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在內容上具有天然契合性,而且前者有特殊的形式和功用,可以有效彌補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不足。本文旨在探索法治教育內容嵌入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機制,以進一步增強思政教育的育人實效。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法治教育 嵌入教學 教學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特色所在,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優勢所在。如何提高“兩課”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思政教育的育人實效是教育界一直研究的重大課題。而法治教育由于其特殊的功用和形式,與思政教育具有特殊關系,兩者有效結合,能使思政教育別開生面。
一、法治教育和思政理論教育的關系
(一)法治教育及其特點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期,法治建設的地位和作用前所未有地得到加強和重視。作為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學生法治教育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對于法治教育,我們應該從以下方面準確認識和把握:
1.法治教育體現的法律內容具有權威性,因而具有較強的宣示性。
和其他生活案例不同的是,法治案例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因而其揭示的成功經驗是可復制的,其宣告的錯誤做法是不可模仿的。
2.法治教育教學研究方法具有系統性和單維性(即確定性),因而具有較強的規范性。
由于法律本身的系統性和確定性,因此基于法律規范的法治教育研究方法較單純的說理教育和可以從多維度評判的生活案例具有更明確的確定性、規范性。
3.法治教育教學研究方法更注重從學生利害關系角度出發,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利益關聯性。
法律涉及權利義務的安排,法治教育不僅是權利意識的培養,還是責任意識的強化。法治教育直接揭示了當事人的利害關系,使學生更能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主動學習和接受,從而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4.法治教育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培養正確的觀念和意識。
公平和正義是法律所包含和體現的價值追求。通過法治教育的嵌入,通過案例研討、規則注入等教學方法,學生能較生動直觀地領會各個教學內容中體現的公平正義原則,進而有助于其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事實上,法治教育形成的正確的價值觀念,令學生具有強烈的崇高感和使命感,能極大地增強思政理論教育的教學效果。
(二)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關聯
1.兩者是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執政方式在教育領域的鋪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法律是準繩,道德是基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把握①。法治和德治,在教育領域里深刻體現為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法治教育是關于規則、關于法治理念、關于法治意識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則是關于理想信念、關于道德人生的教育。兩者在高等教育中均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執政方式上,法治和德治有機結合不可偏廢,決定了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必須無縫對接,共同促進。
2.兩者本質上是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的反映。
法治教育的內容是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即政治上層建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內容則是思想道德,是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兩種教育之間的關系本質上屬于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故在實踐中應該努力做到相互推動、共同發展,而不應該搞“兩張皮”,完全分離。作為嵌入方的法治教育,并非普法性質的通識教育,而是以思政理論知識點為軸心的法治知識圈。對于該知識圈的詳細講解,使學生饒有趣味地獲得法律知識;進一步深刻領會思政基本知識點。由于法律制度包括國家和社會重要的結構性安排,故其與作為思想上層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較多相通之處。應該注意到,現在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教材里有法律內容,這體現了兩者的結合;但是該部分法律內容課時過少,介紹得過于簡單和抽象,學生難以有實際運用的空間,應在實踐中加以改善。
