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君
【摘 要】當今時代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高校的重要任務。當今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變成大眾教育,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顯著提升。傳統的就業渠道和就業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就業需求。在知識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背景下,培養切合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是時代所需。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等學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對于新時代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互聯網+ ;創新創業教育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是社會發展和國民素質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標志之一。當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大眾化趨勢也就不可避免,大學畢業生就業方式也必然走向大眾化,在中國這個轉變過程與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和就業人口高峰交織在一起,從而使創新創業教育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被賦予了更重要的意義。
一、“互聯網+”視角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時代背景
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不斷上升,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以創新創業帶就業成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報告中指出,要實現“十三五”時 期發展目標,就必須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 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其中,就提出要實施網絡強國戰略, 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戰略是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2015年向全國人大提出的四個建議之一。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出了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相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這是第一次將“互聯網+”寫入國家經濟頂層設計,體現了政府對互聯網思維的理解趨于成熟,“互聯網+”迅速向各行業滲透,促進各產業融合。
大學生群體是“互聯網+”的主要受益者。在“互聯網+”時代下,教育方式發生創新性改變,遠程教育、翻轉課堂、MOOC 等促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到主動的參與學習,而且教育內容也更 為主題化、個性化。“互聯網+”順利打破了知識間的學科界 限,帶動大學生對專業知識、通識知識以及創業等知識的掌握,有利于培養出復合型的創業人才。
大學生也是“互聯網+”的主要踐行者。大學生是社會勞動中最具活力的群體,也是互聯網世界最有創造力和生 命力的群體,在出租司機用手機搶單、商場促銷員要會用微信上報和統計業務量、街頭小商也用支付寶和微信收款的時代,大學生更是熱衷于通過互聯網開辟自己的“財經 路”。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必不可少的日常工具, 他們必將順理成章地走上“互聯網+”之路。
二、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困境
經濟市場的開放,尤其是互聯網經濟的日趨成熟,促使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日益高漲,許 多學生都具有創業理想,并愿意為之付諸實踐。目前,高 校對于創業教育也越來越重視,但仍存在諸多困境。 主要表現在:
一是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善,開設課程較少,且以講授創業過程、創業知識為主,課程體系比較單一,教學形式依舊以灌輸知識為主導,缺乏鮮活的案例教育和社會實踐。
二是創業活動成效較低,創業教育氛圍不夠濃厚。依靠學生社團和創業類比賽活動營造高校創業氛圍明顯是不夠的,學生往往將目標鎖定在比賽獲獎上,而未能真正將參賽作品和創業想法付諸實踐,缺乏一種孵化創業行為的保障機制。大學生接受的創業知識僅限于課堂及校內外競賽,創業學習來源過于單一,并且基本處于虛擬環境中, 缺乏實際開展創業活動的平臺,多數限于 “紙上談兵”。
三是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容易受師資、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即使有些高校嘗試開設創業教育課程,但高校教師本身的創業經驗不足,僅憑書本知識無法取得較好的教學目標。因此,高校應積極嘗試新的模式,從供給側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參與創新創業學習的機會。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
面對“互聯網+”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帶來的巨大影響,我們一方面要主動適應新情況,及時把握大學生的思維和行為變化,另外一方面,還要善用“互聯網+”提供的新模式,探索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新思路。
(一)創新教育方式,發揮新媒體的教育優勢
1. 精細化課堂教學。“互聯網+”讓人類進入了微博、微信的微時代。傳統的創業教育課堂也應該迎接挑戰,變大課堂為微課堂,將一節課進行精細化教學設計。例如,一節課40 分鐘,可以劃分為若干個5~10 分鐘的小段,每個小段講述一個主題,各個主題間通過輕松幽默的環節過度,這樣學生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就能夠得到更好的聚焦。現在流行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就是通過這種微片段進行精細化教學設計,得到了世界范圍內學生的歡迎。
2. 課堂去中心化。傳統創業課堂,往往采取教師中心制,以滿堂灌或一言堂的方式組織教學,教學效果差,教師還不堪重負。“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一個發聲的節點,通過網絡的鏈接,多個人的智慧能夠得到整合,過去很難集中的個人力量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放大。這啟示我們要重視個人的力量,通過網絡把個人鏈接起來。因此創業教育課堂也要改變老師一言堂的局面,調動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即把單一中心變成分散中心,讓學生在自由討論中產生各自小的中心。例如,在每個課堂小段中,加入幾個思考話題,讓學生進行討論,教師只起到引導作用,學生在自由討論中形成共識性的圈子相互教育。然后教師通過網絡把不同圈子的成功經驗再給學生進行共享,這樣單個學生的智慧就能夠得到最大化的共享。
3. 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網絡新平臺。創業教育不應該局限于課堂,還應該深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互聯網+”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我們要從大學生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創業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滿足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個性,考慮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接受特點,利用微博、微信、QQ 等新媒體來增強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時效性與針對性,這也是互聯網以人為中心的體驗設計在創業教育中的良好體現。
(二)借助“互聯網+”,引導學生創新創業模式
以往大學生創業項目,多選擇生存類的項目,如書店、二手市場、快遞服務等,技術含量較低。“互聯網+”給大學生進行機會性創業帶來了很好的機遇。目前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大學生網絡創業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技術創業模式,一種是營銷創業模式。所謂技術創業模式,即利用網絡編程技術制作各類“互聯網+”應用,通過客戶下載收費或廣告等形勢達到盈利模式的一種創業模式。這其中成功的應用,有“大姨嗎”、“臉萌”等。這類應用利用的專業知識并不高深,但特別貼近用戶的實際需求,能根據用戶需要提供個性化服務,所以特別受用戶歡迎。所謂營銷創業模式則是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網絡營銷。這類模式繼承了傳統營銷的優點,同時根據“互聯網+”的特點制定了非常貼近網絡用戶的營銷方案,從而大獲成功,如小米手機、雕爺牛腩、餓了嗎等。無論是基于“互聯網+”的技術創業模式還是營銷模式,都具有低成本、高智力的特點,是非常適合大學生的創業項目。
(三)創新隊伍建設,提升創業教育者的能力與質素
“互聯網+”給學生帶來學習便捷的同時,對教師同樣有鞭策與促進作用。隨著全球范圍內MOOC 的流行,創業教師也有大量優質教學資源可以模仿和學習,這對于創業教師團隊的提高效應是巨大的。另外,因為移動社交網絡的發展,不同高校間教師的交流也變得更加方便,有利于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綜上所述,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既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帶來的不小的沖擊,但也帶來很大的機遇。相信通過國家、社會、 高校和大學生個人的努力,大學生創業將變的不再艱難,大學生也必將在創業領域成為一支異軍突起的力量。面對技術的革新,創業教育者只有一直站在技術的前沿,才能讓“互聯網+”為創新創業教育加油提速。
參考文獻:
[1]程煜,李鵬.大學生就業創業與“互聯網+”[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07):73-76.
[2]徐松美,文雅,齊文娟.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05):61-64.
[3]肖軍.大學生互聯網創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 創業創新,2013,20: 56 - 60.
[4]潘楚林. 大學生網絡創業研究[J].經濟廣角,2011(4) :120.