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組織是推進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各地區社會組織繁榮發展,在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創新社會治理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會組織黨組織是黨在社會組織中的戰斗堡壘,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領域。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重要性與特殊性,要求我們必須以黨章和中央有關精神為指導,加強重視,擴大覆蓋,科學管理,充分發揮其“紅色引擎”作用。
關鍵詞 六安市 社會組織 黨建工作
作者簡介:臧玉多,中共六安市委黨校馬基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黨建、馬列。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247
社會組織主要包括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社會中介組織以及城鄉社區社會組織等。近年來,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國社會組織發展快速,截至2016年6月,全國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達67萬個,其中社會團體32.9萬個,社會服務機構33.6萬個,基金會5038個,遍布教育、文化等行業領域。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是黨和政府聯系基層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黨的工作和群眾工作的重要陣地。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社會組織面大量廣,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十分重要 。
一、六安市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現狀
六安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將社會組織黨建與機關等領域黨建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全面推動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進步,激活社會組織紅色動力,有力促進全市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和作用發揮。
(一)重視程度加大
一是出臺文件,加強領導。六安市委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非公有制企業黨的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2016-2020年六安市非公有制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規劃》等文件,明確了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目標任務、基本原則和主要措施等。市縣鄉三級黨委分別成立了非公經濟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委員會,抽調精干力量,統籌負責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確保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有人抓、能落實。
二是摸清情況,有效覆蓋。近年來,六安市各地對轄區社會組織進行認真摸底登記,建立臺賬,全面掌握社會組織的數量和黨員人數等情況。采取單獨組建、聯合組建或掛靠管理等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組織黨組織有效覆蓋。
三是加強保障,培育隊伍。采取財政扶持、社會支持和黨員自愿捐助等辦法,多渠道解決社會組織黨組織工作經費問題。堅持“選、派、育”并舉,加強社會組織黨建隊伍建設。特別是選派出一批熟悉黨務工作的黨員干部到社會組織擔任黨建工作指導員,涌現出陳昌國、郭世明等一批全省先進典型。同時加大培訓力度,邀請安徽大學等高校長期從事社會學專家教授進行培訓。
(二)發展勢頭良好
近年來,六安市社會組織發展勢頭良好,數目不斷增多,各行業領域社會組織不斷涌現,社會組織在各縣區分布廣泛。據統計,截止2016年12月31日,全市已登記注冊社會組織共有1838個,其中,各類社團組織是916個,社團組織中,學術性組織77個,行業性組織365個,專業性組織435個,聯合性組織39個,行業性組織和專業性組織發展快速;各類民辦非企業單位也是916個,民辦非企業單位中,教育類521個,衛生類111個,文化類27個,科技類22個,體育類42個,勞動類21個,民政類115個,中介類8個,法律服務類1個,其他類48個;基金會全部為非公募性,共6個。這些社會組織大部分是近10年來新組建的,主要分布在農業生產、就業培訓、文化教育、商貿流通、法律服務、民政慈善等行業領域,量多面廣、門類齊全,遍布六安城鄉各地。
