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倫+任飛
摘要:網絡環境下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受到世界先進音樂的影響和沖擊,其生存環境和發展土壤不斷惡化,任其發展必然存在著消亡的危險,只有創新、傳承和發展才能真正擺脫困境,使傳統音樂得到健康地發展。因此,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如何創新、傳承及發展,是從事傳統民族音樂工作者面臨的嚴峻的課題。要用發展、傳承和創新的觀點審視傳統民族音樂,要結合傳統民族音樂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點開展研究工作,要挖掘其核心的內在文化內涵與文化價值,讓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能夠創新、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網絡環境 傳統音樂 創新 傳承 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24-0080-03
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在勞動及生活中創造了風格各異具有鮮明特色的傳統民族音樂。包括戲曲、音樂、說唱音樂、傳統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民歌及器樂音樂等內容。傳統民族音樂幾千年來一直是各族人民生產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其作用、價值與意義無可替代。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及社會發展的具體展示。隨著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普及與西方音樂迅猛傳播的環境下,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活動的陣地及舞臺也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浪潮強烈地沖擊,特別是外國先進的音樂藝術如聞名的流行音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已經成功地進入我國百姓之中已是不爭的事實,大量地世界性的先進音樂也在不斷融入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之中,形成特色鮮明的創新音樂藝術,而這種生命力極強的音樂藝術,隨著各國、各民族、各種文化和各種音樂藝術進入我國,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必定會受到沖擊。最典型的是受到流行的港臺、日韓、歐美和歐洲古典音樂等的沖擊。造成了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日漸式微,影響力逐漸減弱,特別對我國青少年人群影響最大。我國青少年人群對傳統民族音樂藝術的感知、認知和認可不斷出現問題。傳統民族音樂已不再支撐我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其影響越來越小。為了有效地保護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藝術,國家相關部門和民間組織應該如何應對、處理和拯救是目前必須解決的難題。
一、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發展現狀
我國歷史悠久,創造了大量的傳統音樂,全國各地擁有十分豐富的傳統民族音樂藝術資源,其內容涵蓋范圍十分廣泛。其主要特點充分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勞動及生活的場景的縮影,也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大家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
1.科學技術對傳統音樂藝術的沖擊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已經滲入了人們的生活當中,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已經在普遍享受著高科技帶來的便利。但是,也不能不看到不少傳統的民族音樂藝術也受到現代科學技術的影響。網絡技術的發展,讓世界變成地球村,世界文明深度地影響和沖擊著我國的傳統文明,從音樂藝術欣賞的角度來看,受網絡環境的影響,我國很多傳統民族音樂受現代流行音樂等影響的現象在所難免,符合當今世界音樂藝術發展的大趨勢,也符合當代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軌跡。單從世界音樂藝術發展的角度來進行觀察,不難發現其內在的運行規律、內在本質與發展方向。受現代西方音樂藝術發展的影響,不僅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甚至存在消亡的危險,世界各國也存在類似的生存狀況。雖然世界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音樂藝術不論形式還是種類,一般也只能反映特定事件、特定環境和特定的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符合當時社會發展階段、社會文化環境、社會背景所適合的審美標準,也是世界人民的寶貴材富,必須得到有效保護。
2.傳統音樂生存環境和土壤
為了有效保護傳統民族音樂藝術,我國和世界各國一樣,傳統民族音樂藝術也需要有適應其生存與發展的土壤與環境。如果其生存的環境與發展的土壤惡化,屆時出現消亡現象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積極地尋找或營造傳統民族音樂藝術生存土壤和環境來滿足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和全人類的發展需要,傳統民族音樂藝術其存在本身也需要具有相應的作用、價值和意義。只有這樣才是傳承和發展傳統音樂的關鍵所在,只要滿足上述生存條件就具備全力保護、傳承和發展的能力。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其存在的價值與作用,值得專家和學者進一步研究傳統音樂賦予的文化特性,將其當作當今學術界普遍認同的學術領域的研究課題。
3.傳統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前景