例如,憲法學和法理學課程,都繞不開對美國司法審查制度的講解,該知識點同樣可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所謂司法審查制度,以美國為例,即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某一部法律因違背憲法或憲法精神而無效,這一制度體現了司法權對于立法權的制衡,也較為典型地說明了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的特點。如果能進一步結合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進行分析,就會發現:我國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政治制度,國家的行政、審判和檢察機關都由其產生、對其負責、受其監督。由這個根本政治制度決定,我國法院沒有如同美國法院那么巨大的權力。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在我國是完全行不通的。通過這個比較分析,不僅可以教會學生明白中美法院的角色和地位的區別,還可以教導學生辨明法律并不是如同資產階級法學家所說的超越于國家和階級之上的完全獨立的中立之物,而是國家意志的產物,是政治的表現;同時從現行法制分析入手,可以進一步使學生深刻理解國家制度的根本性安排,從而深刻理解中國國家制度的優越性。這些比較說理是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無法詳細涉及的。只要任課教師用心發掘,完全可以總結出諸如此類在法律和思想政治方面有著深刻交集的教學內容。
3.兩者在內容上相互契合,具有結合嵌入的現實可能性
法治教育的內容涉及國家社會的主要法律制度,反映了國家和社會的制度存在和主流價值觀。它和思政教育具有內在契合性②。在高等學校中對學生加強法治教育,絕不僅僅是普及法律知識這么簡單——它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認識國家和社會的基本結構,熟悉國家改革和社會改造的主流話語權,樹立既符合國情、又符合現代文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主流價值觀,從而在深層次上有利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方向、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更好地實現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兩者在本質上是相互契合而不是相互矛盾的,兩者的結合嵌入、相輔相成,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二、法治教育嵌入思政理論課程教學的機制探討
(一)嵌入途徑和方法
1、教學案例相互通用、相互促進
由于教學內容的抽象性和理論性,因此教學效果最終要靠案例來顯現和加強,這是思政理論課和法律課程的共同特點之一。思政理論注重的是和學生生活未必有直接關聯的關于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宏大敘事。而法治教育則由于其專業特點,案例較為豐富,而且很多典型案例由于直接體現了上層建筑的調整和變遷,和思政理論在某些方面存在共通性。基于案例教學的必要性和共通性,很有必要挖掘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共通性案例,并且作為思政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教學內容相互加強、互為手段
教學內容上,除了案例,還有許多可以互相加強的方面。
(1)思想政治課程中的社會基本制度(如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基本制度)的結論,往往是法律的明文規定。如果能結合法治教育知識講解,學生感受或許能更多維、印象更深刻。
(2)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是思政理論課程中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內容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講解“三觀”時,法治教育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話題。
(3)思政課里的創業、就業和職業理想內容中,法治環境和法律意識是提倡創業、鼓勵就業、認真思考職業理想不可避免的前提條件,合法經營、最大限度避免法律風險是創業、就業和職業理想的首要考慮因素之一。
3.教學方法相互借鑒、相互補充
傳統思政理論課由于教學內容所限,教學方法相對比較單一。而結合法治教育,將法治教育內容有機嵌入思政理論課,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嵌入時機選擇
1.課前知識導入
在講授思政理論課程知識之前,可以先聲奪人地以法治教育內容引起學生注意,有利于引發學生思考和課程內容的展開。這些內容需要有一定的時效性、典型性和生活性。
如筆者每次法理學上課之前都叫學生上臺講述和評議近期時政要聞,述評內容需包括事件來龍去脈和自己的認識,而非簡單地找新聞稿子念一遍。這種做法一是可以培養學生關注時政的良好習慣和觀念,二是可以使得學生開動腦筋、有意識尋找課程內容和社會現實的結合點,三是可以使得其他學生開闊視野,資源共享,四是可以使得課程更活,而且課堂中講到的案例往往會在學生述評中有所提及,故學生聽起來就不會那么陌生。法理學課程是這樣,思政理論課也可以如此。
2.課中要點強化
講授思政理論課程內容時,針對某些專門的知識點,如果依據書本講解文義或許會無甚新意,學生印象不深,無法有效理解和記憶,但是如果結合法治教育,則效果或許出乎意料。
例如曾經引發社會很大關注的某著名經濟學家L教授和第三者的財產紛爭,L教授已離婚,后原配偶起訴第三者,請求返還L教授為第三者買房所支付的價款(因為購買房產是在L教授與其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故該部分價款法律上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同時L教授請求該第三者支付以第三者作為唯一股東的公司所欠L教授所在基金會的合同價款(因為一人有限責任公司里如果不能證明股東財產獨立于公司財產的,股東要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償還責任)。最終結果是第三者敗訴,需支付巨額欠款。該案例不僅告訴我們學習法律知識的必要性,更告訴我們需要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和人生觀,而這正是思政理論課的課程內容之一。運用該法律案件進行說明,具有較多的現實情節,不僅使學生有興趣聽講,而且使學生內心深處知曉法治的重要性,更使得學生對于思政理論的教學內容具有豐富生動的感知,而不會是空白一片。