(三)發展不斷規范
為提高社會組織公信力,推進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在嚴格推進年度檢查基礎上,六安市加強社會組織評估。2015年4月,六安市依法成立全省首家市級社會組織評估機構——六安市公信社會組織評估服務中心,開展社會組織評估。評估體系公開透明,采用第三方獨立評估。評估層次明確,從低至高共分為1A級、2A級、3A級、4A級和5A級5個等級。評估結果運用充分,獲得3A級以上的社會組織,可以獲得政府購買服務和政府獎勵,優先接受政府職能轉移。獲得4A級以上的社會組織可以簡化年度檢查程序。為構建政社分開、權責明確和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市民政局集中依法規范整頓社會組織,對領導干部在社會組織兼職進行摸排清理。2014年,六安市有79名領導干部辭去社會組織領導職務。同時,六安市民政局還對284個社會組織領導干部兼職情況反復進行清查。
(四)發揮作用增強
一是推動經濟發展發揮作用。第一,服務企業,推動企業發展。如六安市企聯多年來用心服務企業,開展了“六安企業50強評選”,“惠企政策報告會”、“銀企對接會”等活動,搭建了企業、企業家與黨委、政府等溝通和交流平臺,為企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15年,六安市企聯獲得最高評級——中國社會組織評估等級5A級。第二,服務農業,加快農民增收。如六安各類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把農民互相聯合起來,不僅有利于生產、加工和銷售農產品,而且有利于降低成本,形成規模效益,增加市場競爭力。多年來,共幫助農民增加經濟收入數億元。第三,參與扶貧,致力精準扶貧。六安市印發了《六安市關于進一步動員社會組織參與扶貧開發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創社會組織參與扶貧機制,打造六安社會組織的扶貧公益品牌,推動了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工作。
二是推進社會建設發揮作用。第一,是從事公益事業的生力軍。如六安市啟明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是在市民政局大力培育扶持下成立的六安市首家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機構,致力于社會工作公益事業。該機構的“夢想小屋-繪本課·志愿行”項目被評為全國青年社會組織“伙伴計劃”優秀項目;六安愛聯盟公益助學協會以助學為主線,兼顧為弱勢群體排憂解難。成立不到一年時間里,就先后幫扶了一千多名貧困兒童、留守兒童及孤殘兒童,公益活動累計受益三千余人,被安徽省婦聯授予關愛兒童創新獎。第二,是促進社會就業的好幫手。如科達、振華和鵬飛等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培訓了大量技能型勞動者,為下崗職工再就業提供技能培訓,培訓近數十萬人次,經過培訓的人員就業率達到90%以上。第三,是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領頭羊。如皋城中學、匯文中學、六安中學、皖西中學和輕工中學等發揮作用尤為突出,這些民辦學校成為公辦文化教育類學校的重要補充,同時也解決了上萬名教師就業問題。
二、當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面臨的困境
當前,全國各地在推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方面都進行了積極探索,獲得經驗和成績,也面臨一些困境,具有普遍性。
(一)思想重視程度依然不足
社會組織黨建依然是一個新課題。相對于政府、國企等主體黨建工作,一方面,管理部門思想認識不到位。社會組織黨建是新領域,一些社會組織的主管部門等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還不到位,認為社會組織只要能照章辦事、遵紀守法,是否組建黨組織無關緊要,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較為輕視,研究不多、指導不力、要求不嚴,仍然采用傳統管理理念和方法,片面強調社會組織黨建特殊性,甚至出現對社會組織黨建不愿管和相互推諉現象 。另一方面,社會組織自身思想認識不足。部分社會組織負責人黨建思想觀念較為淡薄,擔心組建黨組織會影響正常業務開展,在黨建工作上不能積極組織和參與,甚至不能理直氣壯地開展黨建工作。另外,部分社會組織黨員組織觀念缺乏,參加黨建活動興趣不大,游離于黨組織之外。
(二)有效的覆蓋面依然不廣
與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非公有制企業相比,不論是東部、中部或者西部,社會組織黨組織的覆蓋率都較低,同時也存在形式覆蓋和實際覆蓋的矛盾。
一是社會組織規模小與黨員人數少限制。我國的社會組織大部分規模小,黨員人數少,符合建立黨組織條件的少。
