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時期是人初級社會化的起始階段,因而一定的職業認知能力,理應成為小學階段教育教學的培養目標之一。中關村第四小學引入職業體驗的教學方式,在職業體驗課程中,讓學生經歷職業興趣認知、職業內容認知、職業情境認知、職業價值認知四個階段,從而實現職業的自我認知,最終使得學生擁有職業啟蒙認知,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奠定職業認知的基礎。
【關鍵詞】職業體驗;學生社會化;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6-0046-02
【作者簡介】任全紅,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四小學(北京,100098)教師,高級教師。
職業體驗是指青少年在高仿真的設施場所和人為建構的社會單位中,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身份扮演、機器碰觸等方式了解各行各業要做的事情,在玩樂中判斷自己的職業喜好。[1]作為體驗教育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職業體驗旨在通過學生個人的親身實踐,獲得社會生活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并促進學生對職業、自我、社會的認識。職業體驗以社會化理論為指導,社會化是指個人參與社會生活,通過交互活動習得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成為一個社會成員的過程,即從自然人發展成為社會人的過程。[2]本文試圖在對職業體驗式校本課程研發描述的基礎上,闡述職業體驗教育在小學階段得以開展的方式。
我國的小學課程體系中,目前還沒有完整的、正式的、成體系的職業體驗課程內容。海淀區中關村第四小學的職業體驗課擁有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校本課程。它由學生提出倡議,教師與學生共同設計完成。在職業體驗為期一周的時間里,學校變為“職場”,學生變為“職業人”,學生需要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本職工作,并對自己工作完成的狀況及感受進行記錄,將其填寫至《職業體驗周學生手冊》。職業體驗課程所有的崗位均是學校在校園范圍內能夠提供給學生的,包括:學科教師助理、校長助理、低年級班主任助理、小廚師、保潔員、小保安等。職業體驗的對象為六年級全體學生,他們的年齡大約為11~12歲,處于職業體驗教育的“黃金期”。
在為期一周的職業體驗課程中,學生經歷了四個學習階段,即職業興趣認知、職業內容認知、職業情境認知、職業價值認知,最終實現職業教育的目標——職業自我認知。職業自我認知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不僅需要學生的親身實踐,更需要教師的指導,由此使得學生擁有職業啟蒙認知。
一、職業興趣認知:競爭上崗
兒童時期一般被認為是初級社會化的時期,因此職業認知成為小學階段職業體驗式校本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在職業體驗周課程中,學生職業角色是通過競爭上崗的方式獲得的。學生“求職”時,需填寫《崗位報名表》,在簡單明了地說明自己優勢的同時,提出自己對應征崗位的基本工作設想。職業體驗項目組根據不同崗位的招錄比實行擇優錄取,公布崗位入選名單。
不同崗位的競爭程度不同,教師需要結合學生性格特點對崗位進行適當調配。這一階段,學生對不同的職業有了初步的認知,此種認知的形成與個人的校園生活經驗息息相關。他們往往出于對某一崗位的興趣或好奇心,而選擇從事某種職業?!奥殘觥钡默F實競爭,使得學生只能在“喜歡某個崗位”與“適合某個崗位”之間做出選擇,而選擇的標尺即為“個人能力”。
二、職業內容認知:培訓上崗
學生在正式步入職業體驗時,要熟悉崗位要求的具體工作內容。不同的崗位有不同的導師,學生需要完成導師制定的工作任務。同時,導師還會對學生進行“崗前培訓”,將職業體驗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明白自己應當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完成特定的任務。譬如,體驗小廚師職業的學生,必須明白食堂師傅工作的具體流程,還要避免違規操作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此種方式的講授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并非被動式的灌輸知識,而是主動式的吸收知識,這也是教師設計體驗式課程時力圖達到的學習效果。
三、職業情境認知:正式上崗
經歷了前兩個階段,學生對崗位有了清晰的理解,正式步入工作情境。由此,其身份也由學生變成了職業人。學生不需要坐在教室里上課,而是散布在校園的不同角落,扮演著真實的社會性角色。低年級教師助理需要幫助班主任維持課堂秩序、批改學生作業、甚至是站在講臺上講課。情境賦予了個人最直觀的感受,加深了學生對職業工作內容的認識。相對于上一階段通過培訓獲得的職業認知,學生在這一階段認知的層次和水平都有所提高,并且習得了一種重要的工作能力,即處理棘手事物的能力。
四、職業價值認知:理解不同崗位
職業價值的認知是需要通過評價來獲得的。為了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職業體驗課程應該采取“多元評價法”。
首先,學生在完成職業體驗后,結合崗位要求做出自評;其次,不同崗位的導師結合學生的實際工作表現為其“點贊”;再次,家長結合學生參與職業體驗課程的變化給孩子一個評價。這三種評價不僅來自于三個不同的主體,而且評價方式不同。學生的自我評價是職業報告,導師評價是評價量表,家長評價是表達式的便簽條。此種結合不僅為學生職業探索保留了鮮活的“檔案資料”,還提供了一種師生溝通、家校溝通的有效途徑。學生在感受不同職業后,往往得出一個結論:做某某工作真不容易。參與小廚師、保潔員職業體驗的同學,更會理解社會底層職業的艱辛。職業教育的“職業無貴賤,尊重每一種職業”的價值理念,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實踐過程中并形成學生自我認同的一部分。
職業教育或職業啟蒙教育,受到了西方國家的普遍重視。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面對教育系統和就業系統的銜接障礙,力圖通過變革學校教育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勞動課成為職業體驗課程的初級形式。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職業教育逐漸成熟起來,體驗課程的內容日趨豐富。職業教育開始向生涯教育轉變,“職業”被“事業”取代,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同時,宣揚終身學習理念。這一轉向明確提出了“課程重新設置”。
中關村四小的職業體驗課程已經成功運行了兩年。教師與學生合作創新,不斷豐富課程內容。今年的職業體驗課程,項目組決定以舞臺劇的形式將職業體驗課程學習的結果展現給全校師生。創作來源于生活,職業體驗課程為學生的劇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此外,家長也積極參與其中,從專業寫作的角度為學生的劇本提供支持。學生們不厭其煩地改劇本、招演員、對臺詞、彩排,以一種還原職業體驗場景的方式,將職業體驗課程學習的感受及自身對職業的理解抒發出來。職業體驗課程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將教師、學生、家長等學校生活共同體成員聯系在一起,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推動學生社會化的進程,努力讓學生成為合格的未來公民。
【參考文獻】
[1]劉曉,黃卓君.青少年兒童職業啟蒙教育:內涵、內容與實施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3):32-37.
[2]鄧偉志主編.社會學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