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必須結合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實際開展相關工作,必須注意厘清其中十分重要的兩個問題。其一,要考慮到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品種繁多,分布廣泛的實際。要考慮其生存空間和影響范圍,特別要關注那些逐漸淡出人們視線瀕臨消失或者已經消失的傳統民族音樂藝術種類和表現形態,要分清是否仍有生存余地與空間,是否還存在賴以生存的土壤,是否注定必然要消亡。上述情況的審定,必須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態度進行細致的總結與甄別。要注意發現那些發展勢頭良好的傳統民族音樂藝術,督促相關部門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有效維護與促進。對于瀕臨消亡的傳統音樂藝術要盡可能拓展其生存土壤與空間,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保護工作,要深度挖掘、保護和傳承。當面對有些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失去了生存土壤和生存空間的傳統民族音樂藝術,也需要積極開展建檔工作,使其為我國傳統音樂傳承與發展留下可供研究的檔案資料。
4.傳統民族音樂的傳承和保護
當然,我國傳統音樂藝術都是我國人民在長期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不論傳承發展還是保留都需進行科學、理性和客觀的學術態度進行發掘和整理。其中也有當前仍保持勃勃生機的傳統民族器樂藝術,如著名的二胡和遍布全國的古箏藝術,已延伸到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國,具有傳承和發展價值。相對戲曲及曲藝藝術,如京劇、越劇和豫劇等傳統民族音樂藝術,當前則出現頹勢,通過深入地挖掘仍有生存的土壤和空間,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要建立起相應的保護與促進機制進行有效保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國家已經發揮了主導作用,對傳統音樂藝術的保護起著核心作用。
至于失去生存土壤與發展空間的傳統民族音樂藝術,如黎族民歌等原生態民歌藝術,是較為原始的農耕社會時代的產物,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其實體藝術消退或消失將成為必然,搶救這些非物質遺產是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要仔細研究它們的現實性作用與價值,特別是搶救性保護的重要意義。要從國家層面針對面臨消失或消亡的傳統音樂藝術,組織開展有效、細致、科學、規范和系統的收集整理,投入足夠的資金,經原生態模式建立相應的保護與保存機制,以便留存供后人研究、發掘和利用,為其提供幫助和參考與借鑒。
二、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與創新
根據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的形成、發展和繁榮離不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的事實。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發展軌跡中,可以看到其包容、融合、繁榮和發展的歷史印跡。
魏晉時期,我國中原地區的民族音樂與北方游牧民族音樂隨著民族的交融而深度融合;隋唐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對外貿易與交流的飛速發展,造就了我國民族音樂與西方地區音樂的深度交融,廣泛影響著世界各國的音樂藝術的發展,反之也受西方音樂藝術的影響,以二胡為代表的胡琴系列,以揚琴為代表的民族器樂藝術都源自于西域,四大徽班進京,昆曲與河北梆子的融合,造就了京劇的誕生、發展與繁榮。包容、融合與創新賦予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靈魂和特質。
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對傳統音樂藝術的生存狀況的影響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既要繼續秉承我國傳統音樂藝術所包容與銳意進取的內涵,也要利用現代網絡、音樂制作和現代舞臺影像技術大膽創新,徹底更新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理念與運營模式,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實現將現代西方先進音樂藝術與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完美結合是完全可行的。當然要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從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的專業人員進一步加強研究和進一步論證,提出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開放、包容和兼收并蓄的方案,這不僅是應有的研究態度,也是現實的、科學的研究手段。
為了實現傳統音樂藝術傳承、發展創新的需要,在網絡技術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形勢下,必須加大研究力度,積極尋找傳統民族音樂與世界先進的音樂藝術相結合的切入點,卓有成效地將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融入現代世界先進的流行音樂洪流之中,成為世界性的音樂藝術,獲得全世界音樂界的認同,這才是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得到有效保護、傳承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結語
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如何創新、傳承及發展是一項十分繁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去研究、去探索和去發現其創新之路。這項工程要獲得成功,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的艱苦努力才有可能完成。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西方先進的音樂藝術和各種形式的音樂技藝已經影響到我國大眾,特別是現代西方流行音樂藝術等對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已經造成極大的沖擊,其生存環境和空間日益惡劣并不斷壓縮,也存在著消亡的危險。因此,只有創新才是拯救、傳承和發展的唯一出路。要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和網絡技術將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深度融入現代流行音樂之中,改變傳統民族音樂的運行模式,挖掘傳統音樂藝術的內涵和價值,展示其豐富的、傳統的音樂藝術文化,才能得到發展和有效傳承。
參考文獻:
[1]趙志安.論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J].當代音樂,2016,(05).
[2]薛琦.新形勢下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J].音樂生活,2016,(08).
[3]樊鳳龍.中國傳統音樂學與民族音樂學關系的再認識[J].江西社會科學,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