二是社會組織結構散和黨員流動性大限制。社會組織結構比較松散、靈活,往往不存在完整嚴密的組織體系,這些問題造成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存在困難。工作人員流動性大,黨組織成立后也不夠穩定。
三是社會組織開放性弱和活動效果不足。社會組織立足于某個行業領域,專業性強,黨建系統間融合程度低,容易出現“有組織無活動,有活動無質量”現象。另外,選派黨建指導員中,部分人員僅僅形式上掛個名。
(三)管理機制不順依然突出
一是多頭管理,運行不暢。管理邊界模糊,部門之間互相“扯皮”現象時有發生,實際上也存在誰都管、誰都管不到位的現象,也缺少一個真正能夠起牽頭作用、負總責的單位。中央有關文件雖然已經明確,但大多數責任主體并不了解自己還負有社會組織黨建責任,有的沒有建立社會組織黨委(總支),有的主管社會組織較多,承擔黨建任務力不從心。同時一些社會組織黨組織在主管單位變動過程中,也會出現找不到上級組織情況。
二是保障不足,缺乏約束。社會組織是民間性質組織,不是行政組織,缺少資金和活動場所,多依靠別的單位支持贊助而開展活動,居于弱勢地位。社會組織黨建隊伍培訓相對較少,缺乏黨建素養,政策業務不熟,整體素質不高,特別是大多數黨建工作者屬兼職,工作積極性、主動性不夠,兼而不管現象在不同程度存在。社會組織黨建缺乏剛性約束。
(四)組織作用發揮依然不夠
一是社會組織黨建活動開展較少。有的地方把重點放在組建黨組織、擴大覆蓋面上,很少幫助、指導社會組織中的黨組織加強自身建設、開展活動,沒有實現工作覆蓋和作用覆蓋。
二是社會組織黨建活動開展困難。社會組織黨建活動開展缺乏隊伍、經費和場所等,制約了作用發揮;一些社會組織黨務工作者不愿、不會開展黨建活動。一些社會組織流動黨員較多,部分黨員黨員意識較差,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夠。
三是社會組織黨建活動缺乏創新。簡單照搬黨政機關等黨建活動方式,出現黨建活動與業務相脫節,甚至影響社會組織工作的現象。有的社會組織黨組織開展活動形式單調、內容枯燥,僅僅停留于念文件、聽報告等簡單形式,甚至弄虛作假,難以發揮作用。
三、對六安市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幾點想法
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是現實要求,要在嚴格遵循中央和省委要求前提下,借鑒各領域黨建的經驗做法,緊扣實際,從思想層面、組織層面、管理層面和作用層面下功夫,使社會組織黨組織成為真正的“紅色引擎”。
(一)思想重視是前提,重視將“紅色血液”融入社會組織肌體
一是統一各方認識。第一,各級黨組織要進一步增強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大宣傳,努力糾正各部門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思想誤區。擴大影響,營造有利于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順利開展的良好氛圍和環境。第二,針對社會組織負責人對黨建工作錯誤認識,各級黨組織要主動加強溝通和引導,使其充分認識到黨建的巨大作用,特別是能推動社會組織更好更快發展的功能,使其主動支持和積極參與黨建工作 。第三,針對社會組織中部分黨員認識不到位問題,要加強教育引導,通過嚴格“三會一課”等學習,大力開展黨員權利義務教育,教育黨員牢記黨員身份,增強黨的意識。
二是樹立責任意識。第一,各級黨委要切實加強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統一領導,使之納入黨建工作總體布局,明確各級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的具體責任,納入領導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確保責任落實。第二,各級黨委組織部門要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機構要加強具體指導,與其他領域的黨建工作同規劃、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第三,民政等主管單位切實增強黨建責任意識,履行主管職責,指定相關人員專職或兼職抓好所管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對履行責任不到位單位及個人要追究責任。
三是抓好督促落實。黨委聯合主管部門認真研究制定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規劃和年度計劃,制定完善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考核評價辦法,明確獎懲措施,強化結果運用。
(二)有效覆蓋是基礎,讓黨的旗幟高高飄揚在每一個社會組織
