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儒家思潮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深厚土壤之中的,但以儒學來取代馬克思主義地位的思想,在本質上是錯誤的,這些錯誤言論和觀點對高校大學生價值觀念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進而影響到了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本文通過研究當代新儒家思潮的基本概況,及其對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的影響和原因探究,尋找引領當代新儒家思潮的對策,探討尋找抵制當代中國新儒家思潮對大學生消極影響的對策。
關鍵詞 新儒家思潮 網絡傳播 高校 意識形態安全
作者簡介:丁嘉慶,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249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及網絡時代的到來,西方反華勢力試圖通過網絡等新途徑傳播意識形態,以大學生為主要宣傳對象,企圖讓青年知識分子接受西方所謂的自由民主價值觀,最終達到“和平演變”的目的。作為中國文化保守主義代表的新儒家思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全球化時代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對大學生思想的侵蝕。然而,新儒家思潮披著“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外衣宣揚以儒學來取代馬克思主義的地位,在當今網絡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新儒家思潮的相關錯誤思想對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產生相當程度的負面影響。
一、當代新儒家思潮概況
傳統儒學由孔子創立,歷史上有兩次發展的高潮。第一次是以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當時推崇的主流意識形態。第二次是在宋元明代興起闡發儒家經典義理。新儒家思潮是根植于先秦傳統儒學核心要義基礎上的現代發展,其核心觀點具有時代性。
(一)從理論綱領來說
20世紀50年代,中國港臺地區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明確提出現代新儒家“返本開新”的思想綱領。這里的“返本”即返傳統儒家學術之本,弘揚儒家內圣心性之學,接續民族文化生命的本源,恢復儒家的“形上智慧”。“開新”即開當代科學、民主之新。他們認為,傳統儒家思想不僅可以為現代化提供重要的價值資源,而且可以抑制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負面現象,匡正時弊。
(二)從大陸新儒家的政治訴求來說
第一,文化民族主義。新儒家思潮認為文化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認為儒學是解決當代中國社會各種現實問題的唯一正確方案,排斥其他方案的可能性,因此這是典型的文化唯心論。第二,重建儒教。他們認為西方文明的挑戰要求儒教的全面復興,大陸新儒家不僅要在精神層面上重建儒教,還妄想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實行“儒家民主政治”。新儒家們認為要把儒家精神與民主政體融合為一,儒家思想為民主政治提供理論依據,同時通過政治秩序的建立來實現主流價值地位。第四,反對馬克思主義。大陸新儒家的意識形態性非常強,他們主張用儒學、儒教替代馬克思主義成為國家的主導意識形態,這是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否定。
二、新媒體語境下新儒家思潮對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的影響
(一)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國際交流的逐步深入,諸如新儒家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等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涌入,加之大學生涉世未深,世界觀尚處于形成關鍵期,因此各種社會思潮極易對當代中國大學生意識形態和價值判斷造成沖擊,從而影響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塑造。中國大學生是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面對國內外各種社會思潮的相互激蕩,加強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教育,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中的核心地位顯得尤為迫切。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高校師生,提高他們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養,對于實現偉大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媒體下新儒家思潮影響大學生的原因
1.新穎的傳播方式符合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在傳統傳媒時代,只能通過報紙、書籍、等來接觸各種信息,微博、微信、QQ為代表的網絡傳播媒體的出現,結合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優點,傳播周期更短,更加便利。大學生作為信息接受者的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對贊同的思想觀念以點贊、評論、轉載等途徑擴散傳播,使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成為大學生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渠道和新手段。
2.“新觀點”迎合部分大學生的獵奇心理。新儒家思潮的某些觀點利用大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敢于挑戰正統的批判性精神打造理論觀點來吸引和迎合大學生。或是利用我國在轉型時期的現實矛盾創造吸引人眼球的話題,利用網絡輿情博取大學生的關注。網絡是大學生了解社會的主要道路,而沿途紛繁復雜的聲音迷惑著大學生的判斷力,稍有不慎便會走向誤區。
3.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實效性存在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徑,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要傳播者是教師,然而部分任課老師不能充分把握打學生的思想動態和需求,單向灌輸理論知識。同時,專業課大行其道,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卻面臨著邊緣化的處境,這大大減弱了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時效性。高校是重要的教育基地,而來自社會各種力量的不斷碰撞,在一定程度上扭曲著大學生的意識形態。
(三)新媒體下新儒家思潮對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影響的現狀
