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升+李元+劉宏鵬
摘要:西海固包括寧夏南部山區西吉、海原、原州區(原固原縣)等6縣,是寧夏和中國回族聚居的主要地區,隴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內涵博大精深。該文采用問卷調查法,針對性分析了西海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及藝人的現狀和困境,提出了其傳承方式、未來發展走向。
關鍵詞:傳統手工藝 民間藝人 西海固 現狀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2(c)-0212-03
1 西海固民間傳統手工藝品的品類和特色
西海固包括寧夏南部山區西吉、海原、原州區(原固原縣)等6縣,截至2012年末人口214.6萬,其中回族117.5萬,占54.8%,占寧夏回族總人口的51.1%,是寧夏和中國回族聚居的主要地區。[1]隴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地理上處在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分界線,歷史上中原地區和西北各少數民族邊塞地區在此交流不息,受到多民族交織融合及各自紛繁多彩的人文熏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西海固文化,其中既有中原文化的因子,又處處體現邊塞游牧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特色,透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高原泥土清香。
經走訪調查發現,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主要為農民田頭藝術畫、刺繡、少數民族裝飾、剪紙、黃泥塑、竹草編織等藝術品類,體現于西海固人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表達了最真誠質樸、自然大方的思想情感,流露著獨屬于黃土高原的粗獷和豪放、智慧與才能,具有非凡的民俗價值和藝術造就價值。其使用的耗材97%都是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資源無限循環綠色環保且基本都是純手工制作。本地區的藝人們以純樸的感情、靈巧的雙手,創作出一個個代表本地區人民生活習俗的藝術品,清新自然、抽象而獨特,給人一種簡潔淡雅、原始原味的感覺,引發人們對恬淡生活的無限追求,深受大都市人群的追捧尤其是青少年。
1.1 剪紙
剪紙類占據34%,其作品的樣式豐富多彩,且圖案一般大多以樹葉、草、各種花、燕子、喜鵲等花鳥和牛羊等十二生肖為見,調查發現擁有這一技術的師傅其年齡在12~25歲的占16%其從事手工藝制作年限一般都在1~3年左右,年齡段在26~45歲的占38%,而年齡段在46歲以上的占據大多數且從事手工藝制作年限一般都在10年以上,且60%以上都為漢族人士,即漢族家庭最為常,文化水平78%都是小學文化,高中生以上為數不多。剪紙其制作方法簡易、原始、自然,沒有繁瑣的細節去刻意的修飾和精細的線條勾勒,總是以一種隨意、自然、靈巧和厚實的樣式表現農村客觀自然景觀與日常勞動生活所見所聞,每一件作品都充滿了農村生活的那般趣味性和詩意性,流露著西北地區勞動人民的粗獷、率真、渾厚的風格特點,其看似簡簡單單、平平凡凡,卻往往在那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種民族風情和自然風光。
1.2 刺繡(十字繡)
約占48%,主要表現于日常生活中的穿、戴、用等方面,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有繡鞋墊、繡花帽(回族禮拜帽)、繡花鞋、床上用品、圍裙、沙發椅子座套、門簾(碎布片、草席縫補而成)等,其中鞋墊、門簾、床上鋪的蓋的等在西海固地區的家家戶戶都可以看到,人們習慣于用來做裝飾。這充分體現出了獨特的少數民族風俗和生活習慣。刺繡的圖案紋樣也是基于花鳥樣式,就像繡花鞋有虎頭型和貓頭型,圍裙和沙發椅子座套圖案主要以花鳥結合。其有平、堆、垛三種繡法而且樣式色彩艷麗、清新自然、自然厚實、手法精細,體現了西海固地區勞動婦女對生活的熱愛和期盼。同樣擁有這一技術的師傅其年齡在12~25歲的不到10%,年齡段在26~45歲的占50%及從事手工藝制作年限一般都在5~10年左右,還是以高齡人群為主,這其中回族師傅占69%以上而且95%以上都是女性藝人。這項手工藝品中,政府機構公務員等不到10%,高中生在15%左右,大學生占9.5%,主要以初中及小學以下文化的人群為普遍。
