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宏+田嬌玲
【摘要】TPACK是信息時代下教師應具備的知識框架,有效測量教師的TPACK水平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尤為重要。本研究基于TPACK構成元素,利用問卷調查法對教師的技術知識、教學法知識、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和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等內容展開調研,深入剖析調查結果,并對研究過程與方法進行充分反思與總結,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有效的經驗支持。
【關鍵詞】TPACK TPCK 小學數學 教師知識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172-02
一、前言
TPACK,是創新與技術委員會基于Koehler和Mishra的TPCK知識框架提出,全稱是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譯為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作為將技術有效整合到課堂中教師應具備的一種知識框架[1]。其基本構成元素包括TK(技術知識)、PK(教學法知識)、CK(學科內容知識)。兩兩耦合可以形成三個復合元素TP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CK(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PCK(學科教學法知識)。三個單一元素融合便形成TPC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需要強調的是,以上無論是單一元素,還是復合元素,其本質都是教師所具備的知識類型。本研究以調查小學數學教師TPACK水平為目的,利用問卷調查法開展調研,調查對象為廣州市天河區L學校數學科組的所有教師,題目數量為16道,根據回收到的有效數據,筆者嘗試對教師TPACK水平進行分析。
二、數據分析結果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1.調查對象年齡分布(單選)
參與本次調查的教師共有19名,調查對象遍布各個年級,涵蓋教學崗位和管理崗位。絕大多數擁有5年以上的課堂教學經驗,且超過一半教師擁有15年以上教學經驗,同時也能反映出數學教師的更新頻率較低,符合一般學校的現狀,具有普遍性。
(二)TK技術知識
本研究從常用教學硬件媒體選擇、教學軟件的熟練程度、技術使用價值的認同程度和技術習得途徑等方面開展調查。在硬件層次,教師最常用的教學硬件媒體依舊為多媒體課件和實物投影,部分教師掌握交互式電子白板,個別教師接觸過電子書包等設備。在軟件層次,所有教師基本能夠掌握常用辦公軟件,大部分教師掌握課件制作工具和網絡社群工具,專門學科工具和網絡教輔平臺的掌握程度低。大多數教師基本同意技術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對信息技術的絕大多數優點表示認可。教師學習技術的主要途徑為學校專門培訓和教師間相互學習,自主鉆研和網絡交流學習也是常用方式。
(三)PK教學法知識
本研究從教學能力評估、課堂類型選擇、課堂教學觀念、學生培養觀念等方面調查了教師的教學法知識。教師基本能夠采取合適方法或者策略來引導學生思考、輔助學生自主反思、開展有意義討論和組織小組學習,較少開展過程性評價。教師最常用的課堂類型為探究式課堂,其次是講授式和合作式課堂,而項目式課堂開展的頻率較低。教師的課堂教學觀念端正,對權威式課堂、重復練習和全程監控教學的弊端有深刻認識。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及交流與協作能力,對學生信息素養、高級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視程度并不一致。
(四)TCK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
本研究選擇“圖形與幾何”作為具體學科內容,以便教師能就具體情境和具體問題進行作答。所有教師均認為“圖形與幾何”教學內容運用信息技術工具的必要性高,其次為“統計和概率”,而普遍認為“數與代數”對技術的依賴較低。教師認為“圖形與幾何”的概念及特征、公式與計算、性質和定律等內容,較問題解決和綜合應用等內容,更加依賴信息技術。針對“圖形與幾何”的各種知識類型,教師普遍認為PPT較于Flash、電子白板、幾何畫板等媒體而言,是最好的技術工具。
(五)TP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
從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基本能夠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討論主題,并借助合適的在線工具促進與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夠制作與學科相關的問題情景并利用電腦呈現,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能夠根據內容設計合適的探究活動,并借助多媒體去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知識;能夠恰當地整合教學法內容、信息技術和教學方法來設計教學,實現以學生為主的學習。
(六)調查對象的技術應用態度調查
盡管學校在技術的普及上和其他學校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是對于技術與學科的融合,特別是技術和數學學科整合而言,本校教師都支持和認可,一方面也反映出技術在教學中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在新時代,教師對技術的渴求。此外學校教師對新技術和新媒體有較高的興趣并對其持有開放包容的態度,愿意接受技術與課程整合中遇到的阻礙,不畏挫敗。但是就目前狀況而言,教師仍然不能使用輕松自如地應對技術產生的突發狀況,也欠缺預設多種方案的意識。
三、討論與分析
(一)技術知識的更新頻率低
教育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呈現周期性,故不難發現它們在學校的推廣應用也呈現出同樣規律,這就意味著教師難以將其作為教學常態或者常用手段。調查結果顯示教師仍舊習慣于使用傳統教學媒體進行教學,一方面是由于適應新型技術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是技術對教學效果的提高并不明顯。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往往是出于科研任務或教務要求,此外,雖然新手教師對新型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強,但是數學學科的教師更新頻率并不高。
(二)教學法知識難以用技術實現
調查結果反映出教師具有正確的教學觀念、深厚的師范素養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側面反映出這些教師具有足夠的教學法知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卻很少把技術應用于活動組織、學習工具和反饋分析等活動。一方面是由于技術的應用成本高,另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平均技術水平不高。教師應該通過觀摩優質信息化課例、參考技術應用策略相關研究成果等途徑獲得相關經驗,從而優化課堂教學。
(三)教師對技術的態度積極
盡管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函待解決的問題,但是教師的態度積極、心態樂觀,教師普遍認識到信息技術對促進教學改革的重要作用,因此不畏懼各種新興媒體的陌生感,也敢于應對在實踐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與挫折,在調查過程中,不難發現新手教師和專家教師相互學習交流,充分融合新手教師技術水平和專家教師教學經驗豐富的優質,因此產生出很多出乎意料的教學設計,成效顯著。作為學校管理者,更應該為教師們創設多種類型的學習技術機會,鼓勵教師參與更多技術應用相關的競賽活動,從而讓教師在教學理念和教師水平有更大飛躍。
四、經驗與啟示
(一)學科內容知識的有效測量方法
本調查并沒針對學科內容知識設計專門的問題,如需得到較為準確的結果,必須根據小學階段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進行系統化編輯整理,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題目,對教師進行針對性調查。此外,調查對象的學科內容知識往往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而豐富,尤其在我國小學盛行跟班制,所以教師教齡和學科內容知識水平成相關,呈現出較為明確的規律性。
(二)難以設計針對復合元素的題項
復合元素TPK、TCK、PCK的調查,是考察教師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水平的核心工作,但調查難度巨大。每一種技術可以輔助多種教學法實施,每一種教學法也可以通過多種技術加以實現,需要研究者全面認識,故增加了選項設計難度,往往容易造成片面化和簡單化的結果,調查結果難具代表性。
(三)教師TPACK水平的評估標準
要評估教師的TPACK水平,需要對其中的構成元素進行調查分析,如需量化調查結果,必須通過科學方法來測量每個元素在TPACK水平的作用比例,并以每個元素作為單獨維度,對每個元素的包含內容進行科學劃分。此外,在調查方法和調查對象上,研究者通常選擇針對教師個人進行問卷調查,但也意味著調查具有過大主觀性。而比較理想的方法應該是根據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做出評估,但是教師TPACK水平往往難以在某個課例中完全呈現,因此需要長期的觀察和跟蹤,這就無疑增大了調查難度。
參考文獻:
[1]徐鵬,張海等.TPACK國外研究現狀及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3(09):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