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星
【摘 要】生態文明的綠色發展就是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改善生態文明,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國家富裕、人民富強、中國美麗。建設生態文明要基本上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要上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要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要明顯改善。
【關鍵詞】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和諧
第一,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有人說,我們要拯救地球,縱觀地質歷史、人類歷史,地球是不需要拯救的,要拯救的是我們人類自己。是要有度有序地利用自然,調整優化結構,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要建設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設立統一規范的生態文明示范區。我們要有一個生態安全的屏障,這個屏障是有底線的,一旦突破屏障,這個生態系統是會崩潰的,我們不僅要保護底線,而且要在底線以上進行生產建設發展。從生態環境的演變來看,凡是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的地方,就不太適合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基本上屬于牧區,讓他自然生長一些牧草來進行畜牧業生產。
現在不管降雨量有多少,不管這個地區的環境有多么惡劣,在沒有生態文明意識的階段,一看到土地就想著開發大田種植,種植糧食、谷物、土豆,那地下水要從哪里來呢?灌溉水從哪里來?所以在降雨量不足500毫米的地區,如果我們大規模生產,就會形成區域地下水漏洞,有些地方的地下水已經從幾米、幾十米下降到幾百米。當地下水位在幾百米的時候,如果我們還要強行進行需水量很大的農業生產、工業生產,最后不僅會消耗能量,還會破壞生態。這種生產是得不償失的。那么要發展,就要有資金的推動,所以要在金融、環境等方面進行支持,尤其是要對貧困地區進行補貼,或者遷移。
第二,要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那么什么是主體功能區?也就是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程度以及資源利用程度,確定優先發展區、重點發展區域,還有禁止發展區域等。有些區域的生態環境已經很脆弱了,在這個地區就不要發展了,只能保護起來,這是主體功能區。
主體功能區中與生態文明相關度最大的就是生態功能區。生態文明區是依據全國的生態功能規劃,在全國生態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區域生態特征、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與生態敏感性的空間分布規律,確定不同區域單位的主導生態功能,制定全國的生態功能區,確保生產安全。比如劃分出農耕區、牧區、森林保護區,或者林業發展區等一些脆弱生態地區為禁止開發區,甚至是拒絕人進去的區域,讓自然得到生息,讓發展進程與生態環境相適應,不同的地區采取不同的生態政策,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產業結構。
第三,要推動低碳循環發展。為什么要推動低碳生活發展?我們現在的經濟模式基本上是一種高碳的經濟模式,是以碳為能源的生產方式。我們國家的能源有60%至70%依靠的是煤炭,核能源、水力能源等占的比例比較小,加上城市采暖等需求,就使得我們的工業基本上是建立在高碳的基礎上的。
生態文明建設是通過低碳發展的途徑來進行能源革命。比如說法國。法國的核能(發電量)占全國的70%,所以在完成高碳向低碳轉型的過程就比較容易。我們是煤炭占到70%,在能源結構上,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生活消耗占了30% ,另70%都是用于生產。很多發達國家的消費生活占了能源的70%,而生產只占30%,因為發達國家最初已經將工業生產轉移到了中國,現在又向東南亞地區轉移,或者向印度等其它地方轉移。基本上是在發展中國家生產,而發達國家得到的是終端產品,把很多污染就留在了發展中國家,也就留在了中國。所以中國這30年來的(能源消耗)高速增長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不但有由中國的人口消耗所帶來的污染,而且全世界的污染通過全球分工集中在我們國家。我們國家給發達國家提供了大多廉價的生活用品,但是我們在環境方面付出了沉痛的代價。所以我們要轉型,我們要推動低碳文明的發展不是一個口號,而是要實實在在地推進。只有推進低碳文明發展,才能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才能使我們的環境變成綠水青山,才能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提供切切實實的生態保證,使全體中國人民能喝自己土地上的水,吃自己土地上生產的食品,吃自己土地上的牛產的奶,我們的孩子也能夠健康地生長,我們的人民也能夠健康地生活。這就是推動低碳循環發展的目的。
第四,要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資源利用最大的矛盾,也是最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就是浪費。全世界的能源,比如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對于能源的利用大概也只在50%左右,我們的能源利用率也不到50%。那么大多的能源干什么去了?都浪費掉了!單位產值的耗能太高、耗水太高。在城市消費中,建筑的能源浪費占到了一半。冬天要采暖,夏天要沖涼,要開空調,如果我們在建筑方面進行有效的保暖、保溫建設,利用一些保溫材料,僅在建筑方面的能源就可以節省一半,在城市運營方面的能源就可以節省四分之一。
當然,還有其它許多方面。一方面,我們比較缺水,另一方面,城市很多地方“跑冒滴漏”,水都浪費掉了。所以要把資源的高效利用落到實處,要對水源的利用、各種資源的利用有嚴格的控制,有一定的規矩,不能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比如在農業生產方面,中國平均每畝土地的肥料應用是很多的。在灌溉上,我們往往是使用大水機灌。在水資源本來就很缺少的國家,又用大量的水源換取糧食,所以我們的糧食生產成本很高,不僅是由于生產規模小帶來的成本高,我們的農業生產方式也不合理。
第五,加大環境治理的力度。之所以要在城市進行環境治理,是因為城市是高效利用環境資源的,城市的環境治理要比農村的環境治理更容易一些。盡管城市有霧霾,空氣也不好,但是,治理起來總是能找到抓手,因為城市比較容易管理。而在很多地方的農村,村邊垃圾成堆,甚至沒有一處干凈的用水,一些農村的不法企業和小企業把環境給破壞了,把河流污染了,所以在某一點上治理起來比較容易,但要在整個面上治理起來就非常困難。我國的農業還沒有完全實現現代化,農村的養殖業帶來的面源污染更是難治。所以,要發動群眾進行治理,要讓政策得到有效落實,相關部門還要進行監管。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2]薛曉源,李惠斌.生態文明研究前言報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