1.3 竹草編織
主要以竹草編的簾蓆、草帽、背簍、筐等為主。此草粗細均勻、色澤鮮明,其可通過自身需要,可以編織成各種輕便耐用的日常生活用品。這些物品的原材料是數量充足、生長速度快、周期短,具有用途廣泛、經久耐用、花樣繁多、黃土厚實風情的特點。竹草編織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可用來裝草、喂牛羊、廚房盛飯菜、盛其它物等。調查發現擁有這一技術的師傅其年齡段85%都是46歲以上人群,主要集中在65歲左右且基本都是男性從事手工藝制作年限一般都在10年以上,回漢占得比例相當,這其中80%-90%的都是農民,政府機構公務員等不到10%,而學歷85%都是小學以下文化,高中生在5%左右,本科生沒有,況且隨著近年來傳統的竹草編織品正逐漸被塑料籃所替代,加上這方面師傅年齡的增大漸漸無法繼續從事這項工作,打算繼續讓自己的孩子繼承從事這門手藝的藝人不到4.5%,這就造成手藝傳承人的脫節及編制效率的下降。這些傳統的竹草編制品開始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如若不及時保護那么在不久的將來,這種竹草編織或許只能在一些圖片和博物館中看到。
1.4 黃泥塑
在西海固個整個地區,只有不到10%的人擁有泥塑技術。黃泥塑也是一種非常獨特古老的民間傳統藝術,調查發現泥塑品主要以固原市隆德縣楊氏家族的泥塑藝術為出名,其大約起源于清光緒年間中期,擁有這一技術的師傅其年齡段85%都是60歲以上人群,文化水平基本都在初中以下,他們是傳男不傳女,這已經歷經了六代傳人而且其手藝保存想當完整,其品類繁多,造型獨特自然、樸實大方,色彩鮮艷,尤其形象逼真、個性鮮明,現已形成獨具一格的楊氏家族藝術風格。彰顯著濃郁的地域環境特征和民族文化風格。
2 西海固民間傳統手工藝品和藝人的生存現狀的調查分析
西海固民間傳統手工藝品有著光輝燦爛的過去,這源于貧困落后、原始而質樸的民間鄉土人文環境,由于四面環山而且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也曾被聯合國認為是最不適合于人類居住的地區,然而由恰恰是其閉塞的地域環境,孕育了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民間多元化藝術文化和藝人。和其他事物一樣,隨著歷史發展軌跡的推進,過去的、舊的東西要么落伍淘汰,要么更新換代。[2]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城鎮化建設和生態大移民搬遷等一系列的惠民工程的實施以及高科技電子產品的引進,交通也漸漸的發達起來,使得西海固人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文化理念以及審美趨向等都發生了變化,尤其是85%以上的90后青少年嚴重追捧科技電子產品,喜歡享受著現代物質文明和科技帶來的種種方便和樂趣,漸漸對傳統民間藝術的審美觀念淡化。西海固民間傳統手工藝品的生存發展由此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第一,認同度。調查問卷統計發現,約有54%的人認為手工藝品的前景與現在沒有差別,仍然無人重視;還有28%的人認為前景堪憂,地處偏遠、外界不了解無法做大,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手工藝品將被市場淘汰掉;也有不到10%的認為傳統手工藝品只有加以改進,才能生存;而只有8%左右的人認為傳統文化得到重視,手工藝品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前景很好市場會擴大。
第二,手藝傳承。該地區青少年對傳統手工藝的看法是:約45%的青少年非常感興趣,38%比較認可,有12%左右的對其不感興趣及有其它想法,認為大多數原始的傳統手工藝產品缺乏現代時尚感、潮流前沿感,沒有新穎和新鮮感,其體積較大,缺乏靈活性不能方便攜帶。此外,打算讓自己的孩子繼承自己手藝的不到9%。