一是摸清情況。建議各級黨組織對本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每年進行一次全面調查摸底,通過走訪調研,全面掌握這些社會組織的基本情況和黨建工作現狀,并在調研中指導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幫助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是動態管理。依托社會組織登記機關“登記申報、年檢年報”制度,實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同登記、同年檢、同評估”,對暫不具備組建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通過選派黨建指導員等開展黨建工作,條件成熟時及時建立黨組織。對已建立黨組織的,要不斷鞏固提高,發揮作用;對軟弱渙散黨組織要認真整頓,動態消除黨建工作“真空”。
三是督促覆蓋。督促指導社會組織認真落實黨的組織生活制度。通過選配思想素質好、作風過硬和工作經驗豐富的黨員組成隊伍,嚴格把關,發展高質量黨員,推動黨組織覆蓋面有效擴大。
四是加強扶持。鼓勵依托街道(鄉鎮)綜合服務中心和城鄉社區服務站等設施,憑借社區社會組織綜合服務平臺優勢,把社會組織引入社區,使得社會組織和社區優勢互補,推動社區建設,夯實社會組織發展基礎。
(三)科學管理是保障,進一步理順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管理脈絡
一是完善機構。地方黨委要依托黨委組織部門和民政部門等建立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機構,原只有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機構的,可整合為一個機構。各級黨委組織部門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機構加強統籌協調,定期召開有關部門參加的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會議,加強協調,避免“多頭管”和“無人管”等情況 。
二是健全制度。第一,健全黨建工作體系。黨建工作是為社會組織的業務工作服務的,形成黨務與業務相互支持的工作體系。第二,健全評估考核體系。將黨建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年檢和日常管理考核,在社會組織等級評估中,將黨建工作作為考評的重要內容。
三是加強保障。采取政府購買服務、設立項目資金和加大黨費返還力度等等措施,加強社會組織黨建保障。為黨建工作人員設置一定補貼,保證黨建工作人員相對穩定。與此同時,抓好社會組織黨組織的自身建設,提高黨建隊伍整體素質,增強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
(四)發揮作用是目的,強化社會組織黨建的“紅色引擎”作用
一是加強黨組織隊伍建設。第一,選優黨組織骨干。提倡從社會組織管理人員中選任黨組織書記。社會組織中沒有合適人選的,可提請上級黨組織選派 。第二,壯大黨建隊伍。堅持專兼職結合,多渠道選用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的黨建隊伍。加大黨建工作指導員選派力度,充分發揮其宣傳和指導作用。第三,加強黨建工作者教育培訓。把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者納入基層黨建干部培訓范圍,提高做好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能力。
二是創新黨組織活動方式。第一,創新工作方法。改變就黨建抓黨建做法,將工作重心放在提供黨員教育、管理和服務上,將工作定位在推動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和發揮政治核心作用上。第二,創新工作手段。利用互聯網等技術,在黨員與社會組織之間,黨員與黨員之間建立起便捷的交流、聯絡渠道。第三,創新活動內容。強化社會組織的社會服務功能,把幫助群眾解決現實問題作為黨組織活動內容。
三是提高黨組織活動質量。第一,以貫徹全面從嚴治黨為根本要求,提高組織活動質量。嚴格“三會一課”等制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認真規范黨組織活動。積極收集對黨組織和黨員的意見,及時認真整改存在的問題。堅決防止組織活動隨意化和庸俗化。第二,以社會組織自身健康發展為基礎內容。黨組織活動應與社會組織發展和職工需求緊密結合,切實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第三,以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現實導向,積極開展扶貧濟困等社會公益服務活動,發揮出社會組織黨建的“紅色引擎”作用。
注釋:
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人民日報.2015,9(29).
徐國亮、劉飛.新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探析.理論學刊.2013(1).39-44.
熊曉晴、喬廣發.新型社會組織黨建問題與出路.人民論壇.2014(14).60-62.
珠海市新社會組織黨委.社會組織黨建創新工作中的幾點思考.中國社會組織.2015(19).44-46.
顧維民.推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探索與思考.中國社會組織.2015(2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