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
摘要:審美能力是個人藝術素養的重要體現,小學音樂學科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審美能力的培養,對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契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音樂學科的典型特征,巧妙恰當的開展審美教育,讓兒童在音樂學習之初就培養起對美的感知和創造美的意識,我們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應有很多事情去做。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審美能力;培養
音樂教育是小學教育中實施全面現代素質教育的重要組織部分,通過音樂教育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以及自身綜合素養,為小學生能夠從小接觸音樂、熱愛音樂、享受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就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了一下探析,希望能為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一些思路。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知美
音樂作為一門聽覺藝術,需要學生用心去體會,才能感知其中的美。很多音樂作品中蘊含豐富多彩的畫面,而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還原這些畫面,以讓學生感知音樂之美。這就需要教師結合音樂作品,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化的教學情境,以充分引導學生感知美。例如:在學習蘇少版小學四年級音樂《花兒與少年》這一課時,教師以情境方式讓學生感知美,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花兒與少年》是青海民歌,為此,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青海的自然風光,利用吸引人的圖片,讓學生直接感知青海風光美。學生沉醉在美麗的圖片中,享受著青海的美,用心體會著青海美在哪里。但在出示的青海圖片中,并沒有花兒的圖片。緊接著,教師設計問題與學生互動:同學們,《花兒與少年》這首歌曲中的花兒是我們現實中的花嗎?如果不是,那花兒又代表著什么?此時,學生開始主動交流起來,到底花兒指的是什么,真的不是鮮花嗎等,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利用美麗的青海圖片刺激學生眼球,讓學生直接感受到青海的美;然后利用問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情緒,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加強音樂欣賞美的熏陶,感受美,激發審美情趣
審美教育必須從美感人手,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本身的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包括教學手段和方式,要避免生硬地強調作品的歷史意義和作者的情感態度,在生動地提供學生能夠接受而又必須了解的音樂知識和有關背景知識的情況下,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藝術語言和音樂要素的運用,進而了解作品的藝術特點。所有音樂概念都應盡量用音響來體現。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賞時,可簡單地進行一些比較和聯系,區分不同作品的不同處理法及它們的審美特質。將學生接觸過和了解到的音樂知識及技能使用到對作品分析中來,以訓練和培養學生對作品的藝術分析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讓學生對音樂美的感受從“聽”開始,聽著音樂進課堂,聽著琴聲起立、坐下、問好。聽教師的演奏和范唱,欣賞錄音帶中的優美音樂。為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設計各種練習:唱唱、敲敲、跳跳,讓學生進一步在“動”中感受音樂。此外,還可配合其它的教學手段,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三、培養音樂素質,理解美,提高審美樂感
學生通過欣賞和分析,能區別各種情緒和各種樂器的音色,掌握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和國家音樂作品的不同情緒,從而理解真善美,分辨假丑惡。進行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觀念,從而凈化心靈,啟迪智愚。小學生可塑性大,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求知欲強,教師可抓住這些特點,利用直觀掛圖、多媒體課件、錄像等手段,創設音樂情境,喚起學生對視覺、聽覺美的感受,形成一個立體的欣賞體系,從而喚起學生的審美體驗。音樂教材中的作品顯然都是古今中外優秀的音樂作品,但對學生而言,往往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可從課外補充一些思想性、藝術性較強,能體現時代精神的作品組織教學,這些學生喜愛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總之,在教學中,要寓音樂素質與能力的培養于審美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音樂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良好的樂感,簡明的釋義是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是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的三種能力的有機結合。音樂教學目的之一,就是通過音樂作品的內容、形象激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動情和用情,使他們對音樂形象的感知達到真切、深刻的程度。
四、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創造美
當學生的審美能力到達一定高度后,教師還必須以活動為“刺激物”,引導學生創造美,全面升華學生對美的理解與感受。只有學會創造美,學生的審美能力、品味等才能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對美的理解才會更深、更廣。為此,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機會,引導學生創造美。例如:在學習蘇少版小學五年級音樂《快樂的嚓嚓嚓》這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音樂感悟來創造美,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在《快樂的嚓嚓嚓》這一首音樂中反復出現“嚓嚓嚓”,音樂曲調、情緒非常歡快,展示的是和諧、美麗、歡快的音樂畫面。為了讓音樂學習更豐富,促進學生創造美,教師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在嚓嚓嚓部分利用打擊樂進行配樂,讓歌曲更具獨特、歡快,表現出快樂的氛圍;另一組學生則跟隨音樂,配上適合的舞蹈動作,展示歌曲畫面之美。這樣獨具創意的活動讓學生投入其中,學生竭盡全力創造美。又如在學習蘇少版小學四年級音樂《江南好》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繪畫方式展現歌曲中的江南,從而創造美。
總之,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學生親歷學習過程的。只有學生的大腦經歷了頭腦風暴后,學生才會提高自己的認識和審美。學生的心靈才會得到凈化,情操才會變得更加高尚,對于音樂的理解也才會有更加深刻的感悟。音樂教師要變化教學方法,用教師的誠心、愛心、耐心將學生帶入美妙的音樂世界,架起一座座美的橋梁,為學生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
參考文獻
[1] 謝征,李慶生.淺析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審美精神的塑造[J].教學與管理.2009(21).
[2] 方碩婷.感受?評價?表現?創造——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的幾點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