第三,宣傳推介。手工藝產品及其生產制作的展示空間不足,缺乏宣傳媒介,更沒有推廣的市場。調查發現,聽說過或比較了解和認識周邊傳統手工藝的人群所占比例不到40%,非常了解的約有25%左右。而獲取其它相關手工藝品信息的途徑通過書籍、書刊報紙了解的占7%左右,通過廣播、電視節目獲取信息的占54%,大約有48%的通過對自己周圍事物的觀察,平時基本都不太在意這些東西,更別說缺手工藝品展銷一體的現代化店面了。
第四,認識程度。當地政府支持推廣力度有待加強,群眾對手工技藝及手工藝品也不夠了解。調查發現,該地人口文化水平整體較低,其中學歷小學的占最多大約85%,初中文化的占18%,而高中和大學本科的不到10%,沒有更高學歷的。整體上對手工藝品的制作技藝及其歷史文化內涵不夠理解,欠缺這方面藝術欣賞的意識價值觀,也就沒人重視這種文化,逐步面臨失傳或有些已失傳了,漸漸造成了無后人繼承和繼續發揚的困境,基本處于自生自滅狀態。
第五,專業經營管理。總體處于一種適銷無人銷的盲態。調查發現,西海固的大多數手工藝品其用途用來做裝飾的有43%,用于生活用品的占50%以上,而把其出售用于補貼家庭收入的不到10%,來自手工藝品的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基本都在25%以下。每年制作手工藝品上的花費在500元以下的占58%,花費500-1000的占40%左右,基本上都是在路邊攤銷售,少有正規一體的手工藝品實體店;為數不多的幾家店鋪其品種單一、更沒有產品詳細的歷史注釋和說明,且店主也不是產品的生產者。
3 西海固民間傳統手工藝品及藝人的傳承發展方向
西海固地區的傳統手工藝術其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經過歷史的無數次變遷文化的演進以及各種文化的交匯后,西海固地區民間傳統手工藝始終保持著它獨特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濃厚的民族風貌。然而西海固地區這些“面臨失傳的民間傳統手工藝人如何傳承發展他們的藝技?”“具有文化遺產的民間傳統手工藝該如何保護和發揚光大?”在調研采訪中,全國政協委員潘魯生同志每當說到民間傳統手工藝衰退現狀時,心情都是非常激動和沉重。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和了解到西海固地區幾乎所有村莊都有那么幾個村民擁有不同類型的民間傳統手工藝技,但他們中有90%的人不知道這是一種文化一種藝術,更不懂得這種藝術能為他們帶來經濟效益,他們制作手工藝品的原因是:8%的人只是興趣愛好和其它,85%以上的是在閑暇時間制作于日常生中作為裝飾和生活用品,只有不到4%的是迫于傳承的責任感,而這些人群中98%的手工藝人都是高齡人群,他們的年齡平均都在50歲以上而且都是初中以下學歷,他們不但技術精湛,而且制作出的各類手工藝品栩栩如生,但卻無人懂得去變賣藝品來賺錢,經調查發現,大約有94%的藝人將創作的手工藝品用來做室內外裝飾和生活生產工具。因此從西海固民間傳統手工藝的未來傳承和保護發展來看,我們應該多聽取藝人本人和其他人群的意見。
第一,有35%的人群建議利用現代化技術建立一個類似于淘寶的網絡銷售平臺去推廣、去宣傳,首先讓當地群眾了解這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與歷史性,同時引導本地區手工藝人利用自己的手工藝做買賣的理念,為信息相對閉塞地區的手工藝生產者直接尋找市場和消費者,提高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手藝人知名度。另外也可以成立一個“國家扶貧公平貿易機構”,這個機構可以為藝人提供全面的銷售理念和相關基礎知識。
第二,有42%的人認為從政府相關政策、經濟幫扶和市場等方面入手。對西海固現有的民間手工藝人給與一定的優惠政策去扶持或適當的經濟補貼,政府聯合本地區和社會各界力量,通過招商引資和旅游商品開發等一系列政策來促進西海固民間藝術的發展,有意識地營造優良的保護傳承環境,尤其要把那些有杰出技藝的老師傅作為重點扶持對象,通過政府授予榮譽嘉獎的方式,大力宣傳科普,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意識與相關的文化理念,同時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從而來影響下一代,使下一代對這門手藝感興趣去學習能繼續傳承下,并適時地組織藝人和承傳人參觀、學習和考察其它地方的類似藝術文化,學習和借鑒不同于自己的東西從而不斷改進和精益求精。
