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恬
摘 要:如今,大學生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多。很多學生為了生計選擇了與自己所學專業不對口的企業。就業專業不對口,既是一種資源浪費,也是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本文分析了當代大學生就業專業不對口的原因,并闡述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專業;不對口
面對日益膨脹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就業專業不對口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學生就業專業不對口對我國經濟發展、教育發展等各個領域都有深刻的影響。專業不對口本身就出現在在教育體制上,為此需讓企業從他的途徑上盡量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實事求是地說大學生找個工作并不難,難的是找一個對口的理想的工作。我國目前勞動力過剩,加之大量畢業生涌入社會積累下的矛盾更加嚴重地暴露出來。如果我們對大學生畢業后面臨的就業難題無法給予應有的幫助,就會導致越發的惡性循環,從而也會束縛學生的發展。
一、導致大學生就業專業不對口的原因
1.滯后的高校教育體制改革。我國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是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滯后性,這些滯后性因素導致高校學生培養、行政管理無法順暢地執行相應功能。畢業生總量逐大幅增加與社會實際有效需求的增長的不協調,導致了越來越多大學生就業不對口的現象,引發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銜接不當。
2.就業信息披露不及時。目前,機關事業單位的用人信息基本公開透明,但在大量的企業用人方面媒體等信息功能發揮不足,無法公布高校畢業生的信息及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職業需求和崗位變化,以至于導致畢業生信息不靈,在嚴峻的就業壓力下不能對口就業。
3.高校畢業生個人不愿選擇或放棄專業對口的崗位。一是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報考盲目,只想理想的學校并不考慮四年后就業問題;還有些學生是報考志愿落選被調劑分配;有些學生報考志愿時選擇性較小。根據來自智聯招聘網的一份調查:“當初報考根據自己興趣決定的是48%,21%的人是聽從父母決定的;服從調劑分配的27%;根據學校老師意見報的有10%?!弊x大學不考慮職業發展,入學后自主擇業也不會對口就業從非所愿。二是畢業生擇業觀的問題。多數大學生把眼光定位在大中城市、機關事業單位、大中型私營企業,為此寧可放棄所學專業。面臨近五成的大學生想進入較穩定的政府和事業單位工作,而急需人才的民營企業卻無人問津。三是社會關系網仍然是就業安排的重要途徑。這樣,畢業生因為投親靠友而放棄自己的專業。
4.畢業生綜合素質低,無法滿足用人單位要求而放棄專業對口崗位?,F在有些大學畢業生缺乏動手操作能力,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打開電腦甚至分不清主板和CPU。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既要有完善的人格,也要有過硬的專業基礎。一些大學畢業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是因為個人綜合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要求,又好高騖遠不得不放棄專業對口的崗位。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專業不對口的調整措施
1.改革高校教育體制。首先是加快高等院校內部的整體改革。一是要是明確目標,從根本上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結合起來,從而以適應對口就業的需求。二是確立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路。把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既要培養第一線的操作型人才,也要積極嘗試彈性學制和分段學制及學分制等。如:可以提早就業,在崗實習一段后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調整教學內容。
其次是增加高等教育體制的靈活性。一是加強高校間同行業教育資源的聯系與合作,鼓勵聯合辦學、學分互認后轉學或重選專業等,逐步形成若干行業高等教育的中心,改變目前學難以調控的狀況。這樣做可以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并減少高教資源的浪費,也可以創建更多的學科特色和行業特色。
2.建立信息披露體系。
(1)政府有關部門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各級政府的教育部門與經濟部門收集、整理、分析目前的勞動力結構狀況與人才需求預測等相關信息并及時公布。如:當前勞動力結構的狀況,今后幾年就業崗位人才結構分析與需求預測等。一方面有利于高考志愿專業的填報指導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學非所愿大面積存在的狀況。
(2)建立聯合的就業信息平臺:高校間可以聯合建立統一的就業供需信息網,通過網絡將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需求信息公開化、透明化。高校要鼓勵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加強溝通以減少信息的不對稱。對已工作的畢業生建立信息反饋制度,追蹤用人單位是否向學生兌現了在招聘會上的承諾,對于不守誠信的單位向在校學生和社會公布單位名單,以維護一個長期而相互監督的追蹤機制。
3.促進資源整合,強化教育體制的開放性。
(1)實現“嵌入式”招生培養:高校應以市場需求的人才社會價值定位為導向進行課程設置,使學生充分了解各專業的特點,以便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2)內部資源變化與整合:內部資源變化與整合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教育的質量及減少資源的浪費,也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堅持學科鏈對接產業鏈。積極推進課程教學體系改革.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人才培養標準與市場需求接軌了就業難題才能破解。
4.課程體系改革,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1)加強高校招生專業結構的統籌:高等教育的結構必須有一定的計劃性。在國家高等教育招生專業結構的統籌規劃指導下,多數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強調通用人才的培養,追捧“熱門”。以計算機為例:全國有近600個本科院校和1100所??茖W校設置這同一專業。國家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應妥善調整地區、高校的招生計劃,根據對需求的預計調整各校各專業的招生規模。
(2)在課程內容、教學管理、實習制度等方面進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嘗試:創建更多的學生實習的校外平臺,加強現場教學、技能訓練,以及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既滿足了學生的專業需求,避免了學術研究過于理論化的現象。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全程式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教育,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學校要積極與有關的企事業單位、行業組織等合作,從而為畢業生提供有效的就業服務。
參考文獻:
[1]龔怡祖.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2]陳竹,周凱.文科生緣何擇業不對口[J].金色年華,2011,(1).
[3]朱清時.高等教育要均衡發展[N].光明El報,2003-03-11.
[4]胡瑞文.高校畢業生供求形式與高等教育結構高速分析[N].中國教育報,2008-01-28.
[5]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分析[J].中國西部科技,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