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杰
摘 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基本途徑,也是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的主要手段。將趣味性的生活知識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相結合,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對于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主要探究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教學的幾點策略,希望可以為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一些保障。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新課標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關注整個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學習情況。而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與數學教學相融合,可以激發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有助于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探索中。而且,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也能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從而有助于他們數學素養的提升。下面我就簡單地談談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實施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以生活為引子,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
對于生活經驗與閱歷不足的小學生來說,在數學課程中引入生活,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更有助于他們全面地認識數學知識,并逐漸以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使其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對于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將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融入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一些熟悉的場景,如超市柜臺上的貨物價格,體重秤上顯示出來的數字,身高尺上對應的身高數等,這些都是學生平時十分熟悉的情景,將這些在數學課堂中展示出來,學生就能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也可以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小數的地方,從而在學生積極思考與參與的過程中提高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真正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利用生活常識,讓學生體驗數學之美
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利用生活常識對學生進行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手段。數學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藝術,教師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體驗數學之美,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神奇奧妙,從而使他們的審美情趣與數學素養得到全面提升,更好地促進小學生的能力與思維發展。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介紹生活中常見的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物體,讓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事物相聯系。如長方形明信片、書本、鐘表表面等,正方形的臺歷、室內開關的表面、鏡子、地磚等。這些事物不僅會讓學生感性地認識并體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也會讓學生認識到這些圖形的美妙之處,如利用正方形的地磚進行鋪設,使得屋子更加整齊和諧,從而增強了和諧美,有助于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這樣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的教學過程,可以大大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進而真正促進他們學習效率的提升,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
三、借助生活實例,讓學生探究數學問題
實踐出真知,學生要想真正地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在生活實際中觀察思考,那么教師就要借助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在生活環境中滲透數學知識,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在探究中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增強他們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教學“位置”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數學游戲,讓他們在實踐中收獲數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指定位置站好,并讓每個學生記住自己此時的方位坐標,然后讓他們按照口令進行位置變動。如原來在第三列、第四行的同學可以用數對(3,4)表示,那么教師就可以說出口令,第三列的同學都向左走到相鄰同學的位置上,這時原來(3,4)位置的同學所在的位置就變成了(2,4)。為了讓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這個活動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移動之后所在位置表示的數對,從而通過這樣的數學游戲來增強教學的趣味。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確定位置的例子,如電影院里是通過確定第幾排第幾號來找到座位等。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新穎有趣,又聯系了生活實際,還有助于實現高效教學。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是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師要巧妙地將生活知識與數學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小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趣味與價值,從而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在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真正地實現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李卓.論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
[2]裴海艷.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亞太教育,2016(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