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子
摘要:德育教育是針對人的社會屬性,心理健康教育則是針對人的自然屬性,需要心育工作的支持;德育要提升效率,需要按照德育對象的心理規律來實施。德育與心育二者極為密切又互為補充。掌握較全面的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方法對提升德育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關鍵詞:心育;德育;整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進步,社會的競爭已經逐漸轉變為人才的競爭,這給素質教育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和任務。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都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素質教育的普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學階段是學生打好各方面基礎的關鍵時期,如何做好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整合工作,提高小學教育的有效性,成為擺在小學教育工作者面前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一、心育與德育的特性
1、目標不同決定了教學任務不同。心育的目標是:學生的人格健全、心理素質達到良好的狀態,實現學習、生活和個體發展的高質量。而德育的目標則是:學生的道德水平達到一定的標準,能夠自覺承擔各種按照社會倫理準則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為了達到不同的目標,心育的任務是對學生傳授心理衛生知識和技能,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干預。而德育的任務則是:用先進思想影響學生,用道德規范教育學生,用模范人物的高尚品德、行為感染學生,簡言之就是對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
2、教育的內容不同。心育的內容是關于心理衛生、心理素質的知識和相關訓練;德育的內容是先進思想、道德規范的相關活動。
3、工作的重點對象不同。心育的重點對象是心理不夠健康的群體;德育的重點對象是思想道德方面存在明顯問題的群體。
4、是理論基礎方式方法不同。心育的理論基礎是心理科學;德育的理論基礎是倫理學和教育科學。心育運用的是心理學的方式方法,不能也不必進行價值判斷;而德育不但不能避開價值判斷,而且要以價值判斷作為基礎、方向和核心。由此可見,作為學校教育工作者,是決不能把心育與德育混為一談的。
二、德育要具有針對性,離不開心育的支持
當前,我們所在地區的學校,尚沒有一個正規化的架構,師資薄弱的學校,心育與德育工作同時存在著不夠科學、效率較低的問題,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心理缺乏科學的把握,基本上都是教育者根據自己的個人經驗、固有的思維模式,想當然地實施教育,導致學校德育工作陷入了經驗主義的泥潭。而心理健康水平較低正是實施德育的障礙,反之則是實施德育的有利條件。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一個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人,他的心理防衛機制是很敏感、很牢固的,這就導致他對別人的信任度低、對別人的建議和幫助很自然地采取抗拒態度。而一個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則更容易感受和接受別人的善意,更容易溝通,更容易合作。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心育工作對于德育是相當有價值的。所以,心育工作對于德育工作提高針對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教學實踐上的整合
小學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實際以及小學生的個性成長特征,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機地整合起來,從而獲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具體而言,首先,要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課程上的整合。小學思想品德課是比較傳統的德育課程,在這類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可以考慮將心理健康的內容融人到相關章節中去。比如,如何與他人進行交往、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如何找尋真摯的友誼等,使得德育工作更加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和心理實際,引導和幫助小學生在正確調節心理狀態的情況下掌握更多的德育知識。其次,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真實狀態,運用相關的心理健康調查表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調查。并且建立相應的檔案,在更大的程度上了解和掌握每一個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并將所獲得的這些信息和數據融入到德育教學中去,開展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科學教育工作。再者,學校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為學生舉辦諸如考試前的心理指導、道德事跡褒獎等相關健康講座,并且借助板報、櫥窗和墻報等形式大力宣傳相關心理健康知識和德育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小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認識和理解,從而不僅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而且促進他們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舉措
1、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在實踐上的整合。要想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進行整合,首先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在課程上進行整合。小學思想品德課程以傳統的知識傳授為主,教師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識納入到課堂教學體系之中。例如,首先,可將如何與人交往、如何正確看待自己等放到相關章節中來;其次,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性格特點,利用相關的心理健康調查表對學生進行調查,做到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對每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學校還可以大力開展一些心理指導課程、道德事跡褒獎等相關知識講座,大力宣傳道德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2、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加以整合。每個人都離不開生活這個大舞臺,它與每個學生息息相關。因此,要想很好地將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教師需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學生的生活為出發點,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并通過觀察學生的生活狀況來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以此來指導德育教育工作的發展。
3、通過與家長之間的相互配合實現二者的整合。學生的成長活動離不開家庭與學校這兩個載體。因此,將二者整合在一起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就應該與家長多交流,多溝通,掌握學生在家中的情況,如父母之間是否和諧,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態度如何等。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開展幾次主題班會,對學生的心理與德育教育方面請家長談談自己的看法;還可以舉行親子活動,通過活動的參與,使家長更加了解孩子,教師更加了解父母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并與家長一起對學生的心理與品德進行教育與指導。
綜上所述,實現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整合對小學生的健康發展有重要的影響。而實現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師、家長與學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高霞.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學德育教學中[J].新課程學習(上).2014(12).
[2] 溫朝明.以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德育教育的時效性[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