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婕
摘 要:課堂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同時,課堂教學的情境又是復雜多變的,這些都需要教師具有教育的智慧與機智。通過動態促進生成,利用生成完成預設的目標。思維的激活、靈性的噴發都源于對話的啟迪、碰撞。只有深層次地對話,才有閃光的生成。然而靈感稍縱即逝,火花瞬間即滅,這就要求教師處理好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關系,尋找平衡教學預設與生成的核心元素;真正顧及幼兒的多方面成長、顧及課堂上師生共同活動中促進幼兒發展的各種方式;具有捕捉焦點論題的意識和能力精心預設,為幼兒導航交流互動,促進生成。
關鍵詞:預設;動態生成;教育智慧
動態生成式的課堂上,教師不僅要關注幼兒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幼兒學習的表現。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珍視幼兒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允許并尊重、激勵并贊賞幼兒基于自己實際的感受、體驗和發現。對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見”和“高潮”,教師應善于捕捉課堂教學中生成和變動著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活的教育資源,努力創造條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讓擦出的火花燃燒起來。
在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會以自己的視野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水果都是長在樹上的嗎?小魚有鼻子嗎?水果里面都有核嗎?魚的鼻子在背上還是在頭上?……而許多活動都是在孩子提出的問題中生成的,或是在老師預設的問題中產生的。所以“問題”與“主題”一字之差,雖然有不同的概念,但它們卻緊緊相連,抓住了有價值的“問題”,能使“主題”產生和拓展,推動主題的深入。
實錄:開學不久,我們進入了“我們的身體”的主題活動,讓小朋友以自身的生活經驗交流過去小時候的我與現在的我。他們都樂意表達自己的感受。一天,咪×第一個午睡起床,在穿鞋的時候,忽然發現怎么也穿不進去?他使勁地拉,并且不停地埋怨,引起了旁邊小朋友的關注。于是在晨會活動中,我將這件事告訴了大家,請大家想想是怎么回事?咪×一個勁地叫:“我剛才沒用力氣,后來用了力氣就穿進去了。”他似乎還沒有意識到由于鞋子小了的關系。于是“鞋子為什么會穿不進去?”的一個小活動由此產生。小朋友在探討過程中發現了是因為自己長大了,所以不但是鞋子小了,連衣服也小了,自己的長褲變成了中褲不能穿了。小朋友們還從家中拿來了以前所穿的衣服和褲子,了解過去自己所穿的鞋子、衣服的尺碼。從一個發現的問題轉變為一個小活動,引起更多孩子的關注,進一步體驗“我長大了”。
在預設活動中,我原來的思路落腳點是在“小手本領大”上面。因為根據班級的特點,包辦現象嚴重,自主意識差。所以就有了這樣的打算。可是在講到“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臉蛋”時,出了一個“鼻子”的話題。小朋友們在講到鼻子的作用時,珺珺說:“鼻子會流血的。”心×說:“鼻子會呼吸。”“大象的鼻子會卷東西。”這幾個話題引起了大家的爭論,“鼻子流血怎么行?”但鼻子確實會流血,同時對“呼吸”及動物的鼻子也引起了大家的愛好,“不呼吸會悶死的”。于是師生共建生成了“鼻子”的話題。我初步歸納后,預設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怎樣保護鼻子,不讓鼻子流血”,第二個是“假如鼻子出血了該怎么辦?”接著又預設了“動物的鼻子在哪里?有什么用處?”以及“動物都是用鼻子呼吸嗎?”
反思:在主題活動中,我們發現由于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也有一定的挑戰性,于是我決定讓小朋友們自己想辦法去尋找資料來發現、探索、研究新問題,能讓小朋友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自主性。但由于每個小朋友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愛好不同,對以上問題沒有集體參與,而是部分幼兒分組進行。在交流活動中,他們的思維更開闊了,同伴間得到了分享孩子交流與互動的過程中,幼兒會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獨特想法來提出形形色色的問題,而老師如何將幼兒提出的問題加以歸納、思考、提煉,并且將其深化為主題,這一點非常重要。
將“問題”轉化為“主題”,能使活動進一步展開:能使幼兒圍繞主題自主性地學習與自主性地解決問題;能使幼兒獨立自信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在捕捉問題、確定主題時,還應該注重與幼兒已有的經驗吻合,與幼兒的年齡階段、教育目標一致。
教學時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進行充分的預設。因此,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而鉆研教材、了解學情是進行充分預設的重點。
基于對教材的鉆研和對學情的了解,再進行充分預設是必要的。但預設應該是有彈性的、留有空白的。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師充分考慮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在預設時,預留“彈性時空”,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在實施過程的設計上要“大氣”,不求教師一廂情愿、滴水不漏式的預設,重在全程大環節的關聯式策劃;在每個大環節中又要充分考慮到各種情況,例如,幼兒會提出什么疑問,教師如何作答;教師提出某個問題,幼兒會怎么回答,一般有幾種答案,教師怎樣引導,最后該怎樣歸納等。如果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幼兒方面考慮,會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
下面是一位教師的語言活動《小老鼠忙碌的一天》一課時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
《小老鼠忙碌的一天》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也是一個充滿情感的故事。仔細閱讀這個故事,會發現其中隱藏著兩天線索。
第一條線索:小老鼠蕩秋千做夢—收集材料—制作禮物—送出禮物,實現夢想—完成最重要的任務“睡覺”。
第二條線索:大老鼠翻土播種—收拾雜草倒垃圾—搬運草
莓—收到禮物—完成最重要的任務“睡覺”。
將這個故事轉換為教學活動時,我們認為應該突出第一條線索,以“小老鼠在忙碌什么”為教學切入口,圍繞“小老鼠的夢想是什么”逐漸展開故事情節,以“小老鼠實現夢想,進入甜蜜夢鄉”為高潮結束活動。至于第二條線索的處理,可以采取以傾聽故事為主的方式,不進行過多的渲染和討論。
此外,這個故事里還蘊含著一些教育元素:禮物要用心制作,禮物可以用生活中一些隨手可取的材料來制作,為親愛的家人或朋友制作禮物應該是一個有意義的、需要我們用心的工作,這些教育元素也應該自然地融入本次教學活動中。
思維的激活,靈性的噴發源于對話的啟迪、碰撞。只有深層次的對話,才有閃光的生成。然而靈感稍縱即逝,火花瞬間即滅,這就要求教師應具有捕捉焦點論題的意識和能力,這種智慧源于教師的“知識底蘊”和“精神底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靈活利用課堂評價的激勵轉化功能,讓教學從被動的狀態脫離出來,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去正視理解幼兒的每一句話,保護幼兒的自信心,讓他們體會到成功,樂于學習,激發他們的創造精神,從而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全面發展。
葉瀾教授指出:課堂無時不刻地在運動變化的,我們可以深切體驗、感受到知識、思維、情感的流動,知識、能力、情感的生成,也只有這樣的生成,才是課程改革后應該有的課堂。
“動態生成”是新課堂的產物,面對“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課堂生成信息,我們應該把握教學中動態生成的特性,掌握促進有效生成的規律與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智慧與處理意外情況的能力,既能順著幼兒思路組織教學,又能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通過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促進幼兒學習方式的改變,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力,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理念對傳統的超越,更是課堂教學理念新的追求,值得我們深思并努力探索!因為我們都明白“動態生成應是有效生成”。
參考文獻:
[1]鄭百苗.語文課堂的生成:價值引導下的自主建構[J].小學各科教與學,2005(2).
[2]丁國琴.預設,讓生成更精彩[J].教育科研論壇,200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