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聽力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也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和弱點。傳統意義上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當前英語聽力教學的需要。本文旨在從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現狀入手,分析問題所在,找出相應的教學策略,期望有助于提高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水平。
關鍵詞: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問題;策略
在英語學習的四項基本技能中,“聽”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口語交際中起到很大作用。《高職實用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英語課程是注重打好語言基礎,注重培養實際應用語言技能的課程,特別是培養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能力的重要文化基礎課。然而,當前國內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的英語聽力教學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制約了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聽力教學效果不盡理想。
一、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現狀與問題分析
1.英語基礎較為薄弱
高職學生的生源結構主要由高中生和中職生組成。全國多個省市高考聽力成績已不計入高考總成績,學生對英語聽力重視不夠,往往只注重語法的掌握和詞匯的積累,學生除了在英語課堂上,很少有機會進行聽力練習。而中職生有其獨有的特點:學生早在中職學校時已開始學習專業知識,公共課被置之一旁;學生的英語基礎較為薄弱,談英語而色變,缺乏學習英語的興趣,甚至表現出畏難情緒。
2.傳統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
目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多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形式比較單一,教師往往借助錄音機、投影儀、光盤和磁帶等設備和媒介進行聽力教學。有的學校甚至簡化英語聽力教學,把精力和經費多用于專業課程的建設。學生長時間被動地接受聽力信息,感到枯燥乏味。
3.缺乏語言環境
首先,學生只有在有限的英語課堂上才有機會接觸、使用和聆聽英語,英語學習缺乏真實而自然的語言環境。有利的環境條件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大有裨益,特別是聽說能力的提高。漢語作為母語在學生學習英語時難免產生影響。如很多學生做英語聽力練習時都習慣于將所聽內容逐字逐句譯成漢語再去理解。換句話說,他們不習慣于用英語思維直接思考,以致影響了聽力的速度,也導致了理解的偏差。
4.英漢語文化背景的差異
英漢兩種語言作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語言,體現著不同的文化習俗,這種文化背景上的差異會給中國學生帶去無形的障礙。大學英語聽力中涉及有關英語文化的內容,學生如果對萬圣節、美國總統選舉、威廉·莎士比亞等不甚了解,就無法深入理解聽力內容。
二、聽力的實質
聽力是一種交際行為和心理活動。在英語學習的四項基本技能——聽、說、讀、寫中,聽是基礎,是關鍵。聽能夠使人們獲得語言信息,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口頭交際活動中作用最大。聽的一方只有對說話一方的聲音進行感知、理解,獲取信息并對信息主動進行加工,最后做出反饋,整個語言交際過程才能完成。
三、教學策略
1.細化英語聽力課堂教學流程
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課堂上,教師應合理有效地組織聽力活動。將英語聽力細化為幾個步驟,即聽前活動、聽力過程進行中和聽后活動三個階段。在聽前活動階段可以簡單地向學生介紹聽力材料的背景知識,使學生做到心里有數,為聽力的進行做準備。聽力過程進行中要確保學生精神高度集中,提高聽力效率。聽后活動階段要對進行完畢的聽力活動進行反思,總結策略,鼓勵學生進行團隊討論,合作學習,交流經驗。
2.將多媒體引入聽力教學
多媒體使用的媒介包括文字、圖片、照片、聲音等,能滿足學生的視聽感官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亦能提供語音純正的聽力內容,實現人機交互,使學生及時、準確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針對問題反復練習。
3.英語聽力教學中植入西方文化因素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承載了許多西方國家的文化,涉及宗教意識、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社會制度、文學藝術等多個方面。沒有相關知識的儲備就會影響學生的理解,所以應鼓勵學生夯實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教師應將英美國家知識融入日常教學當中,幫助學生理解異國文化。
“聽”的有效方法需要教師從平常的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出更適合當前高校學生學習的聽力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練習聽力,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黃露,韓金龍.任務教學法與大學英語多媒體課堂教學[J].外語界,2003(3).
[2]徐潔.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障礙和對應策略[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
[3]肖凌鶴.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影響因素及其應對策略[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4]謝潔.多媒體技術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作者簡介:李潔(1983— ),女,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英美文學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