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經濟逐步發展中,林業建設受到重視程度不斷加劇。推進林業建設的過程中,退耕還林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退耕還林能夠恢復森林植被,預防水土流失。從實際中可觀察到,不少區域推行的退耕還林取得一定的進展,顯著提高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本文就退耕還林的現狀進行分析,以通江縣為例提出建設性的對策,加快退耕還林建設速度。
【關鍵詞】:通江縣;退耕還林;現狀
0.引言
退耕還林可以說是一項生態環保建設性工程,同時也是惠民利民的一項重要舉措。退耕還林已經實施多年,不同區域均取得顯著效果,生態環境也獲得明顯改善,社會經濟效益也有所提高。借助退耕還林,已經有很多農民脫離農業生產,并將勞動力轉移到第二三產業中。從客觀上來說,退耕還林社會效益會在持續中不斷突出。
1、基本情況
受到特殊地理位置的影響,通江縣地屬嘉陵江的上游,渠江水系同江流域,縣內河流溪澗密布,流量充沛。海拔最高超過2000m,最低不低于300m。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夏季無酷暑,冬季無嚴寒,年均氣溫維持在16℃左右,年日照時間可達到1424小時,無霜天數超過280d,降雨量控制在1100毫米。土壤類別豐富。全縣屬壓力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植物主要為亞熱帶,并有溫帶、熱帶種類。林木主要為華山松、馬尾松、日本落葉松、柏木等。灌木制備主要包括了杜鵑、馬桑、黃荊等,地被物為蕨類與禾草。全縣面積超過610萬畝,管轄49個鄉鎮,總人口超過80萬,農業人口有66萬多。全縣的國土面積農業用地77萬畝,林業用地為433萬畝,其他為水域與牧業用地。森林覆蓋率超過60%。全縣耕地面積占據55萬畝,人均耕地面積在0.9畝左右。人均高產穩耕地0.5畝,糧食單產326公斤。全縣勞動力轉移人數達到17萬,轉移勞動力就有4.8萬。
2、退耕還林現狀
經多年的實踐性效果,退耕還林已經從根本上取得效果。超過40萬畝退耕還林。直至2015年,全縣累計退耕還林的補助資金超過37929萬元,每戶凈收入4122元。相對比過去,全縣森林覆蓋率已經提高了9.6個百分點。森林資源增長了12.6個百分點。與之前相對比,全縣江河流域泥沙超過40%,生態價值已經超15億元。即便通江縣的退耕還林已經取得顯著的效果,但這不能掩蓋其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整體性規劃滯后。關于生態建設,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始終保持著高通投入、快速度、大規模的步調。在時間比較緊迫的情況下,受到水資源承載力、退耕還林適宜林種的限制。通江縣的退耕還林工程體現的生態效益與經濟發展、生態建設范圍的環境效益并沒有宏觀考慮與研究,由此造成整體性規劃相對滯后[1]。
其次,農戶履約意識不強。其實說的簡單一點,退耕還林是國家出錢買生態環境。為實現這一目的,農戶就需要與政府簽訂退耕還林合同。而農戶需要依照工程的具體要求栽植和管理維護林地,享受國家對退耕還林的經濟補助。但實際中大部分的農戶并不具備退耕還林管理、經營意識。不少農戶存在應付檢查從而兌現政策補助的現象。特別是隨著農業綜合直補的提高,享受農業綜合直補無需具備具體的要求,而退耕還林是一年檢查以此。只有在檢查的時候發現不合格的現象整改合格后才能夠獲得補助。由此也就導致越來越多農戶放棄退耕,而轉向農業綜合補助。由此也就影響退耕還林取得效果。
最后,重栽輕管現象嚴重。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中,不少農戶全價外出務工,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持續性減少。而這種現象直接就削弱了退耕還林管理力量,留守管理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幼。而這部分農戶在獲得退耕還林政策兌現補助費期間,并沒有將管護工作委托他人,地里苗木死活不管,只領取補助款。基于這種現象,導致退耕還林苗木保存率偏低,苗木大量死亡現象非常普遍。對于缺乏后續管理的技術與勞動力,重栽輕管現象非常顯著。
3、通江縣退耕還林對策
基于通江縣退耕還林現狀的分析,發現其中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基于此,就需要采取相應的對策。
3.1將基本農田建設與退耕還林相互結合
實施退耕換林工程期間,需正確處理生態建設與農民種糧、增收的關系。禁止出現基本農田還林的現象,保證農民留足基本口糧人均0.5畝以上[2]。針對人均基本口糧不達標的區域,暫停推行退耕還林。綜合治理山水田村路電,從整體上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借助農業科學技術,并大力向農戶推廣,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退耕還林后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3.2退耕還林結合農村能源建設
對于有條件的鄉鎮街道可按章天然氣。條件相對較差的區域退耕還林可偏向種植快速生豐產樹種,建設沼氣池等為農民生活提供便利,以此可鞏固退耕還林的成果,并加強對生態環境的改善。
3.3退耕還林結合封山育林
對于退耕還林的區域,應加強封山育林,禁止牛羊踐踏和人為毀損。不斷加大UI退耕還林的宣傳,促使農戶能夠充分認識到退耕還林的重要性,并以村為單位,落實退耕還林管理責任。開展退耕還林示范村。如檢查發現不合格,鄉政府不予申報退耕還林直補資金,直至檢查合格后方可兌現補助金。通過這樣方式提高林農生產積極性,并自覺管理好自家林地。
3.4強化退耕還林管理
在退耕還林工程推行的過程中,應加強對退耕護岸林工作人員的培訓,以此可全面提高工程管理、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不斷加大對退耕還林的宣傳力度,以此來提高林木存活率[3]。推行退耕還林工程,應充分認識到退耕還林是提高土地生產力的有效措施,以此可從根本上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以此確保退耕還林工作的實施。具體工程實施期間,應堅持分類管理,堅持指導,宜林擇林,宜草擇草,結合農業發展。
結語
了解到通江縣退耕還林的現狀,并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采取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此推進全縣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并從實際體現退耕還林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才忠吉.淺談我國退耕還林現狀及需要采取的措施[J].科學種養,2015,13(z1):987.
[2]李光成.試論退耕還林工程的現狀及對策[J].農家科技旬刊,2016,12(11):876.
[3]胥曉慶,張麗.淺析通江縣退耕還林現狀及其對策[J].福建農業,2015,13(8):72-73.
作者簡介:朱翠英(1970年10月10日)女,漢族 ,四川省通江縣人, 中專,林業工程師,從事林業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