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體性教學就是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他們的認知規律設置教學方法,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到知識體驗和生成中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實踐能力。本文從一線教學出發,分幾個方面對小學數學主體性教學模式進行思考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 主體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120-02
主體性教學顧名思義就是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是對生本理念的詮釋和實踐。具體操作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讓知識以契合學生認知和發展的方式呈現出來,以期喚起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主觀能動性。如此才能驅動他們完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知識生成體驗過程,進而完成知識到能力的內化和遷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意志、品質、情感和行為能力得以發展,最終達成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鑒于此,下面我就結合課堂教學經驗,總結幾點關于小學數學主體性教學模式的思考。
一、設置情境,吸引參與
課堂教學不是填鴨式灌輸,而是通過認知和體驗吸收知識,轉化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我們就可以看出學生才是認知主體。所以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放棄傳統的抽象理論解說,要結合小學生認知規律設置他們樂于、易于認知的教學模式,以此來吸引學生們積極參與到知識生成和互動中來。具體操作中,我們可以設置趣味的情境問題先喚起學生的認知需求,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到知識學習中來。
比如在學習《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前面我們學習了面積的基本知識,學會了用數格子的方式來衡量面積大小,那么請看課件,誰能來幫農民伯伯比較一下兩塊地的大小。(課件出示兩塊地,讓同學們以數格子的方式衡量面積)然后啟發學生:現實生活中墻壁、地板、廣場等長方形面積的大小總不能用畫格子的方式,那有什么簡便方法呢?
這樣的情境問題引導可以說是瞻前顧后,啟發學生回顧前面的知識,然后通過問題引導他們進行思考,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為驅動他們深入探究本節課知識奠定基礎。
二、合作學習,實踐探究
常言道:實踐出真知。古人詩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見,知識生成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學習主體——學生親自實踐體驗才能完善認知。同時,由于學習能力和知識背景的不同,每位同學思考問題的角度和能力也不盡相同,所以只有集思廣益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實現無限的知識生成和遷移。需要強調的是,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注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構建相互幫扶的學習小組。
承接上例。我們要給出問題讓同學們合作學習。思考問題:長方形的面積和長、寬有沒有關系呢?能不能探索出計算長方形面積的通用簡便方法呢?請拿出準備好的教具開始探索、研究。
要求: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一擺,累算出卡片上長方形的面積,然后記錄好結果,觀察面積和長、寬的數據同學們會發現什么規律?
5人小組合作實驗操作,教師巡視。
小組匯報,經過交流,同學們發現面積整合是長乘以寬得出的積數。這時我們隨機找幾個長方形引導同學們進行普遍性驗證,這樣才符合科學的思維方式,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后,我們要及時給與鼓勵和表揚:同學們真了不起,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操作,發現了計算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到這一步,是讓同學們由猜想到體驗,從實踐中尋找數學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只有經過這樣的深入探究,同學們才能明白面積的真正含義。體驗中掌握知識原理,這就是主體性教學的特色,值得借鑒。
三、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學以致用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引導同學們學會了數學知識和基本算法,我們要投入到實際中來讓學生解決問題,從而鞏固知識,提升運用能力。
師提出實際問題:王老師家要裝修房子,可是不知道客廳要鋪多少地板磚?已知客廳長8米,寬6米,地板磚是邊長0.8米的正方形,請問王老師需要買多少地板磚?
這個問題是生活中常見的面積問題之一,我們要給同學們留出探究時間,啟發他們經過思考運用新學的面積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同學們經過探究得出一致意見:1.要算需要多少地板磚,首先要算出地板磚的面積0.8×0.8=0.64平方米;2.還需要算出客廳地板面積:8×6=48平方米;這樣問題就明了了,就變成在48平方米的客廳里鋪0.64平方米的地板磚能鋪幾塊的問題,很顯然就是:48÷0.64=75塊。
經過這樣打引導,體驗,探索和實踐認知,同學們就全面掌握了面積的知識和運用。由此可見,主體性教學自始至終都是以學生為主體,是讓學生在探究和思考,而不是傳統的說教和灌輸,這樣的主動學習必然是卓有成效的。
四、結語
本文是我結合一線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主體性教學的幾點認知和思考。總而言之,我們要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切要圍繞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針對性的設置,吸引同學們積極參與到知識體驗、思考和生成中來,只有這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才能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產生無限的知識效能。
參考文獻:
[1]儲東亮;小學數學主體性教學模式的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華朋;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主體性教學模式進行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2015.11
作者簡介:
元紅光(1981.11—),男,漢族,山西長治平順縣人,大學本科學歷,小教一級職稱,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