1.就積極的方面而言:第一,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自信。現代新儒家們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理念的忠實擁護者、繼承者,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致力于對傳統經典的繼承、發揚、創新,深入挖掘儒家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為大眾提供正確的、符合時代特征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這不僅有利于深化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更可以在我國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不斷崛起的道路上提供精神上的庇護。第二,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個人道德修養。大學生非常需要積極思想觀念的影響和引領,儒家的“內圣之學”強調大學生需要通過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實現個人的價值和社會的價值。“外王”所蘊含的積極入世、關心國計民生、努力施展個人抱負才能的思想對大學生有積極的借鑒意義。第三,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鑒。中國古代先賢提出過許多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其中在浩如煙海的儒家典籍中,有豐富的關于教育方法的記載。
2.就消極影響而言:第一,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挑戰。我國高校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的方式和渠道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主要的傳播載體宣傳欄、黨課、黨的宣傳講座等灌輸和說教的方式進行的。然而,微博、QQ、微信是學生們最喜歡的交流互動方式,各種價值觀念通過網絡不斷涌現、傳播、壯大。大學生不再被動的接受信息,他們主動探求、思考、總結、討論,相伴而來的便是主流意識形態面臨挑戰。第二,動搖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念。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改革、建設過程中不斷實現中國化,深刻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動態和發展道路抉擇。然而,部分新儒家提出“用儒學替代馬克思主義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這些思想觀點穿著保護傳統文化的外衣廣泛傳播,會嚴重消解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對高校的意識形態安全工作帶來重重困難。第三,引發群體行為和社會危機。大學生是思想非常活躍的群體,他們樂于利用網絡平臺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成為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者。如果新儒家思潮的消極影響沒有被及時有效管控,會成為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的隱患,甚至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不利于經濟健康平穩發展,給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復興帶來不利因素。
三、消除新儒家思潮的網絡傳播對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影響的對策
(一)就國家方面而言
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引領指導新儒家思潮。國家要加大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力度,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案例加強解讀,加深理解。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進行分析、鑒別,避免不良影響的侵襲,把是否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和弘揚作為評判新儒家思潮是否正確的標準。同時要加強對網絡傳播的管理。國家應該積極的對廣播、電視、互聯網媒體的輿論進行適當的引導,主流網絡媒體如人民網、新華網等應大力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提高理論宣傳教育的影響力。不斷創新新媒體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途徑和方法,引導大學生理性地表達觀點、討論問題,引導他們在健康、理性的軌道上實現自身發展。
(二)就學校方面而言
第一,豐富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高校應以適度開放姿態,響應教育部關于高校加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開設國學選修課程的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論教材中添增對新儒家思潮的分析定位,從而主動向學生介紹儒家思想,一方面肯定其積極意義,另一方面批判其消極意義及社會危害性,從而強化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第二,開展針對性的實踐教學。開展對大學生具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不僅需要經常性地進行形勢與政策的教育,公布、探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見識事業的偉大成績,更應該組織大學生走出校門,踏入社會,帶著實際問題進行實地參觀調查,耳聞目睹地感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來增強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增強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激發其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從而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分析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時,自覺地否定和抵制新儒家思潮的消極影響。第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學校應該開展各種有益的文化活動,如社團活動、知識競賽、紀念活動和各種學術講座等營造以宣傳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核心的校園文化氛圍,推動大學生跟隨主流意識形態,自覺抵制新儒家思潮的消極侵蝕。
(三)就個人方面而言
第一,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大學生必須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積極學習黨的各項大政方針政策,自覺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核心意識。第二,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大學生應投身社會實踐,去參觀烈士紀念館和革命老區,繼承先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以參加志愿者服務、頂崗支教、專業實習等活動,通過歷史與實踐檢驗新儒家思潮的思想觀點是否正確。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不僅可以檢測自己儲備的知識是否科學,而且可以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的綜合素養和社會實踐能力,從而積極自覺地認清和抵制錯誤思想傾向。
參考文獻:
[1]劉述先.現代新儒學發展的軌跡.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1).
[2]張世保.“大陸新儒家”與馬克思主義關系探論.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6).
[3]包雅瑋、劉愛蓮.現代新儒家思潮對青年的影響與應對.中國青年研究.2014(7).
[4]祁麗華.試析現代新儒學的發展歷程及其使命.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