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春
摘 要:文章從把學生學習數學的小教室變成生活與數學結合的大課堂,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出數學問題,引出生活中的話題再抽象為數學研究對象,給數學概念賦予看得見的現實情境等方面,研究新課標下的數學生活化教學。
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化;生活題材;數學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0-0057-01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化情境。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踐、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一、把學生學習數學的小教室變成生活與數學結合的大課堂
學生的數學學習不能只是抽象演算和推理,更主要的應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十一”長假期間出門旅游的實例,設計蔡老師“十一”七天長假期間從張家港到大連去旅游的數學問題,并讓學生通過看地圖、上網等形式了解張家港去大連旅游的不同路線,調查各個路線沿途都有哪些景點,同時了解各個路線所需的車費、食宿費等費用,估算不同旅游路線的大致費用,提出合理的旅游建議。這樣,通過調查、分析、交流、合作等方式,學生的知識有了豐厚的積累,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得到了發展,學生對數學問題的體會更加深刻。
二、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出讓學生去思考和實踐的數學問題
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提出問題,并依據其情節和數據編出應用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這樣,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會被吸引。例如,教學平均數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調查學校組織開展的各個課外興趣小組的參加人數。上課時,教師讓學生匯報調查數據,然后教師根據調查數據編制一道求平均數的應用題,讓全班學生共同思考、共同解決。由于應用題來自學生的生活,來自學生的實踐,因此,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致很高。這樣,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生很順利地完成對求平均數問題的學習。
三、引出生活中的話題再逐步抽象為數學研究的對象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巧設一個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短路”。引起認知沖突之后,教師再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討論,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為數學研究的對象。例如,一節數學課上,教師對學生們說:“××公司的老板給老師打電話說要設計一個紙盒。紙盒有兩個要求:一是能裝24個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小方塊,二是盡量節省材料。老師就把這個設計任務交給你們。”然后,教師在黑板上寫下標題:設計新紙盒。之后,學生開始分組討論,選出最優設計方案。小組討論完畢,教師問學生:“一共有多少種方法?”學生們沒能立刻回答出答案,因為全班學生并沒有把所有方法都考慮到。于是,教師就引導全班學生按照有序思維把所有方法都排列出來,共有6種,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制作要求,理解“盡量節省材料”意味著什么。結合相關要求,學生篩選出表面積最小的紙盒,即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表面積是52平方厘米的長方體紙盒。這節課的問題,其實是一個體積相同的長方體如何使表面積最小的問題,但要解決這個數學問題,對部分學生來說有些抽象,也難以引起學習興趣。因此,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教師引入生活中做紙盒這個實際問題,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這樣的教學設計,比直接帶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要好得多,課后許多學生反映這樣的數學課很有趣,希望這樣的數學課越多越好。
四、給抽象的數學概念賦予一個學生看得見的現實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常常遇到一些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數學概念。教師如果給抽象的數學概念賦予一個學生看得見的現實情境,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背景中理解概念,那學生學習起來就比較容易。例如,在教學面積與面積單位時,教師可以采取下面幾個教學步驟。第一,要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物體的表面。為此,教師可讓學生摸課本的封面、課桌的桌面、黑板的板面,逐步感知物體的表面。第二,要讓學生感知平面圖形的大小。教師可在黑板上出示兩個平面圖形,讓學生判斷哪個面大、哪個面小,由此引出面積的概念。第三,教師要通過直接觀察判斷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重疊比較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數小方塊比較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等活動,逐步引導學生尋找比較兩個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第四,教師要結合同一個長方形但不同的學生算出的面積大小不一樣(用于測量的小方塊大小不一樣)的實例,講解重視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第五,教師通過大拇指的指甲蓋大約1平方厘米、手掌心大約1平方分米、某塊布的面積是1平方米等類比方式,使學生產生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認識。
五、結束語
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生活情境,組織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進行自主學習,用數學方法解決一些生活問題。這樣,學生不僅學到數學知識,還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鍛煉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數學是有用的、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問題,因而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很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秀俊.對新課標下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探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6(S2).
[2]林玉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