程度,制訂診治方案,告知家屬內鏡技術在疾病診斷和治療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相關并發癥及注意事項,知情同意書的簽署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③在早期階段實施氣管插管,可以有效的防止血凝塊誤吸或窒息等危險事件的發生,使靜脈麻醉的安全性顯著提高。④無痛操作可以使痛苦感減輕,穩定性更加理想,避免各類并發癥的發生。⑤麻醉醫師可以協助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維持,防止低氧血癥。⑥急診醫師、麻醉醫師、內鏡醫生都能夠共同的參與到患者的急救過程中,可以集合多科室的力量,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使治療計劃能夠快速、有序地開展[5-6]。
參考文獻:
[1]宋學平.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90 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療前沿,2012,07(7).
[2]黃琳.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10 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24):535-536.
[3]顏德中,熊甲英.內鏡治療應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4):118-119.
[4]吳麗麗,候懿玲,范潔,等.上消化道出血內鏡治療分析與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8):4652-4652.
[5]官月萍,謝江霞.經胃鏡止血鈦夾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配合及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1):153-156.
[6]李曉冬.胃鏡下鈦夾聯合注射腎上腺素治療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療效分析[J].中華傷殘醫學,2014,29(10):213-214.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