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武
摘 要:問題解決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問題背后的相關知識,掌握問題解決的策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上應該以問題為中心,通過解決問題讓學生復習和學習知識,切實掌握問題的解決策略,達成三維目標,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關鍵詞:數學課堂;問題解決;教學模式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教育的核心是解決問題,《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把解決問題列為總體目標之一。因此,問題解決不僅是數學課堂學習的一個目標,也是學習數學的一種主要方式。問題解決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讓學生解決相關的問題,學習深層次的知識,掌握問題解決手段,不斷提高自身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上應將問題作為中心,通過問題解決進行知識復習和教學,切實掌握問題解決策略,達成三維目標,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一、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啟發(fā)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原則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需要教師的點撥、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想要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進行探索和思考。所以,啟發(fā)性與探索性是教與學相統(tǒng)一的具體體現。教師在啟發(fā)指導時要注意發(fā)散性,啟發(fā)學生去解決問題,同時防止禁錮學生的思維,要對學生的想法或結論給予肯定或適當的引導。
例如,在教學三角誘導公式時,如果先在課堂上直接給出這些公式,然后讓學生鞏固練習,取得的教學效果不會理想。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學生并沒有參與到探索中去,不理解為什么進行三角關系式的學習。而若在介紹公式之前,設計練習讓學生去計算,學生會感到很困難,無從下手。此時教師適當啟發(fā):“數學用表中只能查得銳角的三角函數值,要想把上述各值轉化為一個銳角的三角函數值,同學們考慮有必要研究哪些關系?”通過這些進行問題的設計,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啟發(fā),讓其探索和聯(lián)想,找到誘導公式和角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公式的順利引入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以學生已有知識為基礎設計問題,激發(fā)探究欲望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出問題,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體系間產生交叉或矛盾,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引起學生迫切追求結論的愿望,使學生處于一種主動參與的位置,充分發(fā)揮課堂主體地位。
例如,在教學異面直線所成的角與它們的距離時,如何引出這兩個新概念呢?可以結合以前所學習的關于兩條直線位置關系(平行或相交)的定義,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兩條平行直線的位置關系如何刻畫?兩條相交直線的位置關系如何刻畫?兩條異面直線的位置關系如何刻畫?通過對原有兩直線位置關系的復習,從而對兩條異面直線的位置關系產生明確的定義。
三、在知識的拓展處設計問題,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
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在知識的拓展處設計問題,可以使學生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生長點,使知識進行遷移、變形或對問題形成不同的解決方法。
例如,在學習“三垂線定理”時,學生往往對定理中標準圖示下的問題可以快速解決,而一旦問題有了變化,就會束手無策,無從下手。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時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討論思考:反映三垂線定理的圖形有幾種可能情況?通過變式訓練,加深對“三垂線定理”適用條件的理解,并培養(yǎng)與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與靈活性。
四、聯(lián)系實際設計問題,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注意數學與生活的結合,實現數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有機整合。通過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例如,在學習數列有關內容后,可圍繞銀行存款與貸款設計問題,讓學生去解決:假定某人有一筆資金,如何存款可以使收益最大?如何設計一個方案,使自己的錢在十年中可得到更多收益?在貸款購房時,如果使用等額本息的方式進行還款,每月要還多少錢?等等。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價值與魅力,進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達到培養(yǎng)應用數學意識和能力的目的。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通過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想象和猜測等,使學生經歷數學的生成,形成數學概念、思想和方法,既有利于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對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張春梅,孟凡霞.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初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12):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