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青
摘 要:幼兒分享行為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體現,在幼兒園培養幼兒的分享意識能夠使幼兒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使幼兒更好更健康地發展。在幼兒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榜樣學習、故事教學、情景教學等方法對幼兒進行分享行為的培養,讓幼兒在分享中收獲快樂,為幼兒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班幼兒;分享行為;培養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應為幼兒提供人際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培養樂意與人交往、分享的情感。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多種方法提升幼兒的分享意識。如何培養幼兒的分享意識成為現階段幼兒教師亟待解決的教學難題。本文就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的一些經驗,談談筆者的幾點看法,望拋磚引玉。
一、影響幼兒分享意識的因素
由于年齡段較低的原因,很多幼兒的認知水平不高,這也就直接導致幼兒的分享觀念欠缺,沒有養成分享的意識。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曾經指出:“因為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幼兒不僅會認為自己的身體是自己的,而且其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是屬于自己的,這包括幼兒的父母、玩具、食物?!币驗橛變旱纳眢w和思維尚未發育完善,這一時期的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以自我為中心是每個幼兒都存在的現象。
外部因素對幼兒的分享意識養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幼兒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在現階段的我國青年家庭中,很多幼兒都是獨生子女,一方面獨生子女使幼兒能夠獲得更多父母長輩的關懷和愛戴,另一方面獨生子女的環境容易使幼兒體會不到兄弟姐妹間相互謙讓、互相分享的喜悅,長此以往不利于幼兒分享意識的養成。
二、運用故事提升幼兒的分享意識
幼兒的認知水平直接決定著幼兒的分享行為,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不知道采用什么教學方法對幼兒進行分享行為的教學,往往對幼兒進行盲目的教學致使教學效果不佳。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幼兒對教師在活動課中講解的小故事都非常感興趣,都能夠積極參與進來并踴躍回答教師的提問。針對幼兒的這種情況,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幼兒采用故事教學的方法,通過生動的故事教學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進步和發展。
筆者在教學中會運用《金色的房子》這個故事對幼兒進行分享行為的教學。故事中主人公的自私讓她失去了原先的小伙伴,主人公雖然擁有了漂亮的大房子,但是她卻變得非常孤單寂寞。但是當她將自己的金色大房子和小伙伴一起分享后,小伙伴們又都回到了她的身邊。雖然故事非常簡單,但是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描述和生動的故事插畫能夠使幼兒進入故事中去,將自己當作故事的主人公,使幼兒更加透徹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而和作者產生共鳴。在幼兒深入地了解了故事后,教師可以適時地對幼兒進行提問。如,“主人公一開始高興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故事中主人公變得孤單了?”“主人公最后為什么又變得高興了?”通過問題幼兒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主人公因為自私而導致孤獨,因為分享而獲得快樂。
三、運用榜樣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
對于幼兒來說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幼兒的年齡段小,他們都非??释玫浇處熀推渌變旱恼J同和贊揚,根據幼兒的這種心理,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開展教學評選、樹立榜樣的教學內容。筆者在教學中經常會看到班級中的幼兒為同一個玩具爭搶;經常聽到“老師,他又搶我玩具”“他的玩具不和我一起玩”“他不肯和我進行交換”等這些言語,幼兒的這些表現都是幼兒以自己為中心的表現,如果教師不及時地進行糾正很容易使幼兒產生自私自利的不良習慣。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教學中及時開展榜樣教學,讓幼兒和教師評選出班級中最大方、最樂于分享的幼兒,并給該幼兒頒發大紅花。通過這種方法能夠讓幼兒看到分享的重要性,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對分享的認識。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筆者發現幼兒都能夠和其他幼兒分享自己的玩具,這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是看不到的。
另外,家庭中父母長輩的一些行為習慣也會對幼兒的分享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中要和幼兒的家長進行及溝通,使幼兒的父母嚴格要求自身的言行,讓幼兒在與父母的相處中學會分享、快樂成長。
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起到榜樣作用,在教學中分享教師的零食、玩具等都是一種積極的榜樣作用。在幼兒作出了分享行為后,教師應當根據幼兒的表現給予及時鼓勵和贊揚,使幼兒在分享后能夠收獲分享產生的喜悅。
總之,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幼兒教師不斷努力和研究,在不斷的實踐教學中找到高效的培養幼兒分享行為的教學方法。以符合幼兒心理特點的教學方法對幼兒進行分享行為的培養,使幼兒從被動分享轉化成為自發分享,為幼兒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呂華,林靜.幼兒分享行為影響因素及培養策略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5).
[2]楊淑萍,楊俊平.幼兒分享意識、分享行為發展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