3.課后總結提煉
一個思想理論章節講授結束,不妨借助法治教育的某些內容作為小小總結,讓學生耳目一新,強化理解情境,和單純的文字記憶相比,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關于我國國家主權和愛國主義的教育,筆者課堂上引用了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案例。該案例背景是兩名立法議員“辱國宣誓”而導致宣誓無效,在香港高等法院復核其是否獲準再次宣誓之際,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釋法說明,指出:“宣誓人故意宣讀與法定誓言不一致的誓言或者以任何不真誠、不莊重的方式宣誓,也屬于拒絕宣誓,所作宣誓無效,宣誓人即喪失就任該條所列相應公職的資格。”從表面上看,這是法治國家正常法理邏輯,屬于法律事件;但背后卻關涉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也關涉公眾的愛國主義。這樣,就將思政理論課程愛國主義略顯枯燥的理論概括擴充得血肉豐滿,愛國主義的講授要點因此得到了強化。
4.考核評價材料
在對學生進行思政理論課程考核評價時,可結合各種法律案件的事實材料,令學生從思政角度分析評判,一可使學生發生興趣充分開動腦筋進行思考,二可使學生學會正確面對和分析社會現實。
例如,《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里原本就有法制內容,用法治教育內容對學生考核理所當然;同時,對于思政課其他知識點進行考核,可適當引入法治教育內容(如職業選擇和職業理想教學內容的考核,可以結合勞動合同案例考查學生;如在考查學生的《鄧小平理論》的“民主與法制”內容時,可用法律案例和法律原則加以考查……)通過法治內容對學生進行考核,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實際,更容易引發學生的思考。
(三)嵌入評價標準
法治教育內容的嵌入,不是貫穿思政理論課程的每個知識點。對其嵌入效果的評價標準,應著重從以下方面考查和評估:
1.能否引發學生對結合論述的思政理論內容的內心興趣
學生發自內心的興趣是提高思政理論課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最大前提,法治教育內容的嵌入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升思政理論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故能否引發學生對思政理論課相關內容的內心興趣,應當成為考查評估法治教育內容嵌入教學效果的首要評價標準。這個“興趣”可以從以下方面判斷:學生課堂聽課專注程度、對于嵌入內容的回應情況、課后作業反思和反饋情況,等等。
2.能否引發學生對結合說明的思政理論內容的自覺思考
學生能自覺思考嵌入內容,說明課堂和課本知識正在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積累。思政理論內容本身的宏大性、當下思政理論課填鴨式教學方法都很難使學生對于課堂理論知識進行真正自覺的思考。法治教育的嵌入,應當能給學生一個思考思政理論“宏大敘事”的支點,故學生能否對嵌入內容進行真正自覺的思考,也應當成為評判嵌入教學有效性的一個評價標準。該標準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學生對于嵌入教學內容能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討論過程中學生能否結合思政理論闡明其個人認知;作業中能否反映學生內心的疑惑和上課所得;等等。
3.能否引發學生對結合強化的思政理論內容的內心認同
教條式的學習方法,學生只能生硬地記憶、機械地照搬所學理論知識,而嵌入教學通過情景化、生活化的內容,學生容易對結合案例說明的思政理論內容發生興趣,并且自主思考,同時在內心深處產生認同。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在內心深處和教師達成共識,形成正確的理性認識,這是嵌入教學的終極目的。對于修改評價標準,可以從以下方面考量:學生對于給定案例的思考邏輯和結論是否正確;學生自己闡述情境案例時觀念是否正確,等等。
法治應當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教化中應體現法治要求。法治和德治、法治教育和思政政治教育千百年來便具有極其緊密、不可分割的聯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嵌入法治教育內容,不僅是這種聯系的客觀要求,更是增強思政理論課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有效舉措。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善于將兩者有機結合,適當取材,在某個思想政治教學內容點獲得最佳知識支撐,從而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注釋:
①習近平.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日報,2016-12-11.
②施俊波.法律課程滲透德育教學的途徑及效果評估[J].文教資料,2011(6).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習近平.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N].人民日報,2016-12-11.
[3]施俊波.法律課程滲透德育教學的途徑及效果評估[J].文教資料,2011(6).
[4]《中國教育報》評論員.一論學習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N].中國教育報,20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