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軍忠+李海峰
摘 要:本文作者結合自己在科技入戶過程中的實踐經驗,詳細闡述了新時期如何推廣新型、實用的農業機械化新技術。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推廣經驗;初探
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意見》的公開發表和農業部《關于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作的意見》的貫徹落實,省、地市、縣都高度重視科技入戶工作的開展,小丘鎮政府根據市委《銅川市深化機關干部進農村服務基層活動實施方案》的總體部署,積極組織科技人員深入農戶、田間地頭,宣傳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并組織實施了以推廣新型、實用的農機新技術為主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筆者結合自己在銅川市耀州區小丘鎮科技示范村獨石村科技入戶過程中的實踐經驗,談談在農業科技入戶過程中應如何推廣新型、實用的農業機械化新技術。
一、明確該村基本情況和存在問題
該村位于銅川市耀州區小丘鎮北5公里處,共有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276戶,總人口1150人,外出打工人數70多人。耕地面積2700畝,其中果園面積850畝,雜果120畝,藥材面積100多畝,人均耕地面積2.5畝。年人均收入7700多元,牛存欄數400多頭,以黃牛為主;羊存欄數700多只,以山羊為主;豬存欄數50頭左右。農業耕作和運輸機械80多臺。
農業主要以種植業、果業為主,以藥材、畜牧為副,走綜合發展之路,但農業生產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應用較少,主要以人畜力為主,嚴重影響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致富目標的實現,所以,在這次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實施中,依據該村實際情況,以推廣新型、實用的農業機械化為主,全面做好科技入戶工作。
二、確立責任明確的目標任務
1.為該村培育2個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20戶,通過培訓和示范,推廣七項農業機械化實用技術,使示范戶實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95%以上。
2.按照農機與農藝相結合、技術創新與服務機制相結合并重的原則穩步推進農業機械化耕作技術。
3.保證示范戶農產品產量和收入平均提高10%左右。
4.積極創新農技推廣機制,探索適合我區實際的農業科技入戶工作的有效途徑和模式。
三、推廣新型、實用的農業機械化新技術
1.推廣深松技術,保苗壯苗。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層,加深耕層,疏松土壤,增強雨水滲入,為作物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深松有蓄水保墑,熟化土壤的作用,如后塬農民連年種植玉米,導致耕層土壤養份消耗過度,推廣深松尤為重要。
2.推廣機播技術,節種省工。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實行機械化播種是必然趨勢,實踐證明,機播不僅省工,而且由于機播將種籽直接送到深土層,出苗齊全;再者,由于機播可保全苗,省去了人工播種因缺苗斷壟補種的開支。可以收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3.推廣機械覆膜技術,節本增收。地膜覆蓋技術是一項重要的增產技術。多年來,隨著地膜覆蓋機的推廣和使用,覆膜技術和效率大大提高。機械覆膜比人工覆膜提高工效10倍以上,大大節省人工費;而且機械覆膜比人覆膜拉力大,又可節省不少地膜費;加上覆膜增收的效益,該項技術推廣每年可為農民作物種植增收20%以上。
4.推廣種子包衣技術,防病保苗。種子包衣劑集防病蟲、增肥效于一體,對于防治苗期地下害蟲,增加種肥效果,確保苗全苗壯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包衣種子播種地塊與對照田相比,保苗率提高17.8—20.8%。
5.推廣噴灌技術,抗旱保產。噴灌是先進的灌溉技術,它節水省工,可節水23%,增產效果顯著。在我渭北山地丘陵旱作農業區,十年九春旱并伴隨周期性的伏旱,若實施以噴灌為主的節水灌溉農業,可為種植田創造均衡增產的良好條件。
6.推廣機械化植保技術,治病防蟲。人工防治病蟲害因工效低,往往會耽誤防治適期,給作物生產帶來損失。近年來,進行大面積機械化防治病蟲害的經驗證明,機防與人工防治相比,效率可以提高10倍,防治效果提高15.8—20.6%,且可防止農藥中毒現象的發生。所以大面積推廣機械化防治病蟲害,對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將起到重要作用。
7.推廣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增肥保濕。機械代秸稈還田技術,就是在農作物收獲后,使用機械直接將收獲后農作物秸稈粉碎翻埋還田或整稈編壓還田。它包括秸桿粉碎還田、根茬粉碎還田、整稈翻埋還田、編稈編壓還田等多種形式。其核心技術是采用各種秸稈還田機械將秸稈直接還入田中,使秸稈在土壤中腐爛分解為有機肥,以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和保水、吸水、粘接、透氣,保濕等理化性狀,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機質含量,使大量廢棄的秸稈直接變廢為寶。
四、制定嚴密、可行的實施步驟
分四個階段實施:
1.籌備階段:2月底—3月中旬,對小丘鎮獨石村的種植戶進行摸底排查,確定示范戶,篩選推廣主推技術,制定科技入戶主推技術實施方案。
2.集中培訓:3月中旬—3月底,技術資料撰寫、印發,開展以示范戶為重點的主體培訓。
3.入戶指導:4月初—10月底,對示范戶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進行技術跟蹤檢查指導等。
4.總結驗收:11月初—12月底,進行技術推廣總結。
五、確立切實、有效的實施方式
1.加大宣傳,擴大影響。結合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加強對糧食生產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推廣應用的宣傳報道,引導農民投資農業化領域,運用先進的農業機械裝備,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讓農機科技興糧深入田野,響徹三秦大地。
2.開展技術培訓,以點帶面。通過舉辦培訓班,印發技術資料和廣播講座等形式,重點培訓科技示范戶、種植大戶,引導周邊農民掌握糧食生產的農業機械化實用技術。
3.開展技術服務,根據技術指導方案和農民的需求,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技術關鍵問題。
4.開展信息服務。通過開辟農業科技電視欄目,設立“96889”熱線,利用村“大喇叭”等形式為農戶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信息服務。
5.加強部門合作。通過與區農技推廣部門合作,向農戶推廣各種新型、實用的農機新機具、新技術,努力協調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難題,確保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
以上是筆者根據科技入戶過程中的經驗和方法的一點初探,不妥之處在所難免,還望同行們不吝賜教,共同做好新時期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國農機化雜志》.
[2]《全國農機校論文集》.
[3]《西北五省(區)第八屆農機監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