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毅超
摘 要:新課程強調,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打破過去以美術學科知識、技能為主要目標的教材體系結構,構建以促成美術核心素養的形成核心、以探究式美術實踐活動為主線、以人文性單元結構為基本特征的新的美術教學。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它將不斷讓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關鍵詞: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探究實踐;學習共同體
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賦予了美術學科新的意義。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能以聯系、比較的方法進行整體觀看,感受圖像的造型、色彩、材質、肌理、空間等形式特征;以閱讀、搜索、思考和討論等方式,識別與解讀圖像的內涵和意義;從維度、材料、技法、風格及發展脈絡等方面識別圖像的類別。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形成空間意識和造型意識;了解并運用傳統與現代媒材、技術,結合美術語言,通過觀察、想象、構思、表現等過程,創造有意味的視覺形象,表達自己的意圖、思想和情感。通過語言、文字和圖像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用美術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環境。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能養成創新意識,學習和借鑒美術作品中的創意和方法,運用形象思維,大膽想象,嘗試創作有創意的美術作品;通過各種方式搜集信息,進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聯系現實生活,對物品和環境進行符合實用功能與審美要求的創意構想,并通過草圖、模型等予以呈現,與他人交流,不斷加以改進和優化。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能逐漸形成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美術現象和觀念的習慣,了解美術與文化的關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美術的文化內涵及其獨特藝術魅力,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理解不同國家、地區、民族和時代的美術作品所體現的文化多樣性,欣賞外國優秀的美術作品;尊重藝術家、設計師和手工藝者的創造成果和對人類文化的貢獻。正是基于這樣的新使命般的核心素養,讓師生在美術課堂中有了不同的任務和角色。
教師是學生的朋友,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在教學中,如何才能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應以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要想辦法讓學生動起來,但學生一動起來就會亂,這就需要老師的調控、引導,做到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鼓勵表揚。
【案例描述】
初一美術有一堂《徒手畫校園》的教學內容,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點——線。為了讓學生明白線條是徒手畫中最基本的元素,并且不同的線條能夠表達不同的情感。這一較為抽象的知識點,我第一次設計了一節美術辯論課。
我開門見山引出“線”的概念,以及在徒手畫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利用PPT,展示了許多用各種線條組成的圖案。隨后我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開始對“線”提出疑問。比如,線條有哪些表現形式?線的特點?線條能否表達情緒?線條有性格和情感嗎?等等一系列問題。大家各抒己見,當然關于那些通過實踐能解決的技術性問題很快就有了答案,立即由我所預想的引起了大家的不同意見,于是辯論課正式開始。
正方觀點:線條有情緒、有性格和情感。
反方觀點:線條沒有情緒、有性格和情感。
正方同學發言:一條舒緩的曲線,并且用手比劃著,往往給人以優美的聯想,像彩虹,像柳條,所以曲線具有柔美的性格。
正方又有同學補充:還比如折線看起來像山峰,像刀劍,具有堅硬鋒利的性格。
反方反駁道:你們說的都是人的思維和聯想在做怪。線條本身沒有性格和情感,是人們對周圍事物的感覺所附加于線條本身的。
正方:線條是能表達情緒的,比如在我高興的時候畫出來的線條是輕松的,在我緊張的時候畫出來的線條是遲鈍的,在我煩躁的時候畫出來的線條是亂糟糟的。
反方:如果我假裝生氣,用力胡亂畫些線條,你說我的線條是什么情緒?高興?緊張?還是煩躁?所以我覺得線條沒有情緒,只是誰畫的誰說了算!
……
唇槍舌戰,越來越激烈,大家嗓門也大了。有的學生一激動,語無倫次,又急得滿臉通紅,弄得全班學生哄堂大笑,課堂氣氛既輕松又緊張。于是,我發問了。
我說:“我現在在黑板上畫一條線,大家能看出我是高興呢?還是不高興呢?”
學生看了我畫的線,一致認為我的心情不錯。
我點頭道:“今天的辯論課很精彩,大家都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觀點,這是真正的探索研究課,老師一高興就畫了這樣一條線,你們覺得符合我現在的心情嗎?”
大家笑了:“老師心情好,線條心情也好!”
那么很自然,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線條有情緒、有性格和情感,而且線條還能表達人的情緒、有性格和情感。
最后,我用PPT展示了兩張大師利用線條來表現情緒的作品:一張梵高利用扭曲的線表現向上生長的樹,具有強烈的動感;另外一張是伊萊斯布魯斯特用單純的黑線表現一片樹林。這兩張圖都利用線條表現了不同的畫面效果,以及畫家豐富的內在情感。
【案例評析】
在以往的傳統美術教學中,沒能給學生創造空間和機會,于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探討研究的意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都無法得到提高。像這樣嘗試美術辯論課,引導學生展開話題,可以有效改變以往過于注重知識技能“灌輸式”教學方法,再加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感知線條的情感體驗,喚起審美經驗,將一些較為抽象的知識點,讓學生通過探究過程,且尊重學生富有個性的表達方式來掌握。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