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龍飛揚
摘要: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農村電商建設與發展成為農業、農村發展與農民增收的十分重要手段。以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一村一品一店”模式發展農村電商為例,分析了 “一村一品一店”農村電商模式在推動農村發展、農民創新中的作用與效果,同時,分析了該模式在實踐中存在的一些亟待研究解[JP3]決的問題,最后,提出了完善“一村一品一店”農村電商模式的對策,以此為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之路探索提供借鑒。[JP]
關鍵詞:一村一品一店;農村電商;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 F327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4-0293-02
農村電子商務,是通過網絡平臺嫁接各種服務于農村的資源,拓展農村信息服務業務、服務領域的新方式。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商平臺建設,開展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點。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農村,提出大力推進互聯網與農業農村融合發展,推動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有機結合,形成“接二連三”的全產業鏈。隨著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異軍突起,激活了農村市場經濟。
近年來,淘寶、京東、蘇寧等電商紛紛通過喊口號、打標語的形式來宣傳各自的電商平臺優勢。數據顯示:截至2015 年年末,覆蓋全國 20 余個省份的淘寶鎮有71 個、淘寶村780個和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點超過10 000個,超過20萬的活躍賣家在淘寶上進行農村電商活動。京東方面,主要從推出縣級服務中心+京東幫、京東農村金融和與地方政府合作3個方式布局農村電商,這3個方面從物流、金融和市場渠道等方面擴大了京東的農村電商領域。淘寶、京東布局農村電商的時間、操作模式、推進渠道與人才儲備均不盡相同。雖然目前發展農村電商存在諸多難題,但從長遠來看,農村電商的發展對于電商平臺及國家發展來說,均有著廣闊的前景[1]。
在經濟后發地區的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搶抓互聯網發展機遇,把農村電子商務作為推進農民創新創業的重要領域,按照“一村培育一品、一品做強一店、一店致富一片”的發展模式,大力推進農村電商發展,積極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濃厚氛圍,不斷創新農村生產新模式,拓寬農民增收新渠道,取得明顯成效。2015年,宿遷市宿豫區被評為全國電子商務示范縣(區),“一村一品一店”模式被《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10多家中央級主流媒體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為進一步完善與提高“一村一品一店”農村電商模式,作者總結了宿豫區“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實施效果,分析了該模式在實踐中存在的一些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最后,提出了完善“一村一品一店”農村電商模式的對策。
1宿豫區“一村一品一店”實施效果分析
1.1本土特色農產品品牌初步形成
宿豫區在鄉鎮積極推進農業“1+X”產業體系建設,即每個鄉鎮重點扶持1個基礎較好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同時積極培育一批有潛力、有市場產業加快發展,形成“一業為主、多業為輔”格局,不斷做強產業支撐,打響特色品牌。當地充分利用綠色農業資源,建設一批標準化種養及加工基地,組織專職營銷人才對地產品進行品牌設計、包裝策劃和宣傳推廣,創立一批農業品牌產品,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目前,宿豫區網銷農產品基本達到標準化生產,初步打響了“丁嘴金菜”、“杉荷園”蓮藕、“水漢”手工煎餅、“梨園灣”酥梨等20多個地產品品牌。
1.2依托京東下鄉搭建農村電商平臺
宿豫區在各鄉鎮、各村居加快推進農村電商服務點建設,促進互聯網和農業、農民、農村的深度融合。數據顯示:2015年,宿豫區設立京東農村電商村級合作點298個,建成鄉鎮網絡創業一條街15個,“一村一品一店”實現村級全覆蓋,320余種地產品上網銷售。當地積極探索網絡定制經濟,整合全區“一村一品一店”中農產品銷售電商,進行資源、技術、信息共享,聯合農產品龍頭企業,將區內名特優農產品入駐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通過建立宿豫農產品O2O體驗店,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不斷拓寬銷售市場。
1.3聚合政策促進鄉村電商經濟發展
宿豫區通過財政貼息、稅收優惠、項目扶持等形式,引導農民、企業和社會形成合力,努力構建一條龍、全覆蓋的富民產業鏈。先后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創業的實施意見》《宿豫區農村電商標準化建設考核辦法》等配套政策措施。專門設立農村電子商務扶持資金,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網貨質押倉庫,建立銀企合作橋梁,對農村電商經營者進行貸款貼息,切實解決創業者資金短缺等現實問題。宿豫區還積極發揮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的示范作用,支持有條件的村居支部書記、大學生村官帶頭上項目、搞網店。截至2015年年底,宿豫區90%以上的村干部都有了自己的網絡創業項目,有15人創辦的網店預計年銷售額超過50萬元。當地還在部分鄉鎮規劃建設網絡創業示范一條街,完善配套功能,出臺激勵政策,吸引創業主體集聚發展,形成規模效應。
2“一村一品一店”農村電商建設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2.1農村電商政策不夠完善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農村電子商務激活了農村市場經濟,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新希望。但因大多數的農村網絡創業者規模小,營業額不高,很難享受到政府制定的激勵政策,這讓政策很大程度上沒有發揮有效作用[2]。另外,農村電商據村布局,對物流網絡依賴性較強,加上物流體系分散,農村電商運輸成本較高,沒有形成集聚效應,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主體發展電子商務的熱情[3]。