第三,調查問卷中“假設現在有一個機會讓您開設一個民間手工藝的培訓班,您有何想法?”這一項調查顯示有87%以上的人都是非常愿意和積極的,所以在西海固地區應嘗試建立類似于職業技術院校的傳統手工藝品及藝人學術性的教育院校。在該地區中小學學校進行宣傳及培養,建議學校專門開設民間藝術知識和技能課,使學生從小就認識該地區的民間文化和藝術形態,并充分理解民間藝術的內在精神,從而培養他們喜歡該民族傳統文化和藝術的意識和感情,以此來影響文化進程,促進地方文化素質乃至經濟的發展,同時在各縣鄉建立民族文化傳承和研究基地,為促進西海固民間手工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第四,也有部分人建議從宣傳入手,調查顯示有非常了解或熟悉周邊其他地方的傳統手工藝及藝人的不到14%,只是聽說過的占到68%,還有部分人根本就不關心不熟悉,所以大力搞宣傳,首先使本地區民眾認知、熟悉、了解西海固傳統手工藝,更讓民眾了解傳統工藝的重要性和自身的利益價值,使民眾有種意識從而有利于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就像在西方國家,不管貧富但一般越是經濟富裕和貴族家族,他們越是喜歡用一些古老、繁復原始的手工產品來做各種裝飾,他們認為原始傳統手工藝品其歷史年代愈是久遠其社會價值越高,這往往在彰顯一個家庭的文化素養和社會地位。他們大約89%以上的藝人都以此來作為經濟來源,由此在西方國家,手藝人的家庭經濟收入90%都靠自己的手藝獲得,這樣一種思想和現狀無疑就會使傳統手工藝有人繼續傳承和發揚光大,從而形成良性的互動。通過西方國家對傳統手工藝的重視,我們就能夠看出,一旦對于傳統手工藝的認知宣傳到位,社會大眾能夠廣泛了解并認可其帶來的價值,不言而喻,民眾就會自發的對手工藝產品進行買賣,并對傳統手工藝和手藝人充分的重視起來、行動起來也會有一定的社會地位。這些社會地位和帶來的經濟收入能夠進一步改變年輕人對這種藝術文化的態度和認識,因此他們就會主動去學習接受它,從而會使本地區傳統工藝變得活躍、廣泛和輝煌,也將會后繼有人傳承下去。通過政府、文化藝術、學術教育機構等舉辦手工藝文化交流會、進鄉入戶宣講等形式,來幫助鼓動民眾進一步了解西海固文化,讓他們了解傳統手工藝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給自己帶來的經濟效益,從而增強民眾對民間傳統藝術的興趣和積極性。
綜上所述,這種古老獨特的藝術文化其傳承與保護發展是一個涉及面廣而且相對復雜的問題,這牽扯到傳承者對其認知和接受、傳承內容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利益的高低、政策福利保障等要素。因此,應將西海固民間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保護發展作為該地區重點建設和培養工程。建議從新型化人才的培養、老藝人的保護、藝品產品化、政策扶持、政府力量資助等多方面開展工作,同時做好全方位的宣傳和鼓勵,充分讓該地區民眾了解西海固傳統手工藝傳承和保護發展在未來生活中的重要性;使西海固傳統手工藝傳承和保護發展工作能夠真正落到實處,西海固民間傳統手工藝術是回漢等民族文化和勞動人民生活的體現和智慧的結晶,務必要保護好,傳承好并發揚壯大。總之,保護和傳承西海固民間傳統手工藝術并合理開發利用它們的潛在價值,這樣不但能為藝人增加收入,更能推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能使西海固地區的民間傳統手工藝術得到長足的發展和繁榮。
參考文獻
[1] 馬冬梅,陳曉鍵,燕寧娜.西海固回族聚居區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6,30(4):1-6.
[2] 李文斌.西海固民間社火臉譜藝術的保護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5(2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