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
摘要: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不論在何種教學內容環境下,都應該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本文研究了高中數學現有課堂教學過程中,少教多學的教育模式的實施,期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少教多學;高中數學;教學
長久以來,人們這樣理解教學: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這種教學關系甚至曾經被視為教育、教學的金科玉律,不可異議。客觀地說,先教后學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正確的,但這種教育方式在執行過程中留下了很多需要改進或者需要改革的問題:比如“教”支配“學”;“學”無條件地服從“教”;“教學”由教與學雙方的組合體變成了單一體等等。由于過度強調“教”的重要性,以及過度挖掘“教”法的潛力,經常性地輕視“學”的落實,教育以及學習效果很有限。常識中教與學成正比的認知和效果得不到應有的體現。如何讓教者樂其行,學者樂其業,才能提高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針對這一問題,本文主要研討新課程改革中數學教學中“少教多學”的實施。
一、“少教多學” 的基本內涵
“少教多學” 的課堂教學文化是努力將教學從傳統的 “以教師為主體的多教” 轉換到 “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學”。其目的是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具有彈性的發揮空間,從而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具體來說, “少教多學” 更少地依賴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重復的考試和機械灌輸的教學形式,而更加強調從探究中發現,強調問題解決式教學,強調學習終身受用的技能,使學生不再簡單地追求考試分數,而是著眼于塑造未來發展所需要具備的能力、性格和品質 。
“少教多學” 的基本思想包括三個方面:第一, “少教多學” 體現的是 “參與者知識觀”。 這種知識觀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獨立性,認為知識不僅僅是被授受和被發現的,更是學生積極探究、 自主發現的結果。這種知識觀認為,真正有效的學習活動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真正有效的知識是在探究過程中內化在學生心中的 “個體化知識”。第二, “少教多學” 體現的是 “能力導向的研究性課程觀”。 這種課程觀把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社會經驗作為課程的基本內容,主張以學生的經驗為核心組織學科知識,倡導學生是課程的實施者、 知識的建構者。第三, “少教多學” 強調教學功能從 “理解和接受知識” 到 “發現和質疑知識” 的轉變,從 “記知識”到 “用知識” 的轉變。
“少教多學” 的基本思想體現在課堂上,就是主張學生以探究的方式學習知識、教師以探究的方式組織教學。其課堂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以培養學生 “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 為根本目標。“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 的形成,有助于學生把學到的間接知識內化為自身經驗,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獨立性的發展。第二,以 “探究” 為基本方式。學生模擬科學家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進程,自主探究感興趣的各類問題,在探究過程中獲得創新發現,在創新中感受積極的成功體驗。第三,以 “問題” 為中心。一方面,問題是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動力,是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學習來發現新問題,使學習過程成為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和發現新問題的過程。
二、“少教多學” 數學教學策略實施原則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采用這種“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的教學策略時,主要是從情感維度上去處理教材,讓學生產生一種驚奇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心向,使教材的可接受性轉化為學生的樂接受性。在實踐操作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一)開而弗達原則。即在教學之前播下思想的種子,開個端倪而不和盤托出,給學生提供想象、思考、探索的空間。
(二)簡單自然原則。使教學內容既在預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教給學生普適性的建議和樸素自然的想法。
(三)少教多學原則。通過方法的輻射作用、規律的揭示作用以及知識的濃縮作用,來超出學生的預期和事前估量,從而實現少教多學。
三、教學策略的實施途徑
在數學教學中,教材中的很多內容從表面上是看比較簡單易懂、平淡一般的,有的內容甚至是相對具體且刻板的,對于這些內容,如果教師運用的處理方式不當,就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節學生的學習心向,也就不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認知學習, 課堂的教學效果也就自然打了折扣。因此,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應選擇恰當的超預期方法,即所謂超預期策略,運用超預期策略要求教師從情感維度上對教材進行優化處理,對于平淡、 一般、表面、具體、經典的數學教學內容以奇異、規律、實質、抽象、時代化的形式予以處理和展示,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節好學生的學習心向,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實現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
(一)教師要做好正確引導
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也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我們知道,教是為了教師不教、少教,學是為了學生學得更好。我們要從讀題審題、證明過程、演算步驟等方面對學生全面指導。因為,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課堂上交流和合作的互動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民主和諧的氛圍,促進了學生的智慧和創造力的發展,讓學生有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如這樣一道數列題:1、2、3、6、12……解答 12 后面的數字是多少。在解題過程中,有的同學得出 18,有的同學得出20。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這樣推想:1+2=3,1+2+3=6,1+2+3+6=12,那么 12 后面的數字應該是 1+2+3+6+12=24。因此,正確答案應該是 24。教師還要做好角色的定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是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和評價者。
(二)教師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人們在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解決問題時,不斷地經歷直觀感知、觀察發現、歸納類比、空間想象、抽象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數據處理、演繹證明、反思與建構等思維過程。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他們多學能力的基本保證。高中數學課程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這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在保證筆算訓練的前提下,盡可能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各種英語教育技術平臺,加強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現。例如,可通過比較同底的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說明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互為反函數(a>0,a≠1)。不要求一般地討論形式化的反函數定義,也不要求求已知函數的反函數。這些過程是數學思維能力的具體體現,有助于學生對客觀事物中蘊涵的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做出判斷。這樣,我們的少教多學策略才不會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