2.2鄉村特色產品結構不優
在宿遷宿豫區,除丁嘴金針菜、新莊荷藕等少數幾個產品外,大部分農副產品以普通的米、面和生鮮果蔬為主。2015年,宿豫區經營農副產品銷售的網店620家,銷售額1.4億元,分別僅占全區網店總數12.4%和銷售總額22.6%。“三來一加”產業仍較低端,除大興鎮喜糖盒子、關廟鎮熒光棒和曹集鄉紙杯等產品實現上網銷售外,其他大部分產品仍處于代加工狀態,無可銷售終端成品。
2.3網絡銷售品牌影響不大
在調研實踐中發現,宿豫區農村絕大部分網店銷售的地產品因缺少品牌、標準不高,無法進入高門檻電商平臺銷售。在2015年宿豫區創業部門提供的一項數據顯示:宿豫區 5 000 家網店中,符合條件并進入京東、天貓開店的僅200余家,僅占總數的4.4%,大部分只能進入門檻較低的平臺銷售,比如淘寶網。當地鄉鎮已建成的網絡創業基地入駐項目數量還不多、鏈條偏短,集聚效應尚不明顯。
3優化完善“一村一品一店”農村電商發展模式對策
3.1立足實體經濟,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村地區應該堅持把“一品”作為農村電子商務核心來抓,因地制宜確定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4]。深入挖掘本土自然資源和歷史傳統,梳理出一批有特色、有優勢、有影響的地產品,作為重點扶持發展的產業進行培育,并積極招引農業深加工企業參與,實現上網賣特色農產品。各地可以積極通過新項目引進和盤活閑置房產、改造老舊廠房、修繕廢棄學校等方式,大力發展農村“三來一加”產業,實現賣鄉村特色產品。還可以堅持“旅游+購物”思路,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深度開發農副地產品,努力實現旅游與購物、線上和線下銷售雙創收,實現賣鄉村旅游產品。政府部門還可以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加強對農產品市場變化趨勢的分析和預測,對本地農民提供科學指導,促進農民科學種養、增收致富。
3.2做優平臺支撐,建強農村電商網絡銷售載體
發展電子商務的核心在于網絡銷售、基礎在于平臺、關鍵在于技術,可以堅持一店主營一品,一品多元經營的思路,推動多層次、多領域銷售[5]。如宿遷市可以圍繞京東鄉村合作點,在各鄉鎮、各村居加快推進農村電商服務點建設,促進互聯網和農業、農民、農村的深度融合。可加強技術保障和品牌推廣,推動合作點逐步從“能買全國”轉型成“可賣全國”的農村電商典型。大力推動鄉村網絡創業基地建設和項目招商,努力形成有主打產品、有集聚效應、有地區知名度的農村電商集聚中心。與此同時,還可以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對農產品投入品、生產、流通及加工等環節實行全過程可追溯管理,統一制定二維碼,做到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質量可追溯、產品可召回。
3.3聚焦全鏈經營,培育多元主體開展網絡銷售
“一店”只是農村電商的一個關鍵點,最終還是要通過“一店”帶動農村電商全面發展。應大力培育現代經營主體,對現有低端網店進行公司化、規模化提升,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產業公司,鼓勵開展網絡經營業務,積極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推動網店聯合經營,鑒于目前“一品”較少、品牌影響力不大的現狀,積極推動農村網店建立電商協會,開展聯合經營、聯合推廣以“一店”鏈接“一店”推動網店經營效益不斷提升。積極探索網絡定制經濟,整合“一村一品一店”中農產品銷售電商,進行資源、技術、信息共享,收購本地優質安全農產品,聯合農產品龍頭企業,將名特優農產品入駐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通過建立農產品O2O體驗店,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不斷拓寬銷售市場。發展第三方信息服務中介機構,鼓勵其參與農產品流通市場信息的采集、發布和分析、預測工作,為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提供一攬子農業技術與服務。
3.4集成政策資源,大力扶持農村電商經濟發展
政府部門要強化要素支持。一方面可依托網絡創業基地,大力發展物流、網絡、信息技術等配套服務行業,同時出臺專門政策,支持物流快遞公司合理布局、進村設點、優化快件攬收體系,推動農村電商從“一店”向“一片”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門還應加強財政資金、扶持政策、創業場所、人才技術支持,圍繞網絡創業目標,加大專業人才引進力度,建立專項引導扶持基金,對電子商務創業典型、業績突出的鄉鎮和村居進行專項資金獎勵,努力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地方政府還應該強化政策導向作用,通過財政貼息、稅收優惠、項目扶持等形式,引導農民、企業和社會形成合力,努力構建一條龍、全覆蓋的富民產業鏈。應積極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濃厚氛圍,不斷創新農村生產新模式,拓寬農民增收新渠道,實現“一村培育一品、一品做強一店、一店致富一片”的增收富民模式。
農村電商“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可謂是一項民生、富農工程,在宿豫區的推廣實施有效激發了農村市場經濟活力,雖然當前相關政策還沒有落地,已有政策還沒有完全深入落實,但是農村電商星星之火已在全國燎原。相信政府管理部門通過調研制定有效的引導和激勵政策,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農村電商發展,使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產生疊加效應,有利于促消費、擴內需,讓億萬農民通過“觸
網”走上“雙創”新舞臺。
參考文獻:
[1]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初探[J]. 北京農業,2012(1):11-12.
[2]周海琴,張才明.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關鍵要素分析[J]. 中國信息界,2012(1):17-19.
[3]江蘇省農村電子商[HJ1.8mm]務發展情況調研報告[J]. 工商行政管理,2015(20):46-49.
[4]焦瑞,余曉瓊. 我國農村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1):13202-13204.
[5]高亞娟. 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策略研究[J]. 商業時代,2011(1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