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潔
摘要:漢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之一,也是我們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對漢語言中的文藝美學的特性了解是了解漢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漢語言的美有很多表現形式,從古至今也有很多作品可以表現出漢語言中的文藝美學,把感受漢語言中的文藝美學作為出發點,可以加深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民族文化也在交流融合中不斷發展,漢語作為我國獨特的語言文學,需要我們用心去珍惜和保護,發現漢語言中的文藝美學,同時也要適應時代的發展,
關鍵詞:漢語言;文藝美學;審美
一、漢語言文學的性質和應用
漢語言是一門極為復雜又很重要的學科,在一個以語言為交流工具的社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漢語言文學具有語言性,語言包括語言學和漢字學等種類的學習研究,不僅有現代漢語還有古代漢語的層面,在語言的延展性上比較強。漢語言文學從語言的基礎上延展到文學性是主要以中國文學為主,有當代文學和文學的相關文學史,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從漢語言的文學性上又可以延展到文學教育性上,在漢語言文學中教育性十分強,如果要學習漢語言文學就需要從理論深入,文學教育性主要表現為其深刻性、理論性和研究性。
漢語言文學可以從語言中表現出其生動鮮明的特性,用有感染力的詞語表現出語言的美麗。提升漢語言文學的修養也是在提升自身的內在修養,表現在外在行為之中,在追求文學修養的過程中,就是追求自身修養的過程,只有感受到文學世界的真善美,漢語言文學的美與藝術才能得到釋放。修養是后天形成的,需要一定物質意識形態進行模仿,而漢語言文學的內在精神就是影響人們形成良好的內在修養的一大因素,漢語言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代表,中國上下文化五千年的文明結晶,可以很好的指導著我們在成長過程的修養形態的客觀沉淀。
二、文藝美學的特性
文藝美學在中國包含二個方面,是一種理論話語,一種學術建構,一種文化現象話語形式受到學科邏輯和文化邏輯相互糾纏的結果,二者的矛盾造成文藝美學從產生到現在的話語現象。文藝美學表現為一種理論話語,理論是一種明確的邏輯完整的體系,然而話語沒有形式上的嚴格性,也可以為閑談的零散的悖論的形式文藝美學在中國雖然是在談論一種理論,但在于文藝美學的言說,從形式嚴格性上說有一定問題,但又正因為成問題而造就它的深刻性和豐富性,因此,最好將之看成一種話語當然它不是一種一般的話語,而是一種理論話語。
文藝美學在文化轉型中產生發展,無論從學術的嚴格性上有著怎樣的概念混合,但在具體的文化語境中卻恰好有利于文學理論自身的學科轉型,與政治意識形態關聯最密切的文藝理論,要擺脫與自己的學術本性無本質關聯的政治性,回歸自我的學科本性,文藝美學的提出,確實都是名正言順。美學是世界學術體系中最難的學問之一其難首先表現在,世界上每個文化都知道美,但卻很難形成關于美的學問。美是廣泛的,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能遇上美的問題,美總是與宇宙的最高者相連,美的本質一直與哲學的根本問題相關,與宗教的最高實在相關,與人類學的基礎相關。而美的學問則意味著要把美的概念按照學術體系的方式將美的問題學科化。
三、漢語言中的文藝美學
文藝美學應該在現代學術體系中有自己的學科邏輯,另外一方面它又是一種文化現象,應該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文藝美學是如何從這兩個一直相互糾纏的方而擺脫出來,成功完成學科建設,又找到自己作用現實和面向文化的恰當方式,面對的困難還很多,要走的道路也很長。但是只有當這兩方面都得到清醒的認識和正確的定位時,有關文藝美學的探索才會真正的清晰起來。文藝美學的產生還來源于中西文化在藝術本質認識上的差異,藝術的本質是追求美的過程,因此藝術哲學本身就是美學,中國傳統講究文以載道,在中國傳統語言中,文藝美學的理論可以包含很強的政治性,文藝美學還能突出文藝自身的特性,所以,文藝美學在中國得到認可,與中國文化的學術變化有著不可分離的聯系。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藝術底蘊博大精深,漢語言的美首先是由內容美和思想美決定的,但這并非輕視語言的形式美和藝術美,否定語言的使用技巧。孔子早就強調演講要有文采,說話要講求技巧,他說“情欲信,辭欲巧”,這樣才能說服打動對方。毛澤東說“缺少藝術性的藝術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魯迅說“單是題材好,是沒用的,還是要技術。”在無產階級革命與社會主義的建設中,周恩來的為人處事既有原則性,又具有靈活性,在人際交往中,他講究剛柔相濟,把方方面面的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特別是在錯綜復雜的國際風云中,他縱橫馳騁,游刃有余,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外交語言藝術,更是令人折服。
參考文獻:
[1]謝浩倫.文學作品朗誦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54.
[2]段軒如.寫作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